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事件再反思:有一種私慾叫「不求名利」丨科學精神論場

科技日報評論員

河北省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因一篇論文得到的所有榮譽,如今因一紙調查離他而去。而新近曝出的涉嫌買賣論文的錄音,更是徹底撕下了韓春雨“不求名利”的偽裝。

韩春雨事件再反思:有一种私欲叫“不求名利”丨科学精神论场

從一所普通高校的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副教授,到各種名譽加身,韓春雨曾被看成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典範。在出名後鼎沸的聲名映襯下,他那破舊的自行車、簡陋的實驗室更是被標榜為是“不求名利,潛心做科研”的寫照。

現在看來,“不求名利”只是人們選擇相信的假象,歸根結底,韓春雨事件依舊是追名逐利惹的禍。事實上,披著“不求名利”外衣的功利行為危害更大。

當一項“諾獎級成果”讓韓春雨迅速從籍籍無名成為眾人膜拜的“科學家”後,一個個頭銜和帽子也接踵而至。當然,這些榮譽並非他申請或要求,但是當自己的技術並未被同行證實或檢驗,當實驗的可重複性被質疑時,欣然接受這些褒獎並甘之如飴,還能說韓春雨“不求名”嗎?

此前,在面對各種讚譽時,韓春雨的一句“我是一個科學家”十足吸睛。然而,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在面對成果時的審慎和剋制,面對質疑時的求真和坦誠,我們都沒有從韓春雨的身上看到。不願更多公開實驗的原始數據、拒絕與同行交流、聽不進反對之聲、為實驗無法重複找各種託詞和藉口……這樣的做法顯然不是以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為目標的,相反,或許更多是為了維護因成果而來的名聲。

韩春雨事件再反思:有一种私欲叫“不求名利”丨科学精神论场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一味謀求利益固然可恥,但追求好名聲的弊端更隱蔽、影響更大。事實上,自古名利不分家,人們都是先追求名聲,當名聲在外,利便順勢而來。假設一切順利,等待“知名科學家”韓春雨的無疑將是多個課題、大筆經費,以及隨各種頭銜而來的優厚待遇。

放眼現今的科技界,“帽子”、頭銜滿天飛成為很多人詬病但卻無法規避的現象;導師將自己的名字署在學生的論文上,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行規”“潛規則”。究其原因,無非是“帽子”、頭銜意味著“名”,而其背後則跟著課題、收入等實實在在的“利”。

當現代科學成為職業,要求從業人員完全脫離功利不太現實。但是,科研又確實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力,需要對科學的尊重和敬畏,因而更需要對名利保持足夠的冷靜。

近年來,國家出臺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媒體也將其解讀為“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但這並不意味著搞科研是為了名利。科研人員更應意識到,名利只是科研活動的附屬品,當自己的行為和成果夠得上“科學家”這個“名”時,社會自然會賦予他應得的待遇。若深陷名利的“泥潭”,則只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而同時,一些科研單位也應改變現有的評價體系,不宜將晉升和待遇與頭銜、項目、經費等簡單對應,要簡化和規範“帽子”滿天飛的現狀,讓“名”迴歸純粹的對科研成果的肯定,斬斷背後的利益關聯,也就可以讓名利對科研人員的誘惑小一些,再小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