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二十八章:從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三字經》第二十八章:應從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說起。因為本章用簡短的幾句話,說出了東漢到三國兩晉的歷史過度。而在這個過程中。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撥亂返正,結束了王莽篡漢對中國帶來的混亂局面,開創了200年的東漢國祚,他給中華帶來了“光武中興”,讓戰亂之後的中華大地休養生息,減輕人民負擔,經濟大力發展。

《三字經》第二十八章:從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劉秀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就是今天的襄陽棗陽市。襄陽棗陽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是襄陽市代管縣級市,東與隨州接壤,南與宜城為鄰,西與襄州區毗連,北與河南省唐河縣相連,東北與河南省桐柏縣交界,西北與河南省新野縣為鄰。前幾年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光武大帝》,就是在劉秀的故里襄陽棗陽市拍攝的,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三字經》的原文:

《三字經》第二十八章:從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襄陽棗陽市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光武:帝號。指漢朝光武帝劉秀。

(2)興:復興。

(3)為:建立。

(4)東漢:朝代名。自光武帝至獻帝以洛陽為都,因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邊,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東漢。

(5)終:結束、滅亡。

(6)於:到、至。

(7)獻:帝號。指漢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劉協(漢獻帝)。

(8)魏:朝代名,三國之一。曹丕篡奪漢獻帝帝位,代漢稱帝,國號魏,與蜀、吳並稱“三國”。

(9)蜀:朝代名,三國之一。劉備繼承漢統稱帝於蜀,史稱為蜀漢。

(10)吳:朝代名,三國之一。三國時期孫權所建。

(11)爭:爭奪。

(12)鼎:九鼎,是夏禹時以九州貢金所鑄的鼎。被夏、商、週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寶器。

(13)號:號稱。

(14)三國:漢末,魏、蜀、吳分立的時期,史稱為“三國”。

(15)迄:結束、終止。

(16)兩晉:史學上對中國西晉和東晉的合稱。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光(guāng) 武(wǔ) 興(xīng),為(wéi) 東(dōng) 漢(hàn),

四(sì) 百(bǎi) 年(nián),終(zhōng) 於(yú) 獻(xiàn)。

魏(wèi) 蜀(shǔ) 吳(wú),爭(zhēng) 漢(hàn) 鼎(dǐng),

號(hào) 三(sān) 國(guó),迄(qì) 兩(liǎng) 晉(jìn)。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漢光武帝劉秀,復興漢室,推翻王莽,建立東漢。漢朝延續了四百多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魏國、蜀國、吳國互相爭奪漢朝天下,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一直到晉朝興起,三國被滅,才結束紛亂的局面。而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兩個時期。

劉秀開創的東漢,直到三國時期才徹底完結,東漢末年雖然不象劉秀建國之初那麼有序,但這段歷史給我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下面我講一個發生東漢末年“三顧茅廬”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家喻戶曉,百說不厭的:

《三字經》第二十八章:從襄陽棗陽市的漢光武帝劉秀說起

東漢末年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講:我本是個平民百姓,在南陽隆中耕種,為的是能在亂世中苟且保全生命,並無意追求名譽顯貴。先帝不因為我出身卑微低賤,反而委屈貶低自己的身份,一連三次到草廬裡來拜訪,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因此我非常感謝,於是我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

後來在成語“三顧茅廬”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賢才真心誠意的邀請、拜訪。

最後希望襄陽棗陽市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劉秀或東漢、三國、兩晉歷史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