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前沿竖起绿色屏障——甘肃民勤生态治理纪实

沙漠前沿竖起绿色屏障——甘肃民勤生态治理纪实

防沙治沙成效-梭梭林

沙漠前沿竖起绿色屏障——甘肃民勤生态治理纪实

老虎口防沙治沙成效

在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有这样一块绿洲,她像一把锲子阻隔了两大沙漠的合拢。这就是民勤,全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各类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15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0.34%。

这里生态区位极为特殊,是防止沙漠南侵的重要“绿色屏障”,关系到河西走廊大通道的安全,以及甘肃中部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多年前,“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这首歌谣描述的地方就是民勤。

为守护家园,改善生态,一代又一代民勤人在恶劣的自然本底前没有退缩,通过前赴后继、持之以恒地战风斗沙,努力让这里重现历史上“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景象。

黄沙地重现碧波60年持续防沙治沙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望着眼前青土湖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的美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述的意境跃然纸上。

“不到10年前,这里还是黄沙一片。”当地人的介绍让头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颇为惊异。

青土湖原名潴野泽,位于石羊河下游,曾是民勤境内最大的湖泊。但因绿洲内地表水急剧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于1959年完全干涸。

水干风起,这里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加速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牵手”进程。

曾经的碧波万顷成为不毛之地一直是民勤人心中的痛。

怎么才能重现青土湖的一湖碧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民勤人结合当地实际,在这里压沙造林、滩地造林、退耕还林、封禁保护……先后还有1.05万名群众为了减少青土湖生态压力搬离家园。

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启动。通过综合治理生态输水,在近30年的综合治理下,2010年,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终于重现碧波。

眼前的青土湖水面达26.6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划出了一道绿色分界线。

青土湖的变化其实是民勤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有人这样评价: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从1950年民勤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起,一场坚持60余年、不屈不挠的防沙治沙战役在民勤大地上不断延续。

如今民勤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6.26万亩、6.7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减轻趋势,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一代接着一代干 汗水扼住沙漠蔓延

位于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西面的龙王庙沙区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如今,却有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静静挺立,扼住了漫漫黄沙的侵蚀。

熟悉宋河村历史的人都会说:宋和村的风,是用胸膛挡住的;沙,是用脚印盖住的;树坑,是用指甲抠开的;树木,是用汗水浇活的。

这就是一代代民勤人治沙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宋和村几乎看不到几棵树。这个三面环沙的村子,每刮一次大风,都能上演“沙上墙,羊上房”的真实场景。

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深刺痛了时任宋和村党支部书记石述柱的心。他暗自下定决心:豁出一辈子,也一定要把沙患治住。

从1955年开始,石述柱就带领乡亲们投入到“向沙漠进军”的征程中。

在那个困难的时代,埋压黏土沙障治沙是最实用的压沙方法。没有机械工具,石述柱他们就依靠人挑马拉驴驮——

用木轱辘大车从一里外的地方把黏土拉到沙漠边,再用筐子、抬笆一步一挪搬运到沙漠中堆成土埂。木轱辘大车陷进沙里,人们就得钻到车底下用脊梁顶着车轴一步步往前挪。

有人手掌磨破了,有人肩膀压烂了,但治理的步伐却没有停止。

通过长期的治沙实践,石述柱和村民们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一套科学的治沙模式———将黏土压沙与林木封育相结合,在草方格围成的沙窝边上种上树木,中间种上庄稼。这种治沙模式,让宋和村从沙地里刨出了2400亩良田,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抱娃娃”。而黏土沙障与林木封育结合的“宋和样板”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

随着各村镇治沙的不断推进,民勤人发现,想要更有效地持续推进,治沙要唤起更广泛的参与。

2008年,民勤县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生态治理誓师大会,拉开了新一轮防沙治沙保卫战的序幕———从“自扫门前雪”转入全县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的“大兵团”作战。

老虎口沙区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全长37公里,沙漠面积达17万亩,区内沙源深广,沙层深厚,沙丘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沙患严重影响沿线及周边5个镇、18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通讯、水电设施安全。

资料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老虎口大规模的风沙治理共有三次,但都以失败告终。犬牙交错的沙漠、飞扬跋扈的流沙让当地群众深受其害、谈沙色变。

2008年以来,民勤县再次将老虎口确定为全县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此后三年时间每年秋季在该区域举办声势浩大的防沙治沙启动现场会,采取国家重点工程与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新技术示范与传统技术推广的方法,完成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2.4万亩,建成防沙治沙技术展示区0.2万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

同时,随着不断的探索创新,治沙技术也不断更新。棉花秸秆方格、尼龙网方格先后出现,在老虎口、西大河、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6个,集中展示棉花秆、芨芨草、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织袋、黏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点沙成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不断的治沙过程中,民勤人越来越意识到:要确保防沙治沙持续推进,必须走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之路。

为推进沙产业的发展,民勤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将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风沙口营造的治沙生态林承包给个人、企业管护经营,鼓励发展沙产业。

在西渠镇制产村,村民何德荣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

从2009年开始,何德荣带领村民陆续开始在梭梭林试种肉苁蓉。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味甘性温,药食两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长期食用可增加体力、增强耐力以及抵抗疲劳,被誉为“沙漠人参”。

几番尝试下来,村民们发现,原来为害一方的沙漠,通过科学治理,也能给人们带来财富。

2011年,在何德荣的倡导和组织下,制产村10户肉苁蓉种植户联合成立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户均种植肉苁蓉70亩以上,年户均增收2万多元。

“这确实是个双赢产业。”何德荣说,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梭梭林管护不好,肉苁蓉就无法生长,这就促使生态林承包者首先要做好梭梭林管护工作,林带管护好了,也就有了生态效益;接种的肉苁蓉再卖成钱,承包者就有了经济效益。

2013年,尝到“甜头”的何德荣又在青土湖区域承包了2000亩的梭梭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扩大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年,他通过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收入达140万元。

随着梭梭接种肉苁蓉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成为了新的课题。

为此,民勤县着力推行“企业﹢技术﹢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订单种植”,着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先后扶持天盛、成功农业等企业建设加工生产线,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并组织成立了民勤县肉苁蓉产业协会,成功申报了荒漠肉苁蓉有机食品认证,申请注册了“天盛嘉苁”“沙漠虫草”等地方商标。

不仅是发展肉苁蓉,民勤县还探索发展以红枣、枸杞、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打造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

2017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再次站在青土湖边,回想着昔日飞沙走石、干旱少雨、盐碱遍地的荒蛮之地,如今已变成绿色如潮、芦苇丛生的塞北江南,心中不禁奏响了一曲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壮歌。

》链接

“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

本报讯(记者 王硕)作为甘肃省武威市的下辖县,民勤的治沙史是武威市生态治理的典范与样板。

9月12日至13日,近200位来自联合国机构、“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相关领域代表齐聚武威,共同参加“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

本届论坛是我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搭建的“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平台,以“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推动民间国际合作,促进生态共建共享”为主题,与会嘉宾们共话生态治理,共商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和土地退化大计,共谋合作交流发展良策。

民间组织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力量,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纽带。为进一步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生态治理民间共商共建共享,在本届论坛上,与会各方建立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提倡按照平等自愿、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借鉴推广生态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促进民生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创建合作机制,设立生态治理民间合作交流网络平台,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导向、社情民意、合作需求等,为绿色丝路建设贡献民间智慧和力量。

同时,论坛将启动“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计划暨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通过基金的启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曾经有胡杨分布的重要地区和城市,建立若干胡杨林生态修复示范点。以点带线,对“一带一路”经济廊道中的重要通道,开展胡杨林等抗干旱的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最终建成3条“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带。

此外,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治沙成果展览、丝绸之路文化展示、绿色公益盛典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