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问斩犯人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

有一种眼神叫二


有书君很喜欢有事没事读些闲书,今天的题目正合吾意。


首先,让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午时三刻?


在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丹陛上,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的文物——日晷,它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工具。



在古代一天分12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日晷上是十二个大区,指针的影子处于哪个区,就表明当时是什么时辰。


但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之久,不够精确,于是在时辰内继续细分,每个时辰又分为八个刻,每个刻为十五分钟。


这午时是现在的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


不过,有书君觉得午时三刻应为“正午时三刻”,那就应该是北京的十二点四十五分,具体可以看下文的详解。


其次,为什么是午时三刻而不是正午时?


有书君认为,此时辰是以西安的时间定时的。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西安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08度54分,而北京的地理位置是东经116度43分,西安比北京的时差晚约四十五分钟,即北京正午时三刻为西安地区正午。



再次,为什么斩首一定要选在午时三刻?


1.儒家思想的说法: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由此可以感知,古代严酷刑法中还是有温情的,选择午时三刻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是为犯人考虑,还尚有一丝人道主义在里面。


2.迷信的说法:古代人讲求万事万物阴阳平衡,斩人首级在古代迷信的说法是“阴事”。



无论被斩首的人是否罪有应得,那些判决官、监斩官、行刑的刽子手,还是怕被鬼魂缠身。


而午时三刻是一天阳光最充足,也就是阳气最盛时,阴气容易消散,不会结怨气成为厉鬼。


在这里有书君补充一点,这道题本身不是很完整,此题应该是古代斩首一般是秋后的午时三刻。


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在秋后?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界的很多生物都会在这个季节终结生命。而选择秋后,本意在于顺应天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后问斩。


对于古人来讲,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有很多迷信的做法。在这里我们不去传播迷信之说,而是学习古人计时的方法;笑看古人是如何给自己愚昧的行为寻求说法的。


既然我们老祖宗曾经做过的事,无法在历史记忆中删除,批判地接受也是一种做法,而且甚是有趣。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古代的斩首犯人,选择的时间点有两个。一个是要在秋后,经常说的“秋后问斩”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便是午时三刻。

古人对这个时间,到底有什么讲究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人缺乏对自然灾害等的科学解释,将之归结于上天所,所逐渐演化出来的“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

一、为什么是秋天

由于古代科学文化的落后,通常认为日常所发生的诸如灾害、瘟疫、祥瑞等自然景象归结于上天的旨意。一旦出现灾害、瘟疫等情况,表示老天发怒了,人间有冤情。电视剧中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黄河泛滥等,贵为天子的皇帝一般会大赦天下,以期迎合上天旨意,化解灾难。

因此一般根据季节选择要从事的重大活动,其中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这在汉朝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所阐述。

据历史记载,唐和宋的律法中明确规定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一般行刑会选择在农历的九月到腊月。到了唐朝,执行死刑的时间会选择在十月到腊月这段时间,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

总结起来就是春天和夏天是庆祝和封赏的时间,秋天和冬天是刑罚的时间,顺从天意,按照老天爷的旨意去办事,所以才有了秋后问斩的说法,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秋冬之季,气温很低。尸体如果来不及处理,也不至于造成病毒的肆虐,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二、为什么是午时三刻

杀人毕竟不是什么吉利事,加上古人比较迷信,认为人死后会画作厉鬼前来报复。而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重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行刑,鬼混也会随着人的死亡而烟消云散。

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而午时指的是一天中的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的两个小时。

一刻钟是15分钟,三刻就是4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在上午11点45分左右的时间。

综合以上两点,古代问斩犯人,才会选择在秋后午时三刻。听完笔者的讲述,您听明白了吗?


除了时间有讲究以外,我们经常听到的还有菜市口问斩,比如宋朝著名丞相的文天祥就是在菜市口被行刑。为什么选择在菜市口呢?笔者猜测,之所以选择在菜市口这种人流密集,人员复杂的场地,主要是为了震慑台下的看客,对维系统治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奇点历史


因为跟古人的阴阳学说有关系

午时三刻问斩中的午时三刻就相当于中午的11点43分12秒,我们知道一天中,8/9点太阳升起来,到11-12点太阳距离我们最近,这个时候阳气最盛,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魂魄的,这个时间行刑会防止死囚变成厉鬼,这样对判官和刽子手都是一种保护!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午时三刻的人们处于一种不清醒的状态,特别是夏天这个时间人是最容易犯困的,这样可以减轻犯人死去的痛苦,不过对于将死这人来说,此时早已吓得晕过去了,更有甚者,会将地点选择在皇城外的午门,这个地方阳气极重,行刑之人就是罪大恶极之人,这样地点再加上时间双重的压力下,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

古人秋后问斩是天人感应理论!

古代人都讲究风水,气候,西汉中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天文地理颇有了解,他认为天和人是有感应的,于是就创建了一种迷信称之为天人感应,而秋后问斩也是他创造出来的理论!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董仲舒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则是凋谢时刻,而帝王有庆赏罚刑四个政策,刚好秋冬对应罚刑,则是肃杀的季节。这样一来,统治者也认为极有道理,汉代规定,秋冬适合刑杀,立春之后就不得杀人,而唐宋时期,除非罪大恶极的,都要等到秋后才能处决,到了清朝,也采用的秋后处决的方法。


用户94702062251


首先我们说说什么是午时三刻?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就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之间的那个时辰,三刻是几点呢?



有朋友说了,我知道,一刻是十五分钟,午时三刻就是十一点四十五分。恭喜你,答错了!古代一刻是二十分钟,午时三刻就是正午十二点整!


至于为什么斩犯人在午时三刻,那是因为正午十二点,阳气最重,可以压制犯人身上的阴气,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避免犯人死后,冤魂不散,害人性命。

还有一说,此时阳气最重,可以洗涮犯人身上的罪恶,使灵魂得到升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转世投胎之后,从新做人。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贫道讲历史,我们不见不散!!


贫道讲历史


古代罪犯总是会在“秋后、午时三刻”问斩,这是为何?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afe0003f85e46bef5c2\

王佳冉


这个应该有人已经回答过了吧,在古代人们信奉轮回,而午时三刻一般是阳气最足的时刻,这个时候斩首犯人,意味着要让犯人永不超生。因为在古代传说人死了,会变鬼。而鬼最怕阳光。在阳气阳光最足的时候斩首犯人,就可想而知了


品茗听雨19779167


因为杀人嘛,死刑犯怨气都重,煞气也重。

而传统认为,午时三刻是阳气最重的时候,因此在午时三刻处决死刑犯,这样,在阳气的震慑下,阴魂不敢做乱,一旦阴魂造次,这天赐的阳气,也足以让阴魂化作飞灰。


辰州观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