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只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吗?为什么?

顾夏舟


历史上的藩王造反并不是只有朱棣成功登上皇位,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藩王”的意思是什么?藩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国,有自己的封地、兵权,可以说对自己统治的区域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可以说藩王就等同于诸侯王。《汉书·哀帝纪赞》:“孝哀自为藩王及充太子之宫,文辞博敏,幼有令闻。”

那么这里我就列举一下其他朝代诸侯王或者藩王夺得皇位的事例:

1、东汉末年,魏王曹丕成功篡汉,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

2、后梁时期,郢王朱友圭杀掉梁太祖朱温自立为帝,史称废帝,之后均王朱友贞又杀掉郢王朱友圭自立为帝,史称末帝

3、后唐时期,潞王李从珂造反,夺得后唐闵帝李从厚帝位,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史称后唐末帝

4、大理国时期,段思良逼文经帝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史称大理文武帝

5、刘宋时期,武陵王刘骏举兵造反,随后攻下京城建康,诛杀刘劭及刘濬,登帝位,即为宋孝武帝

6、还是刘宋时期,湘东王刘彧伙同其弟建安王刘休仁,心腹阮佃夫、李道儿、王道隆等共谋弑君,随后杀害宋前废帝刘子业,湘东王刘彧登基是为宋明帝

7、北齐时期,常山王高演发动政变,北齐废帝高殷被废为济南王,废为济南王继皇帝位,史称北齐孝昭帝

8、唐朝时期,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

....................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并不是只有朱棣这个藩王造反成功,从而称帝。

再者我在这里以个人的见解,来试着解答下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的藩王能够造反成功?

第一、武装力量要强大,何谓“藩王”,藩王有别于清时期的亲王,历代造反成功的藩王都有着自己属于自己的地盘、军队和独立财政大权,如魏王曹丕、秦王李世民、北齐孝昭帝高演等等这些诸侯亦或藩王,都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的,可以说要想造反首要的条件就是武力要强大,正所谓“枪杆子出政权”。

第二、主弱臣强,亦或是皇帝要昏庸无能,在拥有强大武装的前提下,藩王要造反的那个皇帝一定要弱,否则成功的几率不大,毕竟在皇位上的那个皇帝占据着正统的地位,如果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藩王要造反,成功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试想下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况,谁愿意跟着你去造反啊,要知道一旦造反失败可是要诛九族的。

第三、造反的时机要对

,历来藩王能够造反成功的,一般都是在乱世,亦或是乱世刚结束之时,统治基础还没有稳定,民间还没彻底恢复元气,简答的说就是大家还没有从那个乱世回过神啦或者说是还在那个乱世之中,这样藩王才有可能造反成功,如若时机不对,则断然不可能造反成功,如明宣宗时期的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就以失败告终,而朱高煦会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时机不对,当时明朝已处于“仁宣之治”的盛世之中,这个时候造反无疑是自寻死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百姓,或者是官员愿意跟着你去造反。


澳古说历史


古代的藩王造反鲜有成功者,而燕王朱棣则是其中异类,成功登上皇位,概括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做到出师有名

古代特别讲究名分,藩王造反是以下犯上,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人们支持。燕王朱棣深知其中利害,就从祖训找理论依据。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棣发现朱元璋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朝廷内有奸臣弄权,在皇帝的召唤下,藩王可以带兵靖难勤王,铲除奸佞。于是,朱棣就为自己起兵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身边有奸臣,我要起兵靖难,帮助皇帝铲除奸臣。至于需要皇帝的命令,则被朱棣选择性遗忘。


二、朱允炆的假仁假义救了朱棣性命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朝廷派兵征讨,建文帝在大军出发之前却对统帅说:“千万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呀!”其实当时双方已经撕破脸了,只能是你死我活,而朱允炆却故作姿态说出此言,反而让士兵们作战时畏首畏尾,不敢伤及朱棣性命。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朱棣几次遇险或被围,却没有一次有性命之忧。失败了还能再次恢复,如果没有朱允炆都那句话,估计朱棣早被箭射成刺猬了。


三、书生误国

朱允炆即位后,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这些人学富五车、精通典籍,用于管理国家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在军事方面,这些人的水平与朱棣差距太大。这些书生在靖难之战中犯下了很多错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四、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首先朱元璋无意中给自己的孙子挖了个坑,他将明朝能征惯战之人基本杀了个干净,导致朱允炆无人可用。其实我认为有一人完全能够担起这个重担,他就是徐达长子徐辉祖,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未受重用。不过开始使用老将耿炳文也算可以,虽然出师不利,但耿炳文能保存朝廷的力量,消耗朱棣,而朱棣造反最怕时间过长,双方一僵持,朱棣必败。但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让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成为靖难之役最关键的转折点。李景隆可以说是朱棣取胜最大的功臣,他成功的将朝廷六十万大军败个精光,使双方的优势互换。而且在朱棣兵临南京时,和谷王一起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受到重用的人都如此,朱允炆焉能不败。

此是本人浅见,如有不当,望请海涵。


淡墨残烟


藩王与诸侯国的性质差不多,都掌握着地方的军政、财政等大权,当它们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服从朝廷的号令,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也是一个王朝最棘手的问题,因为一些藩镇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凡事都有利有弊。一方面藩镇可以起到维护国内及边疆安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只能坐视藩镇做大自己、拥兵自重而束手无策。这也是朝廷不得不经常面对的一种尴尬境地,对藩镇只能说是又爱又恨,纠结百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避免再次诸侯乱国,所以将至周朝以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和君权集中。虽然,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但是秦始皇的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对后世历史的影响还是颇深远的。

正是由于秦帝国的短命,使得一些原本被灭掉的诸侯国很快死灰复燃,并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中坚力量。所以,当汉高祖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后,也不得不面对诸侯国分封的现实,仿佛历史又回到了周天子的时代。这样的结果是“汉承秦制”的刘邦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刘邦前脚把这些帮着自己打天下的诸侯国安顿了,随后又亲率大军逐一平叛。

刘邦平定“内乱”,为了杜绝异姓再次为王,还搞了一个有名的“白马之盟”。从此,异姓诸侯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姓藩王粉墨登场。

那么同姓王可靠吗?答案是依旧靠不住。因为面对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皇权,人人都想跃跃欲试,都想取而代之。在被权欲蒙蔽的人心下,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荡然无存。所以,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但是,汉景帝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帝,加上用人得当,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

汉武帝时期大力改革,推行儒家思想,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骨髓,所以汉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封建群主专制王朝。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再次形成。司马家族建立晋朝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让司马族人拱卫皇权,于是又导致了长达十多年的家族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家人之间的血腥的杀戮虽然心惨烈收场,但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唐朝中期的皇帝开始贪图享乐,国家的安宁任务都甩手给了节度使,自己做个逍遥自在,一身轻松。唐朝的藩镇割据形成于中宗时期,中宗时期朝朝边境开始设力节度使,到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已经开始左右国家的命运。名将遗孤,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死后,胡人安禄山得势,并于公元755年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安史之乱最终平定,但唐朝的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加上后期的宦官专权、朋党相争,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也走向了历史的终点。


历史总是重复着相同的笑话,朱元璋死前把二十多个儿子分到全国各地,用意简单明了。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时受封在外的藩王个个虎视眈眈,凶相毕露。所以,建文帝不得不采取削藩措施,来集中分散的皇权。但是朱允炆却败的一塌糊涂,成为了历史上被同情可怜笑柄。

那么,燕王朱棣为什么能成功登上皇位呢?

  1. 舆论工作做的好,一开始起兵口号就是“清君侧”,抢占道德的至高点,让自己的叛逆变成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
  2. 建文帝年幼势单,思想、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难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
  3. 朱元璋生前把能称得上是“刺儿”的人都杀光了,导致朱允炆没有谋臣良将可用。
  4. 建文帝老师黄子澄及大将李景隆,是其唯一可倚重的救命稻草,但二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5. 燕王朱棣能征善战,久经沙场,数次北征蒙古磨炼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6. 建文帝心慈手软,妇人之仁,轻易的失去唯一掉朱棣的机会。




清朝建立后,同样面临着藩镇裂土分疆的问题,以吴三桂为首三藩差点就改朝换代。当然,吴三桂的失败并不是打不过康熙,而是输给了一颗年老不自信的心。

纵观中国历史,藩王起兵造反的人也只有朱棣笑到最后,荣登九五之尊。


国史春秋


因为他有个猪对手,猪对手对手还有有一大群超级猪队友。

朱允炆把大权交给方孝儒结果这位被朱元璋拒绝了两次的大学老师一心想恢复井田制,恢复周礼。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朱允炆的忠臣一心为朱允炆打算,结果南京城破,他自己跑了。后来修的史书居然还说他是为了继续起兵。

朱允炆还把兵权交给李景隆。以为战神李文忠的儿子也是战神,结果数倍于燕军的朝廷军队接二连三的大败,要知道那个是明朝初年,明军的战斗力可不差。

其他的大家自己查查吧,打字太累了。😭😭😭😭😭


飞翔的河马爸爸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但凡实施分封藩王掌握一方经济军事大权制度的朝代,没有一个不出乱子的。从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到明朝的靖难之役,藩王们无一不为那个一步之遥的九五之位,前仆后继,豪赌身家。但是除了朱棣,其他藩王无一不是失败,遗臭万年。朱棣的成功上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棣自身军事才能很强。他的封地在北平,主要就是防御打击蒙古人,在和蒙古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朱棣自身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虐一些菜瓜,基本上是信手拈来。然后,朱棣的运气也是不错的。在和瞿能的战斗中,燕军败局已定。但是一股妖风肆虐,将南军的帅旗吹断,朱棣抓住战机,反败为胜。最后,就是建文帝自己作死了。其一就是下令南军不能取朱棣性命,致使朱棣每每冲锋在前,都安然无事,其二就是用李景隆,面对李景隆这个带领南军主力的菜瓜,朱棣每次都虐的他飞起。最后更是出卖建文帝,打开了南京城门。朱元璋的大杀功臣,也间接帮助了朱棣,一大批军事人才全部离去,致使朱棣靖难之役基本比较顺利。建文帝最初面对朱棣拥有巨大优势,可惜一步错,步步错。让朱棣一步步逆转局势,最终天命所归。一言以蔽之,朱八屌丝建文懦,逆贼朱四最当行。


小弟允正


按中国封建王朝等级制,亲王中手握雄兵上位的,只有明成祖燕王朱棣,他之所以会成功,有几点,其一南京皇宫里有他的卧底,所以朱允文去查他的时候,他都提前提防。其二拉胞弟宁王朱权下水,朱棣的兵力根本难敌正轨的朝廷军,所以不得不借用朱权的朵颜三卫,如此解后顾之忧,如果宁王不为之所用,在背后骚扰,也是非常头痛的。其三朱允文举棋不定,意志不够坚定,多次给朱棣,踹气机会。其四老将耿炳文不用,用官二代李景隆,开局就送人头,最后直接帮燕王打开城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