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預包裝食品標籤

簡單說,“預包裝食品”是指商家賣的那些有固定包裝且體積和重量都固定化的食品,不包括“現做現吃”的餐飲類,以及沒有固定包裝的食品。

對於超市中琳琅滿目的預包裝食品,挑起來是不是會感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呢?其實,只要您細看其標籤,就能做個聰明的選購人。“預包裝食品標籤”是指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圖形、符號及一切說明物,包括強制標示的內容,如食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和規格、生產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繫方式、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代號等;還有推薦標示的內容,如食用方法、致敏物質等。為了規範食品標籤,幫助消費者更好地選購食品,我國發布了《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11),食品標籤的項目雖然很多,對消費者來說,重點要注意以下7個方面。

一、看食品類別

食品名稱必須是國家許可的規範名稱,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質。如果食品名稱是企業自己“創新”的,就要用同樣的顏色和字體,在旁邊標註規範的名稱。

例如,你看到某產品的名稱叫“**果飲”,瓶子上面畫著漂亮的水果,這個產品屬於果汁還是飲料呢?如果它的“產品類別”寫著“果汁”,那就是說,除了水果中榨出的汁,完全沒有加水。如果是“果汁飲料”,那就是說,它是在大量水裡加了少量果汁,再加糖和其它食品添加劑調製成的飲料。

總之,無論產品名字起得如何花哨,吸引眼球,只要細看食品類別,就能明白真相。

二、看配料表

按法規要求,產品中加入量最大的原料應當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後一位。

例如,前面那瓶“**果飲”,裡面到底加了什麼呢?如果配料表的第一位是“純淨水”,第二位是“蘋果汁”,就說明這個產品中加得最多的是水。配料表中你不認識的配料越多,說明它距離天然狀態越遠。飲料產品上通常會註明“原果汁含量≥10%”或者“牛奶含量≥30%”等字樣,這就是在告訴你,其中有多大比例是來自天然原料,其他部分是用水、糖、食品添加劑等調配而成的。

三、看食品添加劑

按國家標準,食品中所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劑都必須註明在配料表中,即便消費者不認識也沒關係——通常我們會看到“食品添加劑:”或“食品添加劑()”的字樣,而冒號後或括號裡的內容,就是具體的食品添加劑了。

按法規要求,食品添加劑不能簡單用“色素”、“甜味劑”等模糊的名稱,而必須註明其具體名稱。消費者可以從配料表的“食品添加劑”一詞後面看到一些自己平日看不懂的名稱,比如“檸檬黃”、“胭脂紅”,這些和顏色有關的一定是色素;“阿斯巴甜”、“甜蜜素”等,這些和甜味有關的一定是甜味劑......看得多了,也就慢慢地會對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熟悉起來。

至於哪些食品添加劑可以用,能用在什麼食品中,最大添加量是多少,都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中有明確規定。既不能添加未經我國許可使用的品種,也不能在規定食品範圍之外添加使用,更不能超量使用。所以,消費者不必因為食品中含有食品添加劑而感到恐懼。

四、看產品重量、淨含量或固形物含量

有些產品看起來可能便宜,但如果按照淨含量來算,很可能反而比其他同類產品昂貴。

例如,兩種麵包的價格可能都令你心動,體積也差不多。但是一種產品的淨含量寫著120克,另一種寫著160克。實際上,前者可能只是發酵後更為蓬鬆,但從營養總量來說,顯然後者更為划算。

五、看生產日期、保質期和貯存條件

保質期是指可以保證產品出廠時具備的應有品質,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過期品質有所下降,但很可能仍然能夠安全食用;保存期或最後食用期限則表示過了這個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

在保質期內,應當選擇距離生產日期最近的產品。雖然沒有過期意味著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正常口感,但畢竟隨著時間的延長,其中的營養成分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某種酸奶的保質期是21天,但實際上,即便處於冷藏條件下,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數也會逐漸降低。所以,為了獲得其中的健康益處,最好能夠選擇距生產日期最近的酸奶。

同時,食品標籤上還會註明產品的貯存條件,如“-18℃冷凍”、“0-6℃冷藏”、“儲存於避光、陰涼、乾燥處”等。比如一種瓶裝牛奶,或者一包豆製品,包裝上標明在2-6℃下能貯存30天,消費者卻將其在室溫下存放,結果很可能3天之內就變質了。所以,一定要注意食品包裝上對貯存條件的說明。

六、看認證標誌和產地信息

很多食品的包裝上有各種質量認證標誌,比如QS標誌、ISO認證標誌、有機食品標誌、綠色食品標誌、無公害食品標誌、原產地標誌等。

QS標誌是食品的市場準入標誌,沒有它的食品不能在超市銷售。ISO認證標誌表明企業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較強,有利於預防生產事故和不合格產品的出現,但與營養價值沒有關係。有機、綠色和無公害標誌,代表著產品的品質符合相關標準,雖在農獸藥殘留方面控制可能更為嚴格,但不代表產品營養價值更高。原產地標誌代表產品出自某個產地,能達到這個產地所出產的知名農產品的應有品質。

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查詢各種認證標誌的圖形和具體意義。一般來說,在其他指標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優先選擇有認證的產品。

七、其他可以關注的標籤信息

食品標籤上還有產品的執行標準號、食用說明、產品的產地、食物過敏原信息、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地址和聯繫方式等信息。

產地不同,環境質量就可能不同,食品的安全性和產品品質可能受到影響。例如,產自潮溼炎熱地區的花生和產自寒冷乾燥地區的花生相比,前者黃麴黴毒素含量往往較高,這是由於較高的溫度和溼度利於黴菌生長。

執行標準號不同,產品的品質特性也有很大差別,有關標準的內容,消費者可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瞭解。

產品的食用說明屬於非強制標註項目,也值得細看。比如,包裝上寫著,一小包燉雞調味料用於5公斤雞肉的調味,如果消費者未仔細閱讀就把它全部倒進只煮著一隻雞的鍋裡......那湯的味道就可想而知啦。

食物過敏原也是非強制標註信息。對少數過敏患者來說,如誤食含有過敏成分的食品,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我國推薦生產企業標示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比如花生、堅果、大豆、牛奶、雞蛋、甲殼類、魚類、麵筋蛋白(麩質)等。

細看以上信息,不僅可以避免買錯產品,也能初步判斷產品的內容特點和品質高下,避免被廣告和營銷所忽悠。希望每個消費者都成為選購食品的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