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這座何氏家廟有啥來頭,爲什麼這麼多台灣同胞到這裡祭拜

福建雲霄何氏家廟,俗稱何氏大宗,坐落於雲霄縣馬鋪鄉“何地”——梘河村後厝自然村,始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民國十年(1921年)重修,1999年再修。家廟坐西北向東南,兩進硬山頂。主堂建築面積273平方米,大木滿繪彩畫。2006年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點,2009年“升格”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雲霄這座何氏家廟有啥來頭,為什麼這麼多臺灣同胞到這裡祭拜

與福建省諸多古樸典雅、富麗堂皇的何氏宗祠相比,雲霄何氏家廟顯得有些“土”,但她是閩臺有名的宗祠,是雲霄、平和何氏族人的總祠,在臺灣省還有眾多分祠。

改革開放後,臺灣省一批又一批何氏宗親來到雲霄何氏家廟祭祖。他們或捐資整修家廟;或捐資助學建校;或投資創業,造福桑梓。他們說,這裡才是他們的根……

何氏先祖從哪來到雲霄

據有關史料,唐高宗李治初年,光祿大夫何嗣韓跟隨朝議大夫陳政(616-677年),從河南光州固始進入閩南一帶平定嘯亂。何嗣韓的子孫就在漳州、泉州一帶繁衍生息。何嗣韓的後裔何添河於元末明初從泉州攜眷遷居廈門,後遷漳浦,再遷居平和南勝何倉。有一天,何添河登上平和與雲霄馬鋪交界處的礬山,環顧山下四周環境,發現馬鋪鄉頂河一帶地理環境很好,利於墾荒種植、休養生息。於是,他舉家搬遷到頂河居住,後子孫繁盛。明弘治末年,何氏子孫開始陸續向外地遷移。目前,雲霄“何地”何氏子孫遍及全國各地,僅雲霄就有七千多戶,3萬多人,分別居住在20個行政村,243個自然村。他們都尊奉何添河為雲霄何氏開基始祖。

雲霄這座何氏家廟有啥來頭,為什麼這麼多臺灣同胞到這裡祭拜

雲霄何氏家廟內景。網絡圖片。

何氏子孫何時到了臺灣

明末清初,雲霄“何地”鄉人何義、何佑率150名何氏族人加入了鄭成功的軍隊,參加並見證了收復臺灣的戰鬥。收復臺灣後,他們的倖存者大部分留在了臺灣。

據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撰修的《何氏家譜》記載,雲霄“何地”何氏第六、七世開始陸續外遷。明萬曆年間,第八世子孫開始向臺灣遷居。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雲霄“何地”何氏子孫遷居臺灣人數已達547人。爾後,陸續又有“何地”何氏遷往臺灣。1949年,又有一批“何地”何氏遷臺。

在臺灣省的臺北、臺中、嘉義、基隆等地,均建有多處何氏祠堂。其中嘉義何氏祠堂取名為“何大宗會”,與“何地”大宗同名稱。旅臺何氏宗親不忘雲霄何地之根,他們愛國愛鄉。清乾隆年間(1753年),何地何氏修建開祖大宗祠,居臺何氏後裔紛紛捐資捐物。據《何氏家譜》記載,居臺何氏捐資物有251人(戶),捐金、銀、錢等摺合銀共1415大圓,佔建大宗祠總捐資數4735圓的30%。現大宗祠內的六根石柱,就是當時遷居臺灣林仔頭第十二世子愚(柴)、奕熙(漢)、建候(國)等三兄弟樂捐的。敏生樂捐橋仔頭祀田五甲三分;臺灣雙緩(現屬嘉義縣)德承捐銀220大圓;燁(住臺灣的西莊或西勢潭)捐銀80大圓。據1921年維修大宗祠碑文記載,居臺灣的何天靜、何能近各捐龍銀600大圓,還有何永芳、何阿枝、何水盛、何學詩、何興化等捐銀650大圓……今碑記尚存。

臺灣何氏苦苦尋找“何地”

這裡的何地,是指雲霄何氏的祖居地。上世紀80年代,旅居臺灣省的雲霄何地子孫紛紛返回福建雲霄尋根。定居在臺灣省南投、臺北一帶的“何地三傑”(何斌 、何義、何佑)後裔幾經周折,根據遷臺祖先關於“祖地在平和何地頂河”的記載,到平和找尋祖地,因代遠年湮,每次均失望而歸。1988年,臺灣嘉義縣何義後裔寫信向雲霄縣臺辦求助。雲霄臺辦遂與縣政協文史專家共同協助找尋“何地”。經查閱《雲霄廳志》、《何氏族譜》等大量文獻史料,並認真仔細考證,最後確認“馬鋪梘河一帶就是清朝時期的平和何地”。臺胞之所以曾多次找尋未果,是因為,雲霄馬鋪何地一帶在清朝時期曾劃歸平和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雲霄縣成立後,才重新迴歸雲霄縣管轄。何地當時叫“頂河”,後改名為“梘河”。旅居臺灣省的雲霄何地子孫與祖地聯繫中斷的時間太長,不瞭解祖地行政區劃變化情況。所以,當雲霄臺辦與政協公佈考證結果時,從雲霄何地遷臺的何氏後裔們激動不已,直呼“我們的根找到了…

雲霄這座何氏家廟有啥來頭,為什麼這麼多臺灣同胞到這裡祭拜

雲霄何氏家廟慶典儀式。網絡圖片。

…”

雲霄“何地三傑”與臺灣

雲霄何氏尊何添河為開基始祖(一世祖)。該族譜還把明末清初出自“何地”的何斌 、何義、何佑尊為“何地三傑”。歷史上,這“三何”與臺灣省有著“剪不斷”的千絲萬縷關係。

何斌:驅荷第一功

何斌,又名何廷斌,生卒年不詳,出生於雲霄縣馬鋪鄉何地(一說泉州南安)。早年曾在日本經商。明代天啟年間,他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荷蘭人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時,何斌被荷蘭人聘為“甲螺”(小頭目)兼商務通事(翻譯)。

明永曆九年(1655年),鄭成功下令禁止大陸沿海港口及外國商船與臺灣荷蘭人通商。荷蘭人急忙派通事何斌前往廈門與鄭成功商談通商之事。談完公事後,鄭成功宴請何斌。席間,何斌極力“遊說”鄭成功率部到臺趕走荷蘭人。鄭成功要求何斌返臺後做準備,於是他留心觀察荷蘭人的動態和佈防情況,還派人暗測鹿耳門港道,並繪製沿岸地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何斌投奔鄭成功,並把臺灣地形與佈防地圖獻給了鄭成功。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率300船艦、2.5萬大軍乘風破浪,撲向臺灣。何斌作為嚮導隨大軍進發。四月,在何斌與當地群眾的幫助下,鄭成功大軍順利登上臺灣島,與荷蘭侵略者人作戰,終於全部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對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完成了祖國統一。臺灣平定後,何斌成了鄭成功的重要幕僚,隨鄭成功巡撫諸“番社”,穩定臺灣秩序。何斌後裔因此在臺灣留居下來,世代繁衍。當時,臺灣有人作了一首五言詩讚譽何斌:“獻圖成決策,領港率艨艟。臺海昇平日,驅荷第一功。”

何義:兩度參與收復臺灣

何義(1628年—1696年),雲霄縣馬鋪鄉何地石鼓村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何義與何佑率150多名何姓子弟加入鄭成功的隊伍。何義被封為偏將。鄭成功率大軍攻打潮州時身陷險境,何義數次挺身掩護鄭成功,後提為左虎衛將軍,鄭成功還將表妹馬氏許配給他。此後,何義隨鄭成功征戰閩粵沿海各地。

何義一生兩度參與收復臺灣。

第一次是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北伐失敗,率部退守廈門、金門,遭清軍圍攻。何義率軍奮力抵抗,被提為虎衛總鎮。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何斌的協助下,鄭成功率部進攻臺灣島。何義留守南日島、圍頭、湄洲為前衛,防備清兵南下,解決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後顧之憂。

第二次是跟隨施琅收復臺灣。清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在臺灣逝世,鄭氏政權內部爆發奪權之爭,鄭經殺死堂伯父鄭泰等奪得政權,何義屬鄭泰部下也岌岌可危,其夫人馬氏見此形勢力勸何義攜子逃走。何義攜幼子何祥振逃到廈門,歸順清將李率泰(平和人,原鄭成功部將),被封為副將。其夫人馬氏在金門卻被鄭經下令縊死。此後,清軍攻克廈門、金門與浯嶼,次年攻克銅山。從此,臺灣鄭氏政權在大陸沿海所佔的島嶼喪失殆盡。

清康熙三年(1664年),何義隨清軍兩次攻打臺灣,都因天氣原因無功而返。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病逝,鄭克爽襲位。由於鄭克爽年幼,部下爭權。清政府決定乘此機會收回臺灣,即命施琅率軍攻臺,施琅調派藍理、何義為前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何義等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臺灣進發,消滅了鄭軍主力。同年九月,清軍入臺接受鄭克爽投降書。

何義回京覆命後,以軍功先後被授予昂邦章京世襲騎孝尉、都統內大臣兼左都督、封一等伯爵,敕封光祿大夫。其夫人馬氏追贈為一品夫人。康熙三十七年(1696年),何義病卒於京。雲霄馬鋪何地族親以誥贈的金盒收斂何義的骸骨,葬於馬鋪何地呈奇嶺。

何佑:愛臺灣更擁護祖國統一

何佑(1643年-1718年),雲霄縣馬鋪何地梘河村人。清初,他和何義兩人率何地150名何姓子弟投身鄭成功麾下,立下許多戰功,被提為左武衛將軍。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何佑隨鄭成功在金門興兵攻打臺灣,他作為前鋒將領,參與了收復臺灣的戰鬥。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病逝,鄭經襲任。當時何佑全力輔佐鄭經。鄭經利用“三藩之亂”,乘機攻佔閩粵沿海。何佑率軍從臺灣渡海抵達廈門,先後攻佔同安、黃崗、平和等地。清軍進行了有力的阻擊和圍攻,鄭經軍隊全線敗退,何佑只好退守臺灣。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病逝,其兒子鄭克爽斷位,部下爭權奪利。清政府決定趁機收復臺灣。何佑奉命駐守臺灣“北門之鎮鑰”雞籠城(今基隆)。雞籠城原是一片荒野之地,何佑修築了城牆、炮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於招架不住清軍的進攻,鄭克爽向清政府投降,何佑的軍隊也被清軍收編。何佑視臺灣為第二故鄉,但他更擁護清政府的祖國統一主張,後被清政府任用為襄陽、梧州等地副總兵。曾率兵參加收復被沙俄佔據的雅克薩戰役。(2017-9-4)

雲霄這座何氏家廟有啥來頭,為什麼這麼多臺灣同胞到這裡祭拜

何氏家廟前的旗杆石。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