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敏:市場裡的錢越來越難賺,我們應該從小資金開始「磨」

近幾年來,我們明顯發現,市場的難度加大了。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商品市場和以前的商品市場不一樣了,它的一個關聯度是不一樣的。

原先(十五年前)我們的商品交易基本上是和美元的聯動性非常強,特別是有色和農產品。當時的品種比較少,有色以銅為主,它都是以美元來計價,當時國內的銅和倫敦銅包括其他有色的國內品和國外盤的聯動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後來由於人民幣和美元關係的變化慢慢減小,即便這樣仍然佔有主導地位。農產品受季節性得影響,但它和美元的聯動性仍然有百分之七十左右。

到了金融危機以後,08年09年以後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15年商品的變化受股市的影響很大,當時股市處於超級大牛市當中,股指的暴漲暴跌對商品有一個非常大的影響。那個時候恰恰有產生了另外一種現象,股災後股指失真,由於股指限倉,大量的黑色湧進了黑色市場。此時產生了一個問題,整個黑色的產業鏈是非常深得,這麼深的產業鏈我們不懂真的很難賺錢。這和原先不同,原先只要有自己的兩把刷子押對了就能賺大錢。比如原來農產品有連續的三個漲停板,但現在沒有 了。現在一個之後就開始震盪的行情,賺錢的難度增大了。

除此之外,參與市場資金主體結構的改變。近兩年高頻和程序化還有一些半自動化發展非常迅速,這些達到止損就會自動觸發,也就有了16年“雙11”這樣一個行情。這些東西的發展改變了我們商品市場主體資金的結構,主體資金的結構改變後又導致了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因為交易所為了控制這些,提高了三到五倍的手續費。

汪星敏:市場裡的錢越來越難賺,我們應該從小資金開始“磨”

交易成本提高後賺到的錢變少了,鍋子裡的肉變少了大家只能去搶骨頭,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錢越來越難賺。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汪星敏認為:每個人的交易之路不同,交易方法也千差萬別,投資者進入市場要謹慎小心,從小資金開始慢慢“磨”。

在他看來,如果要進入這個市場,幾萬元本金就夠了,磨一段時間再說,期貨市場虧錢容易賺錢難,虧掉以後想再賺回來更難,所以不要動輒就幾百萬元、上千萬元。

從自身經歷來說,最初進入市場的時候,他也是從兩三萬元起步,十萬元都覺得非常多,後來十年如一日慢慢做起來,最終逐漸熬了出來。因此,他認為真正做起來並不需要太多的本金。

“做期貨交易就是這樣,小資金起步,用幾萬元和一百萬元做交易感覺是不一樣的,如果投資者心理素質不過關,那麼賺錢是舉步維艱。”汪星敏說,做交易之前,首先應該清楚自己的水平處在哪個層次。

汪星敏感慨做交易不易,即便是自己做了十多年的期貨,也曾經取得過很好的成績,但一不小心還是會虧錢,有時候還會連虧好幾周,連自己都厭倦自己。“但事實上做交易就是如此,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不斷地學習、進修,才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在他的印象中,交易剛開始都是感性的,對於初入門的投資者來說,感性的原因除了對盤面、品種等理解不夠之外,還有人與生俱來的第一感覺、習慣等。比如說,他有朋友一天可以做幾百個回合的交易,兩百萬元的保證金最後盈利13萬元,手續費12萬元甚至還多,賺了幾千元、一萬元,長期下來形成習慣。

“新的投資者一進入這個市場往往也是這樣,從不斷的交易、不斷的敲鍵盤中獲取盈利,這個就是感性。如果慢慢向理性昇華的話,你會更多考慮趨勢交易的概念,然後進行資金管理,並且去關注品種的產業鏈等。“

總而言之,做交易是越做越長,而不是越做越短。他說,越做越短的方法是可以賺錢,但隨著交易水平的提高和資金量的擴大,特別是逐年增長之後,可能就要放棄日內人工高頻,往趨勢的方向發展,“所以說做交易殊途同歸,最終都還是趨向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