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堵”更要“疏”

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堵”更要“疏”

日前,省教育厅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布我省专项治理工作意见。

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堵”更要“疏”

《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排查并有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包括:

教育内容“小学化”,集中传授小学阶段课程,如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

教育方式“小学化”,采用集中读写、集体训练等方式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

教育环境“小学化”,大面积塑胶或水泥场地,室内外缺少生活化、游戏化的生态环境;

管理方式“小学化”,统一编排各类活动内容与时间,不能因幼儿自主活动进展情况而弹性管理等。

《意见》还要求,切实加强家园协作,有效防止家庭教育“小学化”倾向,让家庭对幼儿园教育服务有全面认知。

据了解,早在2012年我省出台的

《学前教育条例》中,对幼儿园去“小学化”就有明确规定:

“幼儿园组织活动应当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注重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不得组织有损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学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

2014年,为落实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教育厅启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希望藉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此举成为幼儿园去“小学化”重要抓手,经过几年发展,“游戏化、生活化”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

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堵”更要“疏”

本次我省专项治理的《意见》出台后,得到全省各地幼儿园积极响应。句容市袁巷幼儿园园长喻兴艳表示:“《意见》为我们指明了避免‘小学化’的路径和方法。”在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该园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辟小花园、小果园等6个园子,孩子们更多以小组游戏、同伴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无锡市江南艺术幼儿园园长杨亚莉表示,要提升幼儿素质,家长至关重要。因此,该园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经过几年摸索,该园组织家长成立“课程审议团”“游戏观察团”,家长不仅可以参与课程及主题活动的创设和实施,还可以观察孩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让家长参与,他们才会更加明白游戏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才不会急着‘抢跑’”。

“治理幼儿园‘小学化’,不仅要‘堵’,更要‘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表示,我省积极实施课程游戏化,正是践行幼儿园去“小学化”的重要路径。“要让老师们了解,如果不教授学科知识,我还可让孩子们做些什么。”

据介绍,目前全省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已取得良好成效,许多幼儿园都能较好落实去“小学化”要求。但是,部分地区在规范小学招生行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将据此开展专项治理。

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堵”更要“疏”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实施幼儿园去“小学化”,我省在教师选聘、职称评审、教育科研、课程实施等方面还出台一系列配套规定,在《意见》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开设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课程设计与实施等专业课程;修订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办法,对申报初级和中级职称不作论文要求,重点关注教育活动案例;各地在选聘教师、评优评先中,加大对核心素养的考核权重等。“配套措施跟上去了,去‘小学化’才能实施彻底。”殷雅竹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