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文明(三)

律法。

摩西十誡(Ten Commandments):(1)除了耶和華之外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為自己雕制和崇拜任何偶像;(3)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尊名;(4)第七天為汝主的安息日,不能做任何工作;(5)當孝敬父母;(6)不可殺人;(7)不姦淫;(8)不可偷盜;(9)不可作偽證陷害人;(10)不可貪婪他人的一切。猶太教的律法,還有很多,但核心內容就是這10條。

這十條,與兩河流域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法典基本上建立在假設上:“如果……就……”。而摩西十誡都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在眾多律法中,守安息日和猶太飲食法兩點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幾千年來規範猶太人生活,以及區別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的基本法則。直到今天,這兩點還是最明顯最突出的標誌。

守安息日。

安息日,是一週的第七天(具體是星期五太陽落山到星期六太陽落山之間)。這一天是聖日,是休息的日子。

第一點,它與上帝創世聯繫在一起。上帝創世是在六天內完成的,第七天上帝該休息了。

第二點,安息日是上帝與猶太人立的約,所以世代都要遵守這個永遠的約。

第三點,所有的人,包括僕人,外族人,這一天都不再工作。在這一天,主人和僕人的區分沒有了,體現了平等的觀念。

在猶太人的思想意識裡,守安息日比生命還重要。所以有人說:“與其說猶太人守住了安息日,不如說安息日保住了猶太人。”(安息日燭臺圖片)

猶太飲食法。

猶太教根據《聖經》中將動物分成“潔淨”和“不潔淨”的觀點,對猶太人的飲食作出規定:潔淨的動物可以食用。

潔淨的動物有:分蹄同時會反芻(讀音chu,二聲。把食物粗粗嚥下去,然後再返回到嘴裡,重新細嚼嚥下。通稱“倒嚼”,讀音倒,三聲;嚼,jiao,四聲)的走獸:牛,羊,鹿等。大多數鳥類:雞,鵝,火雞等;有鱗有鰭的魚類。潔淨的動物還必須是無病的,不是畸形的。

不潔淨的動物:分蹄但不反芻的,如豬等;或者反芻而不分蹄的,如馬,兔等;無鱗無鰭的水產類,如帶魚,鱔,蝦,貝等;少數鷹類的飛禽猛獸,爬行動物等。自行死亡的動物也是不潔淨的。

禁止吃動物的血,禁止把肉類食品和乳類食品混在一塊吃。

猶太復國主義與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與古代其他民族的文明相比,希伯來民族沒有留下什麼輝煌的建築、高大的紀念碑、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重要的科學發現發明。但他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幾度滄桑,歷經苦難,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在亡國2000多年之後又重新建國的民族。當然,歷史上他們經歷過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在那塊很小的土地上,戰爭、流血、難民還天天進入我們的視野。

“耶路撒冷”,希伯來文意思是“和平之城”。但遺憾的是,和平至今還沒有降臨到它的身上。在以巴衝突中,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是焦點中的焦點。錯綜複雜的歷史、宗教和現實的政治、經濟因素糾纏在一起,使得矛盾的解決顯得異常的艱難。

猶太人於公元1世紀被羅馬人從巴勒斯坦地區趕走,一直懷念著這塊地方。7世紀——1917年這1300多年的大多數時間裡,巴勒斯坦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由穆斯林所統治。伊斯蘭教認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昇天的地方,所以是伊斯蘭教的聖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把它看作自己的聖地)

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反猶太人的行為升級,迫使猶太人考慮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為如果猶太人要想獲得安全,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猶太復國主義就此興起。

所羅門時期建成的聖殿,是猶太教最早的聖殿。這座聖殿建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上。猶太教徒把錫安山視為聖山,號召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集中在錫安山周圍”。這就是“錫安主義”(意為“猶太復國主義”)一詞的來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得到全世界猶太人的支持,英國政府宣佈了“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計劃。宣言宣稱:“英國政府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的努力去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在這個宣言發表之前,猶太人就開始向巴勒斯坦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遷移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大約有6萬5千人。這些人還建立了有關的統治和管理機構。

在這個過程當中,猶太移民的就業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為了保持猶太移民的高工資,猶太復國主義管理機構規定,禁止阿拉伯人在猶太人的社區內工作。猶太人從當地阿拉伯大地主手中購買來土地,他們迫使原來耕種這些土地的阿拉伯農民離開土地,並且不給他們賠償金。當時,巴勒斯坦人對這個問題沒怎麼關心。

而當20世紀30年代,由於德國迫害猶太人加劇,遷移到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量猛增。這個時候,巴勒斯坦人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巴勒斯坦人組織了“阿拉伯高級委員會”,組織領導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遷移到巴勒斯坦。但是為時已晚,因為猶太移民人數已經佔了當地人口的30%。

後來,猶太移民與巴勒斯坦人這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最終演變為暴力衝突。衝突的根本問題是土地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劫後餘生的猶太人迫切地希望移民到巴勒斯坦。而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無力解決這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於是第一次把這一問題提交給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特別會議通過了“關於在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的決議(以巴分治),承認猶太人在該地區建立自己國家的合法權力,但耶路撒冷的地位懸而未決。決議公佈後,猶太復國主義者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發生戰爭。巴勒斯坦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鬥爭,得到阿拉伯世界各國的支持。

1948年5月14日,英國巴勒斯坦的託管統治結束。同一天,現代以色列國宣佈成立。第二天,以色列與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爆發戰爭,以色列取得了勝利。雙方停火後,以停火線為邊界線。這又埋下了更為激烈衝突的種子。因為有70%的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家園,成為難民。這些難民居住在以色列周圍的阿拉伯國家。難民問題成為雙方關係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此後,阿以之間在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又發生過四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矛盾衝突延續至今。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被共同定為以色列正式的官方語言,政府開始在學校大規模推行希伯來語教學,然後通過學生去影響他們的家長學希伯來語。於是出現了“學生教家長說母語”的特殊現象。(復興母語,是猶太人保持文化傳統的一個具體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