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5分鐘,還原一個與史冊上不一樣的陳文帝,他或許憂鬱而腹黑

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三月,陳文帝陳蒨病逝,享年44歲(522年生)。陳蒨年輕時代對民間生活頗有了解,他成年時全程經歷了梁末大亂,是以深知社會之弊和生民所苦,他即位為帝后,非常注意與民休息。湘州王琳、臨川周迪相、東陽留異、晉安陳寶應相繼起兵造反,鬧得江南刀兵四起,戰禍連年,但由於陳文帝志在穩定江南,贏得了江南大族的支持,故而陳朝仍在艱難中統一了江南。陳文帝為政勤勉,清素儉約,他目睹自陳朝立國以來“政道多昧,黎庶未康”的現狀,堅持不大事營建,提倡體諒民間疾苦,多次下詔將歷次戰亂被掠為奴的人釋為良民,是以執政6年有餘,陳朝獲得粗安,國力有較大提升。從一定程度上講,陳朝後來大規模北伐的國力,就是陳文帝在位時打下的底子。

由於陳文帝執政的主要階段是天嘉年間(560—565年),後世對陳文帝時代國力上升、社會穩定、經濟復甦的局面稱之為天嘉小康,陳文帝因之也在史冊中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然而如果細觀史書的話,會發現陳文帝並非像傳統認為的那麼好,這位大局不錯的皇帝,看起來卻像一個憂鬱而腹黑的小男人。且舉幾個例子以觀之。

給我5分鐘,還原一個與史冊上不一樣的陳文帝,他或許憂鬱而腹黑

陳文帝

其一是陳昌溺亡事件。陳昌是陳霸先的第六子,陳朝立國時陳霸先諸子僅剩他尚在人間,還被扣押在長安當人質。後來陳文帝剛一即位(天嘉元年),北周不知是為了改善兩國關係,還是存心攪亂陳朝政局,禮送陳昌回建康。陳文帝派大將侯安都親自過江迎接這位先帝的兒子,很不巧的是,陳昌在渡江過程中淹死了。由於史料缺乏,沒有直接證據能說明陳昌是否被暗殺。但他身份之尷尬、回國時機之敏感決定了他的死對有些人有好處,至於幕後是誰主使,令人不得不聯想到陳文帝。事實上以位望之尊,功勞之巨,陳文帝又何須著急忙慌地殺死陳昌?

其二是陳頊改嗣事件。陳文帝、陳宣帝兄弟兩人都是始興王陳道譚的兒子(陳道譚在陳朝立國前已死,始興王系追遵),由於陳文帝立功很大,陳武帝特封其為臨川王——有自立門戶、超越乃父的意思,始興王的爵位改由陳頊繼承。由於陳頊當時還被扣押在長安,陳文帝即位後,藉口始興王沒有嗣王在家主祀,改封陳頊為安成王,而以自己的兒子陳伯茂繼承始興王爵位。這個改嗣事件事實上全無必要,真正用意似乎是有意抬高他的幾個兒子的法統地位,把陳頊一系更加邊緣化。然而改嗣事件的效果後來隨著陳頊歸國而逐漸淡化,陳頊以皇帝長弟的身份為穩定朝局做出巨大貢獻,擁有了遠超文帝諸子的威望,改嗣事件反過來造成了陳伯茂的人生悲劇。客觀來看,陳頊的心胸比較開闊,他即位後只殺了陳伯茂這個對皇權帶有直接威脅的侄子,陳文帝其他兒子都得到了極大優容,終生都過得非常好,這些,都是陳文帝那點小算盤始料未及的。

給我5分鐘,還原一個與史冊上不一樣的陳文帝,他或許憂鬱而腹黑

陳頊

其三是殺侯安都事件。陳朝功臣以侯安都為首,其人不僅在陳霸先開國時立功甚大,為陳文帝順利即位也出力甚巨。但是這位老功臣在天嘉四年(563年)被逮捕處死,理由是謀反。翻遍《南史》《陳書》諸傳,侯安都確實因為功勞大而慢慢放縱起來,做了一些不是很合適的事,例如他高調的招納賓客,肆無忌憚地包庇犯法的人,甚至在皇宮重雲殿發生火災時還帶兵入宮。按理說權臣坐大理應防範,但侯安都一個大老粗武將,有時行為不甚檢點也屬情理之中,說到底畢竟沒有謀反的傾向和行為。如果皇帝疑忌,收奪兵權、加以貶斥也就是了,反倒是陳文帝一邊猜疑一邊還刻意放縱侯安都,所用手段和春秋時鄭伯克段於鄢如出一轍。作為皇帝,這麼腹黑顯得太有失水準。

給我5分鐘,還原一個與史冊上不一樣的陳文帝,他或許憂鬱而腹黑

侯安都墓

陳文帝死前,心知陳頊勢力已成,自己的兒子肯定比不過,於是故作姿態要效仿商朝實行兄終弟及,傳位給兄弟。其真實意圖,一方面是敲打他的幾個心腹如孔奐、劉師知、到仲舉、袁樞、韓子高,讓他們警惕陳頊的威脅,力保太子的帝位。另一方面是想借陳頊辭讓之機順坡下驢,堵住他日後奪權的口。後來太子陳伯宗即位,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右僕射到仲舉、右衛將軍韓子高與始興王陳伯茂密議,假稱太后命令,讓時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刺史陳頊回揚州專任本州事務,實際上要剝奪陳頊軍權。這些可笑的伎倆與陳文帝的小算盤一樣可笑而小氣,軍權在手的陳頊已然眾望在身,一道昭然若揭的政治辭令怎會讓陳頊就範。很快,在中記室毛喜和丹陽尹吳明徹的支持下,陳頊發動政變,殺死中樞重臣劉師知,隨後牢牢控制朝局,先後處死到仲舉、韓子高等人。至此,陳頊叔奪侄位的大勢已然形成,再也無可挽回。

陳頊奪位,本來可以預防。處在陳文帝的位置上,起初確實處於兩難境地。要預防長弟奪幼子,肉體消滅是上策,但陳朝立國艱難,陳氏宗室勢力一如北周人丁少弱,如果殺了長弟,反倒給老臣宿將留下可乘之機,必將釀成更大的政治動盪。但不預防的話,太子陳伯宗又肯定不是陳頊的對手,北齊連續上演的叔奪侄位的活劇,就是陳伯宗未來的寫照。陳文帝猶猶豫豫反覆徘徊,到死也沒有拿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不留情面地罵了一通孔奐(陳文帝時任御史中丞),說他沒有盡到保衛陳廢帝的職責,宣帝奪位後又不能死節,這未免太過求全責備,也未免太高看孔奐的能力。文帝尚在時,就沒有解決後陳頊坐大的問題,又焉能責怪幾個中樞大臣。

給我5分鐘,還原一個與史冊上不一樣的陳文帝,他或許憂鬱而腹黑

陳伯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