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些揪心的故事,我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

什么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感动?

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

在我看来,真正感动人心的东西是一种思想上平等的交流与触碰,而不是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地活在别人的八卦里。

一句话:感人最是由衷曲!

听了这些揪心的故事,我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

这段时间,有幸参加“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随各路网络大咖和媒体记者走军营、赴圣地,可谓风雨兼程情更迫,一路感动一路歌!特别是5月10日全程听完解放军175医院组织的军营故事会之后,我的内心始终是揪在一起的,仿佛有一种东西堵在胸口,久久不能释怀。

走进175医院的礼堂,《我爱你,中国》的背景音乐款款而来,主持人深情而豪迈的诉说,选手们6个不同角度的故事,引导听众迅速融入175医院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峥嵘岁月。

听了这些揪心的故事,我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

《一个带血的药箱》为我们讲述的是年轻军医杨冒光,在参加天津战役时勇救战友壮烈牺牲的故事,颂扬的是“死也要把药品送上前线、爬也要把伤员救下火线”的战斗精神。

《一封特殊的“伤亡保险”》描绘的则是不穿军装的“战士”,聘用医生石聪辉自购“伤亡保险”,向着险象环生的漠北演训场英勇挺进的战斗诗篇。

《三层防护服下的坚守》向听众介绍了军医陈晓晴,她明知非典疫情凶险无比,却瞒着家人,如飞蛾扑火般完成“最美逆行”的事迹让人动容。

《啃战场硬骨头啃出了甜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一切为出名、一切向钱看,骨科专家林斌就是不要“含新量”“含金量”,偏要服务部队、服务打仗“含军量”的优秀代表。

《异国他乡写忠诚》从援助赞比亚受命出征说起,军医翟文亮在饱受战乱、疾病和自然灾害侵袭的大地上救死扶伤的大爱之举,生动诠释了“听令而行、义无反顾”的职业情怀。

听了这些揪心的故事,我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

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最后的故事是最感人、最动情的。

2017年3月1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期盼已久的小生命佑佑在175医院诞生了,而他的爸爸、我们的烈士张浩却再也回不来了。

那是在2017年1月19日的夜晚,闽南大地某陆航团组织夜间飞行训练,中队长张浩驾驶的直升机不幸坠毁,壮烈牺牲。烈士走得那么突然,连生死永隔、揪人心肺的一声“再见”都来不及留下。

追悼会上,张浩妻子已有8个月身孕,脸上写满悲伤,眼泪直打转转,但就是不肯放声哭出来,因为怕动了胎气。她挺着大肚子参加完追悼会,只带走一件飞行服、一个头盔和一本烈士证。

这段际遇惊人的相似。张浩妻子4岁那年,身为复转军人的父亲在慰问困难群众途中,因车祸牺牲。在丧亲之痛之后的29年,她又默默地坚强面对丧夫之痛……

两段悲剧先后落到同一个女人身上已属不幸,

待哺的婴儿还没出生就已失去父亲让人悲伤。

这是军人的后代,这是英雄的血脉!

不能让一个军人世家、一个英雄家庭流血又流泪。

张浩妻子住在漳州娘家待产期间,175医院领导主动上门看望,全方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所有参与的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都在用人间大爱,为英雄血脉默默守望、让英雄后代顺利降生。

这段真实的故事是由原某陆航团战士郑圆圆倾情讲诉的,她现在是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作为张浩曾经的战友,经历的相似性,让她最能体会到英雄家庭那种不幸叠加不幸的痛楚与悲伤。

她讲到,在烈士孩子出生期间,自己亲身感受到了175医院情系部队的高尚情怀。参加工作后,由于采访或就医需要,经常往返175医院,更多次亲眼见证了医院用大医和大爱呵护军人军属,用责任和担当造福人民群众的生动场面。所以,要真心实意地谢谢这个好医院!

这是心的联通,这是爱的呼唤,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触动的不仅是听觉上的生理本能,更是那种置身其中、胸怀恻隐的情感自觉。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血脉在这里延续……》。我想,这里的血脉既指的是军人留下的血脉,更是暗指175医院的红色血脉、战斗基因。6个故事就是6个缩影,正是“一七五人”对于初心的执着坚守,才让这所医院有了姓军为战、姓军为兵、姓军为民的深沉底蕴。

遥想峥嵘医院史,一路硝烟一路歌。一七五医院是从战火中走来的集体,前身是东北军区第39后方医院和第42后方医院,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抗击非典等重大任务,部队机动到哪里、灾情袭击到哪里,他们的野战医院就开设到哪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医院的不变宗旨。

有人说,他们是“穿着迷彩服和作战靴上班的医院”,因为这个医院“天天在扶伤、时时上战场”,始终用打仗的标准治病、时刻像打赢的方向靠拢,这就是对175医院的最好褒奖。

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部分医生“红包收黑钱、看病耍大牌”的问题此起彼伏;也有一部分军医早已忘了自己 “救死扶伤、保障打赢”的天职,而甘愿随波逐流、此去千里,医生队伍一度成为老百姓眼中“吃香的岗位”和“不靠谱的行当”。

这种自相矛盾的认知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对医生职业极度失望的结果。

好在我们看到了175!认识了那些在诱惑面前仍然矢志打赢、甘愿牺牲的大美军医,仍然有这样一个团队在经年累月地坚守着他们的初心,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医生队伍的希望。

也可能有人说,不要把这帮军医吹得那么高,这个时代谁不研究打仗,想想那些野战部队、边防哨所,哪个不是为了打仗冲锋在前、坚守后方?战争年代,一组炮弹打过来,官兵们不都是成片成片地倒下,军医又能牺牲多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较基层部队,军医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我虽无意争论军医职业与部队岗位谁的贡献率高,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分工有不同、责任见担当,都穿军装为打仗,这一点是一致的、不变的。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将手术刀当“战刀”,这就是字典里所说的专业、职业和敬业吧。

因为坚守、关乎情怀,这样的团队就应该集体点赞!

听了这些揪心的故事,我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

写到这里,已经是凌晨2点了。

今天是5月12日,很多人会立刻想起10年前那场发生在巴蜀大地的人间灾难。但我们可能同时忽略了一个细节:当年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中间,很多人本想过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的,因为5月12日还是国际护士节。

但就是这样一群本应享受权利的人们,却义无反顾地选择执行命令、履行义务,奔赴最需要他们的灾区,我想这里肯定包括那群感天动地的“一七五人”……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谁说军医不可爱?他们正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一幕幕“向着胜利、无畏挺进”的最美冲锋!

作者 李骥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