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创新评论|改名“京东数科”,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

北大创新评论|改名“京东数科”,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

各大互金巨头在公开场合纷纷表示“去金融化”,另一方面,银行业开始战略出击金融科技。不管是互联网巨头的“去金融化”,还是银行业向金融科技的进击,都表明任何形式的金融创新,都要回归金融的本质,都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让金融回归金融,科技回归科技将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

近日,京东金融将其官微、头条号、抖音等社交平台中的账号全部更名为“京东数科”。对此,京东金融内部人士回应称,数字科技更能体现公司的定位,所以在新媒体端,尝试用“京东数科”这个名字跟行业和用户进行交流。

其实京东金融数科的转型早有端倪。今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京东金融将不再持有金融产品,而是将其转给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做,自己则提供科技方面的输出。

“去金融化”并不是京东金融独有的态度。

同样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金融负责人朱光向也表示,在分拆之后,百度金融不再注重控股权与金融牌照,而是通过试验来对金融科技的能力加以验证;在更早的时间,蚂蚁金服也曾对外宣称,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在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表述中,都能看到“去金融化”的意图以及对科技的偏重。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杨涛认为,金融科技企业去金融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是否将成为行业大势所趋?

BATJ“去金融化”的背景及原因

目前,各大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高调牵手,从战略的高度和广度都迈向了新阶段。BATJ也在公开场合纷纷表示“去金融化”,这样的定位转变,我们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金融强监管的重压

2017年,从网络借贷平台(P2P)、ICO、互联网资管、互联网小贷、现金贷业务到第三方支付等业务,一系列专项整治及监管文件频频出招,给互联网金融画上了合规的红线。

29号文让互联网资管业务结束“裸奔”,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必须持牌上岗,这令许多平台的主要盈利业务受到的巨大打击。

毋庸置疑,金融监管趋严是企业剥掉金融标签的重要原因。

在互金野蛮生长之后,无论是支付业务、征信、基金销售,还是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等等领域,都受到了政策的制约。

在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做“传统金融的挑战者”已经越来越艰难,倒不如在技术层面发力,做金融机构的连接器、做平台,尽量淡化业务色彩。

2.金融机构与“轻”相悖

一是由于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所有的金融活动需要持牌。金融牌照一直以来都是各大互金企业的“必争之地”,而在牌照的获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金,这与互联网企业的轻资本和轻资产的模式是相悖的。

从长期来看,把大量的资本金投到一个资本金很重的牌照,这样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是没有金融科技估值那么高的。

二是金融机构需要受限于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而定位于科技企业一方面可以更快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也能比金融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

3.科技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互金巨头“去金融化”的战略转变,更多的是其意识到科技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普惠金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而数字化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关键。共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向好发展。

一是大数据风控模式。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风控模型,仍需要抵押物来完成授信,提高了风控成本。

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公司,深入到各场景中,与需求、场景、体验、产品融为一体,既保证了风险的有效管理,又保证了用户的体验。

二是实现有效反欺诈。人工智能+ 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自学习”来有效地识别欺诈,为风控提供了多重维度,帮助识别过去隐蔽的行业交叉风险。

三是提供“贷后预警”。传统银行的信贷风控流程存在重贷轻管的软肋,而贷后管理恰恰是持续时间最长、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提供贷后预警的机制,判断贷后追踪发生逾期的可能性。

当然,“去金融化”是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在战略上作出的调整。

为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准公共性的,如何有效的隔离风险控制、组织架构、利益关系,是这些互金巨头们面对的巨大挑战。

BATJ的个性化“科技输出”路径

金融科技包括“ABCD”(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云计算、Big Data大数据)四项技术等。

强化科技意味着互联网公司从服务C端的模式转变为扩展B端。

BATJ的金融业务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这四大互联网巨头依靠各自平台优势,在科技输出的模式上稍有不同。

1.蚂蚁金服——以电商支付切入金融

蚂蚁金服向金融机构提供理财平台和AI技术,合作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蚂蚁金服提供的用户连接、用户画像、精准营销等一系列算法工具,构建直连用户的自运营模式。科技输出的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金融云和IT技术能力的输出。这主要针对中小银行等在内的传统银行,由于银行搭建IT系统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及较高的成本,蚂蚁金服开放金融云服务,为中小银行搭建业务系统。

例如,南京银行与阿里云和蚂蚁金服进行战略合作,经过IT开发建设后成功上线“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

二是财富管理方面的技术输出。蚂蚁金服向基金行业突出自运营平台“财富号”,基金公司可在该平台上打造专属品牌专区,直接触达和服务用户。

例如民生加银基金就通过“财富号”获得了流量以及大数据营销等方面支持,实现了较为乐观的基金销量。

三是开放“花呗”。

蚂蚁金服与合作银行共同出资,通过“花呗”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由银行自主风控并审批额度,蚂蚁金服做风险评估但不做兜底承诺,相当于把“花呗”所累积的消费场景开放给各大银行机构,为其实现导流。

四是保险领域的技术输出。蚂蚁金服向保险公司开放“车险分”,利用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为保险公司识别客户风险、合理定价。

另外还针对车险上线了“定损宝”, 利用图像定损技术将由人工肉眼判定车损的环节升级成用人工智能做标准化统一定损。

五是开放“芝麻信用”。该业务支持与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等具有全国放贷业务的机构合作,将平台累积的“芝麻信用”个人征信数据开放给合作机构。

2.腾讯——社交流量覆盖小微客户

腾讯是四大巨头中唯一未将其金融业务单独拆分的,其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台带来的流量,利用腾讯金融云的技术及产品为金融机构建立生态化互联网金融平台。

腾讯通过推出云计算平台,再加上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方面的沿进,帮助金融行业打造安全合规、智能的金融生态。

一是金融科技,包括银行、金融、证券。以银行为例,腾讯顺应价值链做产品的创新,比如区块链,腾讯聚焦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

市场营销方面,腾讯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展智慧网点、远程开户等。

数据应用方面,腾讯通过与银行的数据合作降低风险,传统信贷的发放通过静态数据判别,利用数据帮助银行动态调低额度,降低信用卡的坏账风险。

二是监管科技。腾讯目前配合各省市金融办进行风险预警与监管。

其大致逻辑是,腾讯通过用户网上行为进行分析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挖掘数据,包括最后分类到P2B的占比、金融欺诈、传销等各方面的比例;并且可视化显示在大屏,帮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甚至细化某个市某个区甚至某个大楼;最后落到具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度及交易规模等等,通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规则可以很好预警。

三是金融专用云。腾讯推出的金融云产品你,相当于监管机构在专用云方面的托管,主要包括企业版、大数据版、人工智能版以及敏捷版四个版块。

金融云的整体架构采用分布式,特别是开源形式的云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3.京东金融——以网络融资切入金融

京东金融依托自营金融产品阶段形成的大数据风控能力以及白条风控能力,根据银行需求做金融场景下的科技能力输出,同时将资金和资产端转移给金融机构。

一是助力银行提供数字化与全场景化的金融服务,即无界金融。京东金融利用其金融科技能为银行创造无界的核心价值,大幅度降低金融价值链上各环节的边际成本,以此来实现金融服务范围的无边界化。

所谓数字化,是京东金融将科技能力输出,与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块相融合。

所谓全场景化,是让金融服务不仅能够在互联网上打破服务场景局限,还能够打破物理时空的局限,连接线上与线下,用户、产品和场景实现完美融合。

二是财富管理能力的输出。京东金融推出了金融机构自运营平台“京东行家”,金融机构通过“京东行家”的免费服务,能够快速实现“移动官网”的建立和自运营。

从签约、审核到入驻上线2小时内即可完成。

例如在基金公司的服务上,不仅包括在线基金产品销售,还包括用户分析、互联网产品层面合作以及资金资产层面的多维度合作,同时平台向入驻机构输出包括运营服务、用户资源及流量分发、大数据及研发支持等三大方面服务。

三是助力银行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例如与工行的合作中,“工银小白”把服务对象聚焦在年轻客户,为他们提供包括基础金融、投资理财、购物消费等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通过建立模型,统计网点客户访问情况、年龄分布、客户年龄等信息,以及这些客户在网点购买产品份额的情况,帮助工行线下网点更快掌握客户信息数据,做好主动营销,做好客户关怀,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模块化技术输出。目前京东商城电商场景能够通过“开普勒系统”实现输出,京东物流也独立对外运营,京东金融已经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商业场景和物流配送服务,以及配套的消费分期所必须的反欺诈、风险定价等服务。

4.度小满——将AI技术变现

百度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完成拆分后,百度金融正式启用“度小满金融”,实现独立运营。

度小满通过百度云金融行业云、百度云金融专有云,助力金融机构高效运营,并研发了智能客服、场景一体机等智能金融产品。

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归集、识别用户偏好、风险承受,调整组合建议。

一是AI技术在金融应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百度已经将AI技术应用在智能获客、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催收等多个领域。

例如与农业银行合作研发测试推出的“农行智能掌银”,用户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在手机上操作,可以通过刷脸确认身份进行转账操作,这可谓是智能金融规模化应用的案例。

二是云帆消费金融开放平台。围绕消费金融机构获客、风控、经营管理等痛点,搭建全链条接入能力。

云帆2.0可支持直连模式,使用标准化产品方案自助接入助贷平台;同时,也支持间连模式,通过对接主流金融系统服务厂商,实现助贷平台快速接入。

截至目前已成功接入近30家金融机构,累计放款数百亿,坏账率不到0.5%。

三是磐石一站式金科平台。集合了反欺诈产品、信用产品、验证类产品和智能催收产品,四类金科产品及能力可灵活、自由组合,覆盖金融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

四是ABS 云平台。度小满在智能ABS服务上,已具有“八种赋能”,分别是金融云、资产管理催收复联、智能分层结构设计、AI 大数据风控决策引擎、信评大脑、风险监控存续期管理、智能投研、区块链。

在与消费金融公司的合作中,度小满可帮助该公司融资成本降低约10%。

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

1.“三向”科技赋能实体

为实体经济赋能,是金融科技的社会价值所在。

科技赋能实体,不仅仅要向传统金融机构的输出科技能力,还要让广大中小微企业获得普惠金融服务,并让监管和政府的监管能力得到提升。

向传统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和监管“三向”科技赋能是金融科技的潜力所在,将成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第一,金融机构获得应用科技的能力。金融科技公司向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技术与产品输出,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运营效率,减少欺诈风险,实现产品精准定价。

第二,中小微企业得到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在金融市场上是最大的短板,向中小微企业进行科技输出能够助力市场资源配置,并将合作关系转化成数据价值,更好得反哺中小微经济体以获得金融支持。

金融科技企业向小微企业客户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利用科技转化为数据价值,进而更好的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这种科技赋能还能够与客户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客户粘性。

第三,监管能力得到提升。央行之前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时,称将会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2.建设金融科技生态圈

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若是单纯复制商业模式且缺乏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将被市场的自动调节所淘汰。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金融科技企业,不仅仅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将积极投入金融科技大生态的建设。

金融科技生态圈包括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构建,以及企业内部生态的构建。

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展开合作,合力打造共赢生态圈。

围绕金融科技、金融产品、渠道用户、大数据风控、生物特征识别、智能客服等等方面,共同孵化、创新新型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的技术支撑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类型及定位,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技术应用,切入保理、供应链、消费金融、互联网普惠金融、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多个细分领域,打造金融科技闭环生态圈。

3.人工智能将更为广泛应用

根据《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将持续迅速推广。

例如运用视频识别技术监控,识别重要客户,并识别陌生人员与可疑行为;通过面部识别实现远程身份认证,进行解锁、支付和授权等。此外还有语音识别实体机器人,智能聊天,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等。

人工智能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但可以辅助人做事情。比如说在智能风控方面,个人风控方面利用哪些设备、指纹、一些风控的因子等把一些非传统的因子进行建模,得出的征信结果会比较准确。

对银行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高自助服务水平,帮助客户快速办理业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远程客服、线上客服等全方位的智能客服体系将全面铺开,通过智慧柜员机等的推广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精简和再造,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人员潜能进一步挖掘。同时,进一步丰富线上服务模式,引导客户便捷使用线上渠道,降低金融服务对有形渠道的依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