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孩子沉迷于玩手机

家长强制禁止

悲剧不断发生

少年挥刀自残、跳楼自杀

只因家长不让玩手机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晚上十点多,一名14岁的男孩被爸爸紧急送到了医院,男孩左手腕被砍6刀,血流不止,医生以为孩子遇到了坏人,谁知一问竟然是自残!

小孟的爸爸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孩子,还是不敢相信。在他看来,儿子要玩游戏,他不让玩,责骂了几句,这是多么寻常的事情啊,多少家庭在天天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啊。

结果,儿子板着脸一言不发,转身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竟连砍6刀,刀刀见骨。

小孟爸爸吓坏了,赶紧抢过菜刀抱起孩子冲往医院,万幸没有伤及桡动脉,捡回了一条命。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小孟的手术让医生们几乎熬了一个通宵。不料,第二天一早又送来一名男孩,当天早上是从6楼跳楼自杀。

据家人透露,孩子才10岁,早上在家里想要玩手机,被家人阻止了,他一转身,打开窗口就从六楼跳了下去。

“一句话没说就跳下去了,我想拉都来不及呀!”男孩的家属哭诉道。

医生当即检查了小男孩的情况,双侧瞳孔散大,心率几乎为零。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知道孩子不行了,但大家还是快速把孩子送进抢救室,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

奇迹并没有发生!宣布孩子死亡的时候,家人几乎昏倒,在场的医生心里也难过得不得了。

一个夜晚,亲眼见证了2个因玩手机被毁掉的孩子,唐医生禁不住发朋友圈感叹: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重视。

这类的悲剧并不是第一例

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把手机收回。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遗书称老师翻看他的手机。

广州的梁先生因将儿子手机的游戏全部停掉,儿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杭14岁男孩儿小严,因为妈妈收走了他的手机,还被训了一顿,一气之下,直接出门跳河……

13岁男孩毛毛因为痴迷玩吃鸡游戏,和父亲发生口角被没收手机后,一言不合,居然从四楼一跃而下…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真正杀死孩子的

不是手机,是父母!

手机有了一项新功能——哄娃神器。

几乎是所有家庭的父母,都会给孩子玩手机,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是否能给孩子玩手机家长们各持己见。

有的说,时代在发展,不给孩子玩手机就与时代脱轨了。现在很多作业是在微信群里布置的,这时候家长会直接把手机给孩子,单独完成作业。

有的家长说,我忙的时候,就让孩子玩会手机,不会妨碍我做事。孩子哭闹的时候,如果把手机拿给孩子玩,手机里的动画、游戏会吸引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家长得到了暂时的省心。

每一个有手机瘾的孩子,背后都有手机瘾的家长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许多父母,一边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机,一边自己沉溺在手机里不能自拔。

凭什么大人能玩手机,孩子就不行?“只许自己放火,不准孩子点灯”,是许多父母的通病。

很多家庭,父母回到家后,各自窝在沙发一角,忙着给朋友圈每一条状态点赞,也沉浸在收获每一条“赞”的喜悦中,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给孩子一个“赞”。

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

都是从小养成的!!!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在12岁以后的叛逆期出现问题,一般是6岁前没有形成良好的规矩

三四岁的孩子,他要糖你就给糖,你不给他,他可能会哭会闹,最严重的就是砸东西、不吃饭、躺在地上打滚。

但到了十三四岁,如果他要手机玩游戏,你不让玩,他就会有好多方法来惩罚你,比如撒谎偷盗、离家出走、跳楼自杀。

三四岁的孩子,用哭换来了父母的妥协;十几岁的时候,他们尝试用死来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他不怕死么?他不怕被打吗?不怕坏人吗?不怕再也回不了家吗?不是不怕,是他还不知道,死是什么概念,没有饭吃是什么滋味,流离失所后还有什么要面对?

没有敬畏,不知害怕,似乎是许多孩子共同的特点。但是更重要的仿佛是孩子的“聪明”!他多聪明呀!他知道,“我就是我爸妈的软肋”,于是他看准了,他只要闹一闹就会得到自己要的一切。

如何改掉孩子

沉溺手机的坏习惯?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

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才叫安全。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将来好的,什么是舒服了一时却会后悔一世。

比如,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手机可以玩,但是要和孩子约定一个玩手机的时间段和时长。父母要告诉孩子玩手机的好处和坏处。到了约定时间,就必须将手机收回。

父母还可以多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兴趣。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上好玩的事情太多了,所有的沉迷,并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还是因为兴趣匮乏。

树立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原生家庭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长抱怨孩子玩手机,而自己只要没事就抱着手机玩,孩子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会反问你“为什么你可以玩,我不可以?”

所以家长先以身作则,尽量别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有一张很火的相片,被朋友圈疯转。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三四岁用哭换来的妥协,十几岁用死来换!

地铁上,一位母亲痴迷的玩着手机,而旁边的女儿伸长了脖子看着。

在他们旁边的母子,各自陶醉地看着书。

高质量的陪伴

无论多少诱惑,都只有在父母陪伴缺位的时候,才可能趁虚而入。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玩,让孩子自己玩,自己却坐在一旁玩手机。

答应陪孩子看动画片,孩子兴奋又高兴,而父母则忙于用手机发微信,看朋友圈,让孩子不敢打扰。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其实比任何玩具都令人着迷,不要用高级玩具和电视节目去打发孩子,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每一个家庭都是梦想生活的载体,它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场“协奏曲”,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去创造,去体会。无论何时何地,爸爸妈妈的陪伴都是孩子渴望得到的礼物,千万别让爱变成一场“自嗨”。

身为父母

如果你也犯了这样的错

现在纠正还来得及

孩子们对手机、对游戏的沉迷

都是父母的缺位造成的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失误

毁了孩子一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