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亲子沟通,是许多父母头疼的事,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推荐书籍《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 亲子沟通的三层境界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在理儿,孩子从坐立行走到识文断字,哪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教育。且小编一直以为,陪伴成长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本身也获得了成长,大到让我们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小到改掉了自身的一些小毛病,比如不守时、不讲卫生什么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吧?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亲子沟通,是许多父母头疼的事,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亲子沟通有三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能不能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有些帮助。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站着说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的。往往是当我发现儿子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答非所问的时候,才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立刻蹲下来,问题才能解决。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他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我更能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而且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像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的。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顺畅。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没有人能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方法不对,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就忘了这是自己也不愿意遇到的事,还会很生气地下个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处理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两个非常重的字——理解。

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赶紧跑过去,伸手就要把他扶起来,男孩却趴在地上,故作镇静地说:“这个小蚂蚁在搬东西!”而且等了半天才爬起来,好像他是为了观察蚂蚁才摔倒的。

孩子的妈妈起初有些莫名其妙,后来她想到了,如果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摔个“五体投地”可不是什么体面的事,5岁的儿子已经自认为是个小小男子汉了,当然也会感到尴尬。因为有了换位思考,妈妈和儿子之间避免了一场冲突。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真的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这三层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把亲子关系,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亲子沟通还会有什么阻碍吗?

关于亲子间的沟通

沟通,就是用语言互相表达、了解,就是要聊,聊天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直接的桥梁。据研究显示,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与照顾他的人交流,这孩子长大以后便会对任何事情都反应热烈,也爱与人沟通。

想让孩子把父母当朋友,什么话都愿意说,“聊天”机制可是要从小建立的。而与孩子聊天,也需要一些技巧。这样不但有利于教育孩子,还可以形成孩子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模式,作为在人际关系中与人沟通的方法。

首先,把聊天培养成一种习惯。

以前每天从幼儿园接儿子,第一句话往往是:“今天开心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他才两岁多一点,他的回答是机械性的“开心”,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就好比问他“你要吃大苹果还是小苹果”,他一定回答“大苹果”一样,好像是个约定俗成的答案。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对情绪情感的了解和体会加深,他会逐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了。虽然大多数时候答案还是“开心”,但表达的程度不同,有时是应付式的,有时则连蹦带跳地重复数遍“开心!开心!”我相信,这绝对是真的很开心。通常接下来的聊天是这样的:

我说:“我也很开心。”

“为什么你也开心?”

“因为你开心呀!你为什么开心?”

“因为……”

“因为”后面一般都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了,他可能聊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可能答非所问,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很准确地解释他的情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些都没关系,聊天本来就是很随机的,永远在跑题。重要的是,孩子愿意跟父母聊。在他们对父母最依赖的年龄,培养起跟父母聊天的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其次,父母心中要牢记,你跟孩子是聊天,不是谈话。

聊天怎样才能聊起来?当然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如果有一方总是没完没了地提问,却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的事,另一方就会觉得没意思。

与孩子聊天,父母肯定占主导地位。如果强化这一地位,更多说教的成份,这聊天很快就会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它不够平等。

既然你是想聊天,想通过聊天了解孩子,或者建立一种亲子沟通的形式,那就放下家长的架子。孩子是最敏感的,他们很容易就分辨出,你是想跟他们瞎聊两句,还是有目的性地谈话。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跟孩子聊天还需要一些语言上的小技巧,比如擅用but句式。

孩子经常做一些令父母头痛的事。比如已经吃掉三块糖了,还要再吃下去;非要玩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不让妈妈出门,等等。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态度坚决地告诉他:“你不能再吃了!再吃牙就要坏了!”

交流的第一句话就是命令式的,你通常会遭到更坚决地反抗。第一句话非常重要,这表明了一种态度。不妨说:“你还想再吃块糖呀?但是……”“你想和我呆在一起,但是……”

这种句式表现出你意识到并接受孩子正在做的事,表明你是理解孩子的父母。而且也表明你作为父母的权威,在某些时候是需要帮孩子把控行为的,有时影响重大的行为的优先权应给成人而不是孩子。

听到这样的句式,孩子的第一反应不会是顶嘴,而是会接着听你“但是……”后面的内容。“你想玩大吊车,但是乐乐正在和它玩。”“你想和我呆在一起,但是,现在我得出门,我必须去买菜。”

这种表达,能使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培养了他的观点转换能力,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替他人考虑。父母这样的说法会获得孩子的尊重,觉得你公正讲理,也会使他感到安全。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当然,这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but句式的好处,在现实中,孩子还是很难一下子就接受父母的建议。多数情况下,他们还会说:“我就是想玩嘛!”“我就不让你走!”所以,接下来最好开始聊天,在聊天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化解他的烦恼。

❤ 我们还要教孩子谈他自己内心的感受。

孩子往往不善于表达感受,他们经常为某件事哭,可你问半天,要么说不出原因,要么给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答案——多数是“想妈妈”、“想爸爸”。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他当下的感受是伤心、害怕,还是开心,尽量丰富他们表达喜怒哀乐的形容词,并经常和他们聊天,彼此讲述各自的心情,好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

❤ 跟孩子聊天要多肯定,少责怪。

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父母在和孩子聊这些事时,应该经常性地表达你对孩子能力和学习意愿的信任。

当你对孩子的一次涂色作品不满意时,你可以说:“下次你会涂得更均匀。”以积极的方式强调你的期望。他可能马上就会说出自己的困难所在:“我拿不好笔。”下面的事自然就好办了,因为你知道了问题的症结。

当孩子在迷宫里胡打乱撞时,你可以说:“你再长大些就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样传递你的期望。这种说法孩子很买帐,我试过好几个孩子,他们都会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样的话既增强了你对孩子的信心,让他知道你认为他有成长的能力,无形中传递了你的良好期望,孩子也才会有兴致跟你聊下去。

每次对孩子说“不”时,最好提供两个可接受的选择。

比如,很多孩子都出现过打父母的情况,严厉制止是应该的,但在坚决反对的同时,应该向孩子建议别的做法或更好的方法。“不,你不可以打妈妈,但可以打你的小布熊。” 这样既设定了限制,又使他们易于接受教育。 “不要打了,轻轻地拍我的脸。”这是一种温和的阻止。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同时也教育孩子意识到别人也有选择的权力,尊重别人的拥有权。

和小孩子聊天充满了乐趣,他们的小脑瓜想什么说什么,语言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却充满了创造性。但有些父母会认为,这种聊天毫无意义。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都在发展,他们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对话。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不想孩子到了青春期什么话都不跟你说,那就从现在开始舍得花时间来和孩子聊天,只有当孩子能尽情地向你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可能与你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才能把你的话听进去。

关于孩子的情绪管理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情绪反应会越来越丰富,作为成年人,我们虽然可以了解、控制、疏理自己的情绪,但并非易如反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成为孩子情绪世界里的向导,帮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闹情绪都是有原因的,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这些原因。当我们发现孩子为了看似不合理的事发怒或不安,就要留意他的情绪是不是出了问题。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可能告诉你:“妈妈,对不起,我最近太烦了。因为自从上了幼儿园,我有许多压力。”

所以,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察觉孩子的情绪

孩子常常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采取的方法令大人感到迷惑。儿子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想爸爸了。”并且都是在爸爸不在的前提下。后来我发现了其中的小奥妙,只有当他某种愿望没有实现或对我不满意的时候,他才会“想爸爸”,其实是在向我表明,他的情绪不好了。

所以说,要做敏感的父母,通过对孩子语言、行为、游戏等等察言观色,察觉出孩子的异常情绪。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孩子常常在幻想的游戏中,利用不同的角色、场景及道具表现种种的情绪,如果看到他们表达严肃的主题,如疾病、伤害或死亡时,敏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游戏中表达的恐惧而获得提示,然后将这些恐惧提出讨论并让孩子得到慰藉。

当父母感到自己的内心与孩子结合,知道自己感觉到孩子的情绪,就体验了情绪管理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是——认可孩子的情绪。

对于父母来说,认识到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亲近与教导的机会。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愤怒并非一定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孩子的恐惧也不是他们胆小或者父母无能的证据;而孩子的悲伤不一定表示父母“今天又多件麻烦事要解决”。

一个孩子伤心或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最需要父母。在面对一个坏情绪的孩子时,我们有时候免不了故意视而不见,希望这些坏情绪会自动消散,但其实并不然。可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谈及他的情绪,认可他的情绪,负面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在情绪未上升到要爆发的危险前,趁早认可这些微弱的感觉是有意义的。

在情绪未增强前认可,也给父母一个风险较少的机会去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父母对孩子摔坏的玩具或轻微的擦伤表示关注与担心,就是发展亲子关系的途径。

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的盟友,就可以进行情绪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确认孩子的情绪。

这需要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孩子能够洞悉父母的身体语言。我们的目的是要以轻松体贴的态度交谈,那就采取一个表明此种态度的姿势。坐在跟孩子同高度的位置,深吸一口气,放松自己,同时集中精神。我们的专注使孩子了解我们很认真地对待他的事,并且愿意花时间在这件事上。

孩子表露他的情绪时,我们就回应所听到和留意到的事情。这样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在仔细地倾听,同时肯定他的感受。可以说:“我提起张老师的时候,你好像不太高兴。”然后等他的反应。

应该避免问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是谁摔破了花盆?”这些都是带一丝不信任和陷阱味道的语气——好像我们在等着孩子撒谎。最好是以直接明确的观察来作为对话的开头:“我知道你摔破了花盆,而我很可惜。”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父母开了个好头儿,确认孩子出现了情绪困扰,下面就需要进入下一步——协助孩子表达情绪。

情绪的描述伴随着父母的同理心。一位妈妈每当看到孩子掉眼泪就会问:“你感到十分伤心,是吗?”这样,孩子会感觉到妈妈的关爱,愿意用语言来描述他的感受。

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时很难描述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主动帮孩子提供一些描述情绪的字眼,如紧张、担心、伤害、生气、难过及害怕等,帮助孩子将一种无形的、恐慌的、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定义、有界限,而且是每天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

孩子越能精确地用语言表达他的感受就越好,因此,父母还要想法帮助他说中要害。而且,人通常有混合的情绪,比如看恐怖片,快乐的同时,又会感到恐惧,但对孩子而言就可能造成烦恼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去探究他的情绪领域,并向他保证同时有两种感觉是很正常的。

一旦我们花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后,很自然地就被引入一个新的过程——

解决孩子的情绪。

解决问题首先通常是父母对不适当的行为来设规范。父母在了解孩子不端行为后代表的情绪,并帮助他描述感觉,就可以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然后,可以指导孩子思考一些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很有帮助,比如“你觉得什么事情让你伤心?”“是不是今天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可以提供一些假设性的想法来帮助孩子找出原因。

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 孩子,你是我最好的老师

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的主意可能是一大帮助,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通常苦无对策。可是,重要的是避免越俎代疱,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做尝试。

如果孩子选择一个行不通的解答,就要帮助他分析,之后,可以重新开始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了解一个意见的取消并不表示这番努力完全白费了。指出这只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每一次的调整只会让他们更接近成功。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与子,原本就是相互成全的关系,我成全他长大成人,他成全我再世为人。不敢以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居,反倒以为,正是因为他,我才可以再经历一次童年、一次青春;透过他的成长,我终于认清了自己,明白了后半程的人生路。孩子,才是我最好的老师。

愿我们都能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收获幸福。


更多育儿资讯,敬请关注“萌宝派”头条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