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惊

今年3月28日,科学家围绕美国政府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展开同行评议,并得出结论:有“明确证据”显示,手机辐射会导致癌症,具体而言,就是大鼠心脏组织癌症。这种癌症异常罕见,故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该研究由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下属的国家毒理学计划(下简称NTP)开展,是“手机辐射的健康影响”课题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NTP科学家将数千只大鼠和小鼠暴露在辐射之下,剂量相当于普通手机用户一生所接受的辐射量。(在生物学层面,小鼠、大鼠和人类存在诸多相似,故能充当人类健康风险的指标。)

NTP赋予该研究的信心水平并不高,经过参与同行评议的科学家一再上调,才有了“明确证据”一说。批评者不禁怀疑:NTP领导层是否有意作低调处理?经过上调,同行评议还发现“一些证据”(比“明确证据”低一档)表明,手机辐射会导致脑癌和肾上腺癌。

手机辐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惊

热点议题:长期而言,手机辐射究竟有无副作用?

不过是一场公关攻势

美国和欧洲的大型新闻机构中,没有一家报道这则科学新闻。而一直以来,围绕手机安全的报道都是无线行业的视角。过去25年间,该行业精心策划了一场全球公关攻势,围绕手机辐射的科学真相,不仅仅误导了记者,还有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这样的策略其实是照搬烟草和石油巨头各自就吸烟和气候变化的风险欺骗公众的做法。而且,和在当初的烟草业、石油业一样,即使内部科学家就产品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尤其是对儿童的危险性——私下提出警告后,无线行业的CEO们依然欺骗公众。

外界从一开始就猜测,乔治·卡罗(George Carlo)是粉饰这个行业的头面人物。蜂窝电信和互联网协会(下简称CTIA)主席汤姆·惠勒(Tom Wheeler)亲自挑选了卡罗,来驱散一场重大的公关危机,以免无线行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是1993年,在美国,每100个成年人中只有六人拥有手机。但业界高管们预见了蓬勃发展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在80年代未经任何政府安全测试就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到了90年代,开始有顾客和业界工作者被诊断出癌症。1993年1月,大卫·雷纳德(David Reynard)起诉NEC 美国公司,称自己的妻子因使用NEC手机患上了致命的脑癌。雷纳德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上现身说法,使这一消息的声势逐渐壮大。美国国会的一个小组委员会宣布展开调查;投资者开始抛售手机股。就在这时,惠勒和CTIA迅猛地采取了行动。

手机辐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惊

握着老式手机的商务人士。时至今日,手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周后,惠勒宣布,无线行业将出资支持一项全方位的研究计划。手机本就安全——惠勒告诉记者们——新研究只是“重新验证已有研究的发现”。

惠勒似乎没有看错,卡罗很好地完成了惠勒交付的使命。作为拥有法律学位的流行病学家,卡罗曾为其他陷入争议的行业开展研究。通过一项由有机硅巨头道康宁(Dow Corning)资助的研究,卡罗宣布,乳房填充物的健康风险非常有限。后来,拿着化工行业提供的经费,他又得出结论:低浓度的二恶英(越南战争中“橙剂”丑闻的主角)并不危险。1995年,卡罗带头开展无线行业赞助的“无线技术研究”(下简称WTR)项目,前后预算加起来有2850万美元,是迄今围绕手机安全性课题所获经费最多的研究。

然而,因为WTR的发现,卡罗和惠勒最终反目。

1999年2月9日,卡罗向业内领袖展示了相关发现。截至当时,WTR已经委托开展了50项原创研究,并对其他更多研究展开了评议。这些研究给手机的安全性“打上了很大的问号”,在CTIA理事会的一次闭门会议上,卡罗如是说道。当时在场的有业内领先的32家企业的CEO或最高层,苹果、AT&T和摩托罗拉都在其列。

2000年10月7日,卡罗致信业内每一位领袖人物,重申了WTR研究的如下发现:“在手机用户中,脑外侧罕见的的神经上皮瘤发病率翻了一倍有余”;“右侧脑癌跟右耳听电话”呈现出明显相关性;“手机天线辐射可以导致功能性的基因损伤,这一点确定无疑。”

卡罗敦促CEO们选择正道:给予消费者“必要的信息,使他们在知情的情况下,就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这一未知风险,作出自己的抉择。”尤其是考虑到业内某些人“一再宣扬错误言论称:对于所有消费者,包括儿童在内,无线手机都是安全的。”

就在第二天,怒不可遏的惠勒开始向媒体公开诋毁卡罗。在分享给CEO们的一封信中,惠勒对卡罗说:CTIA“可以肯定,你从未向CTIA提供过你所提及的研究”。意图很明显:避免无线行业在官司中负责。讽刺是的,当初,他正是为对付这些诉讼,才雇来了卡罗。惠勒进一步指称,这些研究未在同行评议期刊发表。这样说的目的就是削弱它们的可信度。依靠这些手段,惠勒成功扑灭了这场争议,但实际上,卡罗曾向惠勒和其他业内高管反复交待过这些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也接受过同行评议,并且当时即将发表。

后来的数年中,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无数科学家重现了WTR的研究结果。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手机辐射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政府则针对儿童手机使用发布了警告。尽管如此,业界的宣传攻势总能驱散顾虑,以至于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四分之三的成年人都拥有手机,无线行业的规模也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科学界并无共识”

企业的宣传攻势能够奏效,得益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洞察:在关于安全的科学辩论中,业界无需取胜,只要让辩论持续下去即可。论辩的持续,就是业界的胜利,因为定论的缺失可以让顾客安心,可以将政府监管拒之门外,并吓跑或有损于利润的官司。

让科学辩论持续下去,给人留下“科学界并无共识”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的,无线行业还是借用了当初烟草和石油行业的做法。1994年,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摩托罗拉公司用了科学“军演”一词描述这种战略,其中涉及到“攻防并举”——资助对业界友好的研究,同时攻击提出质疑的研究;选择对业界友好的专家,将他们安插到世卫组织这类顾问机构;以及对提出异议的科学家发起诋毁。

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大概就是资助对业界友好的研究了。因为这给人留下一种印象:科学界确有分歧。这样,一旦有研究将无线辐射与癌症、基因损伤挂钩——比如1999年卡罗的WTR研究;2010年世卫组织的Interphone研究;以及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政府的NTP研究——业界就可以指出:别的研究不这么认为。就这句话,你还真挑不出毛病。

然而,再走近一步观察,该行业的伎俩便一目了然。亨利·赖(Henry Lai;音)是华盛顿大学的一名生物工程学教授。他选取1990至2006年这一时间段,分析了其间完成的326项手机辐射安全研究,得出结论:发现有生物学影响的占44%;发现没有影响的占56%:科学界显然存在分歧。但他多了个心眼:按照经费来源将这些研究重新归类。结果浮现了另一幅景象:在采用独立经费的研究中,发现有生物学影响的占67%;而在业界经费资助的研究中,这个比例只有28%。2007年,《环境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一篇分析复制了亨利·赖的发现,并得出结论:在业界经费支持下,一项研究得出“影响健康”这一结论的概率,只有独立研究的四成。

虽然对无线业界有利的研究如此泛滥,但一个关键的参与者并未动摇,那就是保险业。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保险公司没有一家愿在自己的产品责任险中覆盖手机辐射这一项。“凭什么(覆盖)?”一名高管忍俊不禁地说,他继而指出,当前,针对无线企业的未决官司有二十多起,求偿金额总计19亿美元。

4G升5G?速度快了,辐射量也剧增了!

一旦把安全问题压下去,最丰厚的战利品便呼之欲出:一场正在酝酿中的社会变革,名为“物联网”。它被赞颂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庞大引擎,不仅要通过智能手机和电脑将人与人连接起来,还要将这些设备连接到顾客的汽车和家电,乃至婴儿纸尿裤——而这些连接的速度,也远非现在所能企及。

手机辐射究竟致不致癌?真相可能令你大吃一惊

未来的一切都将连网,就连厨房水槽也不例外。Amazon Echo智能音箱只是物联网的一个开端。

但要注意的是,按照物联网的要求,如今的4G技术将升级到5G,这将“急剧增加”普通民众的辐射暴露量,该说法来自全球236名科学家签名的一份请愿书。这些人联合起来,共计发表了2000多篇经同行评议的研究,“在辐射研究领域有资质的科学家中,他们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乔尔·莫斯科维茨(Joel Moskowitz)说,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家庭和社区卫生中心(Center for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主任,参与了该请愿书的传递。尽管如此,5G技术已在推出边缘,并且和手机一样并未经过上市前安全测试。

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害,并不表明它是安全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逻辑谬误,被无线产业成功推销给了全世界。结果就是,过去30年中,全球几十亿人都被动加入了一场公共健康实验:手机你先用,日后就能知道,它会不会导致基因损伤或癌症。与此同时,业界百般阻挠,不让人全面理解相关科学知识,新闻机构也出现失职,未能将科学家的真正想法告知公众。换言之,这场公共健康实验就在被试不知情、未授权,更有无线行业从中作梗的情况下,持续地开展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