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2018年9月19日,第18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在山西平遙古城正式開幕,由今日頭條主辦的“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亦在當天開展,解海龍、傅擁軍、林海音、任世琛、朱玲玉、秦斌等六位攝影師的圖片報道面向公眾展出。

“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攝影家解海龍向觀展者講述他的拍攝經歷

在柴油機廠A1展區,《當攝影遇見公益》佔據了展廳東南角的一大塊空間。來來往往的觀展者裡,一個頭發花白的外國老先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看得太認真了,在每一組照片前都駐足良久,不時傾身向前。在看到即將失去眼睛的妞妞的故事時,他還拿出隨身攜帶的摺疊放大鏡,仔細研讀了照片裡的細節——用了足足20分鐘,他看完了6組照片。本以為他一定熟讀中文,通過事後交談才得知,他不識漢字。聊起觀展感受,約翰•B•特納(John B Turner)這名來自新西蘭的著名攝影策展人不吝溢美之詞:“我不需要知道圖片說明寫了什麼,也不必瞭解故事的細節,這些照片告訴了我一切。照片中的人正在遭受的磨難,他們的悲傷和無助,我都感受到了。這個展廳裡,很多其他照片在揮著手,拼命大喊著‘看我看我’。這些照片安安靜靜,卻有巨大的力量。”

“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著名策展人約翰•B•特納與現場觀眾交流觀展感受

作為“感光計劃”公益項目啟動兩個月來的一次影像總結,“當公益遇見攝影”的照片質樸平實,跟一些概念先鋒、視覺語言華麗的展覽相比,甚至顯得有些笨拙。在這些作品裡,你很難看到攝影師們的自我表達,卻能切實感受到每個被攝者深陷病痛和貧困中的無助和痛苦。這些專業攝影記者們,選擇了用最通俗的影像語言,去實現最大化的傳播。

來自福建的林亦清是展覽現場第一個掃碼捐款的人。看完傅擁軍拍攝的琳琳的故事,他掏出手機,掃了展板下方的二維碼,給女孩捐助了50元。他說:“這個小女孩太可憐了,拿到禮物本來是高興的事,卻遇到車禍,被撞成這樣。我也有至親生過病,我能體會到她父母的心情。這個掃描捐款很方便,這種形式推廣出去,一定能幫助到更多人。”

“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展覽現場觀展的觀眾

將創新公益捐助模式和傳統紀實攝影相結合,讓捐助行為發生在攝影展覽現場——是這場展覽另一個特色,也是“感光計劃”一以貫之的理念。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追求信息傳遞效率的當下,傳統的公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愛心人士和受助者的需求——大家迫切需要一種便捷有效的創新公益模式。

2018年7月12日,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今日頭條聯合發起公益項目“感光計劃”。它以攝影為橋樑——攝影師用攝影語言準確、真實地講述受助者的故事;今日頭條將公益圖片故事精確分發至目標受眾,喚起公眾的關注,引導有捐助意願的用戶進入在民政部許可的募款平臺進行捐款捐助。

這一模式充分發揮了今日頭條強大的內容分發能力,依靠AI Lab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個性化推薦算法系統,公益圖片故事得到更廣泛、更精準的傳播,讓受助者的情況更快、更準地觸達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縮短受助人與救助機構之間的信息鏈條。

本次攝影展展出的,即是 “感光計劃”項目攝影師們的作品。6位參展的攝影師中既有已經蜚聲業界的大前輩,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他們秉持著“能幫一個是一個”的樸素願心,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些不幸者的困境和掙扎,觸動了無數的人們。

當攝影遇見公益,照片成為了傳播人性溫暖的火種。下一步,“感光計劃”將啟動一千萬元在全國扶持100名紀實攝影師投身公益。如果你也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請把你的簡歷和代表作品發到 [email protected],“感光計劃”公益項目攝影師團隊期待你的加入!


“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展覽名稱:《當攝影遇見公益》

展覽時間:2018年9月18日——9月24日

展覽地點:平遙古城柴油機廠A1展區

參展攝影師:謝海龍/傅擁軍/林海音/任世琛/朱玲玉/秦斌

策展人:嚴志剛

項目負責:楊會


“當攝影遇見公益”攝影展平遙開展 以影像連接需求 創新公益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