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港高鐵運營進入倒計時,港澳辦主任:不必擔心「一地兩檢」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

9月23號,廣深港高鐵就要正式開通運營了。坐著火車舒舒服服去香港的情景也即將變為現實。不過現在想成為第一批體驗廣深港高鐵的乘客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本月10號上午8點內地和香港就在同步發售各車次的車票了。而由香港西九龍開往內地的首班車車票在半小時內就售罄了,內地開往香港的首班車車票也在1小時內銷售一空。車票起售3小時內,首日通車的13趟列車車票就都已經一票難求了。

其實,廣深港高鐵如此受到關注和追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廣深港高鐵的開通運營也讓香港進入了高鐵時代。那麼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將如何改變兩地人的生活?未來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什麼影響?為此中國之聲記者專訪了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張曉明。

廣深港高鐵帶來新期待

張曉明表示,我們現在就可以設想一種生活場景:住在廣州的市民,一家人週末可以悠閒地乘高鐵到西九龍,在“購物天堂”選購點兒東西,傍晚的時候在這個“美食之都”找個風味館享用晚餐,再就近到不久將會建成的西九文化區的大劇院看一場國際水準的演出,然後不慌不忙地坐不到一個小時的高鐵,回到廣州,不耽誤第二天上班、上學。同時他也期望到今天還沒有回過內地的香港同胞,特別是年輕朋友,乘坐高鐵到內地多走走,多看看,多瞭解和感受國家發展的真實情況。

說到即將開通運營的廣深港高鐵,張曉明眼裡充滿了期待。

廣深港高鐵是內地與香港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大合作項目。這條高鐵線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境內的西九龍,全長142公里,其中香港段26公里主要是地下隧道。這個項目是199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最早提出的,原來的設想是新建一條“區域快線”。在這之後,原鐵道部、廣東省和香港方面共同開展相關規劃研究工作。2004年,鐵道部在編制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時,決定把這一項目納入國家“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絡。2010年,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工建設,目前已全線完工,將於9月23日正式運營。

張曉明說,屆時,香港將開通與內地44個城市的高鐵班列,預計開通初期每天平均客流量約8萬人,從香港到深圳最快14分鐘,到廣州47分鐘。這條高鐵線路的開通也標誌著香港進入高鐵時代。

“一地兩檢”新模式將直面質疑

有別於內地的高鐵,廣深港高鐵實行的是“一地兩檢”,地點設在了西九龍站。在張曉明看來,這種設置無疑是方便旅客乘車、提高運輸效率的一個安排。

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實行“一地兩檢”,具體地說,就是在香港西九龍站同一個區域內設立香港口岸區和內地口岸區兩個口岸區,由雙方分別按照各自法律,對乘坐高鐵往來內地和香港的人員及其隨身物品和行李,進行出入境邊防檢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出入境監管查驗。按照這樣的安排,不論是從香港北上到內地還是從內地不同地方前往香港的旅客,都只需在西九龍站一次性接受查驗,就可以完成兩地的出入境通關監管查驗手續,而不需要在其他上、下車站點再辦理出入境通關查驗手續。否則的話,全國其它與香港聯通的高鐵站都要設置出入境查驗站,大多數地方高鐵站沒有預留這樣的地方。

據瞭解,目前,在深圳與香港西部以大橋連接的深圳灣口岸,也是實行的“一地兩檢”查驗模式,所不同的是,深圳灣口岸的內地與香港兩個口岸區都是設在深圳一側,允許香港在深圳境內設立口岸區並依照香港法律實施管轄,處理起來相對簡單一些。張曉明說,在香港西九龍口岸設立內地口岸區,由內地的有關查驗部門進駐執法,並將內地法律延伸適用到香港,涉及的法律問題比較複雜,也比較敏感,香港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反對和質疑的聲音,包括質疑這樣做是不是符合基本法。

張曉明:為此,去年11月,經國務院授權,廣東省人民政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先簽署了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並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批准這一安排的決定,主要是確認這一合作安排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從而夯實了在西九龍站實施“一地兩檢”的法律基礎。從今年9月4日起,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內地口岸區已經正式啟用,內地的有關出入境查驗部門已經提前進駐內地口岸區,以便為高鐵正式開通後的監管查驗工作預做準備。

在香港境內劃一塊地方設立內地口岸區,由內地有關監管查驗機構人員進駐執法,適用內地有關法律,張曉明坦言,這一安排確實是過去從未有過的,是中央有關部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努力作出的一項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當然不是一帆風順,但張曉明說,他一直篤信“一地兩檢”一定能夠成功。

“一地兩檢”,便利乘客,惠及民生

張曉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是港澳辦的老主任魯平同志最早講述的。

1978年魯平同志剛到港澳辦工作時,廖公廖承志同志交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到廣東協調處理香港與內地的“三通”問題,飛機和輪船直通比較容易,開通九龍至廣州的直通車就比較難了。在這之前,香港境內的火車只能通到羅湖,從廣州去香港或從香港到廣州,經過羅湖時都得下車,先辦出境手續,然後徒步走過長長的羅湖橋,再辦對方的入境手續,轉乘對方的火車。兩邊都要排長隊,等候很多時間,從廣州到香港紅磡火車站,往往需要花一天時間。到了夏天,旅客們要肩扛手提,帶著大包小包,頂著烈日排隊,下車上車,很不方便。當時深圳火車站的客車貨車又是混在一起,輸港的活豬活雞臭氣熏天,旅客苦不堪言。

那種境況當然需要改善。但那時人們思想觀念中“左”的烙印還很深,許多人聽說要直通的想法後都直搖頭,認為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之間搞火車直通,是不可想象的事,簡直是“天方夜譚”。但經過各方努力,到了1979年4月4日,直通車順利開通了。這個故事對於我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因此,在處理“一地兩檢”問題時,我一開始就篤信這件事一定能辦成。

張曉明:有關擔心大可不必

與穗港直通車開通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環境相比較,現在我們處理高鐵“一地兩檢”面臨的困難能難到哪裡去呢?這樣的便利乘客、惠及民生的大好事,還有什麼辦不成的理由呢?張曉明表示,廣深港高鐵開通、“一地兩檢”實施之後,香港和內地居民都會從親身體驗中增強對“一地兩檢”模式的認同,並且會意識到有關擔心是大可不必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描繪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願景。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成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等等。實現這些美好願景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基礎設施要更好地互聯互通。張曉明認為,廣深港高鐵的聯通,也是先行先試,對大灣區發展必將產生重要促進作用。

記者:郭淼、劉禕辰、張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