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小偷家族》爲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一次觀看這部電影是參加勞拉小姐姐的觀影團,結果因為現場點評時說自己無感,還被流著眼淚的觀眾噴我不會審美。那天我確實沒有感覺,第一是因為感冒了,腦子是懵的;第二是因為坐在第一排仰著脖子看大銀幕整個人物都是變形的;第三也是因為我本身是一直拒絕掉進這種家庭倫理題材電影的“催淚陷阱”。

畢竟,因為電影實在難得,還是去二刷。這次徹底放鬆心態,鉚足精神,不在從心理上牴觸,於是就很容易陷入到了是枝裕和導演的“情感陷阱”中去了。說句實話看電影流眼淚我一直覺得和我這種直男癌晚期患者的身份不太般配的,但是淪陷就淪陷吧,好歹也沒幾次。

既然仔細看完了,那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結構以及他是如何設計劇情的。看完這篇影評我保證對你觀影有所幫助。看完沒有療效,保證退款。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小偷家族》帶有很強烈的商業電影屬性

這部電影獲得了戛納大獎,這是是枝裕和導演第一次獲獎,他比村上春樹幸運。我相信這部電影所有人都會當做一部文藝電影來看。如果你仔細分析電影的劇作結構和人物設計,其實不難發現其中還是帶有很標準的商業電影屬性。下面我們來分析:

1、人物關係上:

在現代商業電影中利用家庭倫理進行催淚的法寶有這麼幾個人物關係組合:

第一鍾,也是最簡單的“父女關係”。這種人物關係簡單清晰,適合進行比較複雜和深入的情感處理。譬如經典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其實也是這種類型,後期漫威的《金剛狼3》裡一老一少組合,把情感醞釀的非常到位。包括徐崢早期和張子楓主演作品《摩登年代》也是這種類型,這種類型應該是最常見的商業電影人物關係設計。

第二種,相對人物關係比較複雜的設計,變成了父母和兄妹組合,這種人物關係設計就比較有張力和彈性。兄妹之間也可以做出很多情感的設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在國內上映的《摩天營救》就是這種人物關係結構。

第三種,就是老母親和成年兒子的關係合集,這算是比較傳統的人物關係,在這裡就不多說。

第四種,就是父親和少年兒子的關係,這種人物關係的設計相對少見,我這腦子一時想不起來有啥太多經典電影了,唯一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

而這次是枝裕和導演把這幾種所有的經典人物關係全部放到了一個家庭中去了,一般導演很難做到,因為太過於複雜,結構上如何取捨和處理,情感點的分佈都是問題。而是枝裕和導演做到了,而且還設計的非常完美和精妙。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2、劇情發展上:

我們知道好萊塢商業電影有經典的“三幕劇”劇情結構,在這部電影中也能看到這種結構模式:電影一開始就是父子在超市偷東西,一下子把觀眾吸引住,這是好萊塢和美劇常見的套路;第二段小女孩的出現營造了第一個“危機”;第三段老母親的去世引發了一個轉折點;小男孩偷東西被抓,全劇高潮;結尾是大反轉,引發觀眾對於價值觀和家庭倫理的深思。從結構上來說完全符合商業電影的套路。整部電影中小男孩是全劇最主要的劇情推動點,也是電影中的“核心人物”。

另外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一家人在海邊度假的橋段基本上跟《速度與激情7》結尾處懷念保羅沃克的情感設計幾乎是一樣的。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說完了電影中的商業屬性,我們下面開始全面剖析一下電影中展現的和隱藏的人物關係結構,讓你們看看是枝裕和有多厲害。

二、人物關係全面解剖

整個“小偷家族”有六個人,但是有五個人物關係情感線:

1、“奶奶”和“妹妹”:老奶奶的人物設計最隱秘,也最複雜。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簡單地說她是一個被前夫拋棄的女人,而前夫娶了一個“小三兒”。老奶奶前夫娶的這個“小三兒”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結婚後又生了一個女兒。但是這個兒子後來也是離婚(或者喪妻)再娶。但是老奶奶前夫兒子的“女兒”在新組建的家庭中受到了歧視,於是“女兒”跑來和奶奶住在了一起。這就是“奶奶”和“妹妹”的關係。

2、“爸爸”和“媽媽”的關係:應該說“爸爸”這個人物沒有太多介紹,而是通過安藤櫻飾演的“媽媽”這個故事線有了一些線索。安藤櫻飾演的“媽媽”以前也是和“妹妹”一樣做“”,而“爸爸”就是她曾經的一位客人。“媽媽”當時已經結婚,經常遭遇家暴,於是“媽媽”和“爸爸”產生了感情(這一段有點和妹妹遇到的啞巴客人相似),而“媽媽”當時的丈夫威脅要殺掉他們兩個人,於是“媽媽”就把自己的丈夫捅死了和“爸爸”在一起了。這就是“媽媽”和“爸爸”的關係。

3、“哥哥”和“妹妹”的關係:應該說這兩個故事線並不複雜,哥哥是被父母遺棄在超市的,而“妹妹”是被“爸爸”從家暴家庭中“挽救”出來的。好不容易有了家庭歸屬感的哥哥擔心因為“妹妹”的出現會失去“父親”的愛,所以他一開始是對“妹妹”很冷淡,他對“爸爸”說:還是兩個男人在一起好。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4、“媽媽”和“妹妹”的關係:“媽媽”之所以喜歡“妹妹”,是因為她曾經和“妹妹”有過相似的童年遭遇,在電影結尾出“媽媽”說:因為我憎恨我的母親。由此可以推斷“媽媽”應該也是受到過相同的家暴遭遇,所以才對“妹妹”格外疼愛,而她自己又不能生育。

5、“爸爸”和“哥哥”:電影中“爸爸”在和“哥哥”說話時一直都是自稱“爸爸我”,他也企圖讓“哥哥”喊他“爸爸”,但是“哥哥”一直不喊,直到電影結尾“哥哥”坐在公交車上輕聲喊出了一句。其實這也是作為男性觀眾最喜歡的部分吧,“爸爸”的人物性格設計堪稱是最偉大的角色之一。這也是很多男性在社會中還有在家庭中最真實的寫照:不管多大的磨難,都要舉重若輕,不能輕易流露出苦難的樣子。但是又十分期待愛。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剛才一個女性朋友問我:這個父親最後去找孩子是不是還想利用他來偷竊?我想這可能是一個母性觀眾最樸素的想法,其實她永遠理解不了這種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情感,也很難理解父愛。這也是為什麼父子關係很難用影視作品表達的原因之一。而是枝裕和導演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完美,這一點堪稱可貴。

另外我比較喜歡的就是那種帶有殘酷的“日式情感”的描述,這種殘酷性體現在很多方面譬如生死的淡然(這個我們單獨再開一篇文章論述),但是更多的是對於“殘酷”生活的理解。這一點上很多觀眾在心裡上也不太容易接受就是對於苦難的從容和淡定,我舉個例子兩個例子:譬如妹妹再知道奶奶從自己父親那裡拿錢之後自問道:難道奶奶收留我是為了錢,而不是我?最後結尾處“哥哥”問“爸爸”:你們當時是不是想逃走,不管我了?爸爸淡淡的回答:是啊,但是沒跑成,對不起啊。

這種殘酷而又優美的“日式情感”可能是因為日本民族的“地緣性格”,這個民族因為長期處於地質自然災害中鍛煉出來的一種積極而又殘酷的民族文化基因,這種情感表達在日本文學和文化中很常見,譬如電影《楢山節考》,譬如我比較喜歡的紀實文學作品《無家可歸的中學生》,也有類似的真實情景描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看)。

告訴你《小偷家族》為何讓人感動落淚,殘酷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好了,就到這裡吧,希望這篇文章對你觀影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