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家教老师猥亵:恶性事件频发,千万别再教孩子“听话”

Part 1

一直觉得孩子遭受性侵的案例都在新闻里,离我们很远,直到有个朋友跟我控诉了孩子被猥亵的事情。

她说:

为女儿(12岁)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就给她请了个家教。

这个男家教是个大学生,成绩很好,看上去人挺老实,而且还是她家一个亲戚推荐的——亲戚的儿子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数学成绩提高了三十多分。

可没想到,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男家教竟然猥亵她女儿。

女儿上课的时候,她一般都在家里,但因为要遛狗、去楼下买水果或拿快递,也出去过几次。而且,因为怕打扰孩子学习,每次进家门她都很轻手轻脚。

可没想到,昨天她刚进门,就听见了女儿房间传来的让她震惊无比的声音:

女儿说:“求求你,别再把手伸到我衣服里了。”

男家教说:

“就让哥哥摸一下,又不会生病,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

她顿时怒火中烧,推门闯了进去,当场就辞了男家教。

后来,男家教把家教费退给了她,并跪求她不要去学校告他;考虑到女儿的名声,她也就没有声张,只是警告那个男家教好自为之。

她庆幸自己及时阻止了一场对女儿的伤害,可不料,女儿告诉她,这已经不是男家教第一次这么做了。

她问女儿,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告诉她。

她女儿说:“你不是要我听老师的话吗?他不准我告诉你,要不然就跟你说我上课不认真……”

女儿的话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她的心里——她没想到,自己竟然亲手把女儿交给了一个禽兽。

她希望我把她的故事写下来,以此警示更多的父母,千万不要教孩子太听话。

这件事让我想起前不久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双胞胎姐妹夏令营被猥亵”的新闻,当妈妈责怪12岁的姐姐“教练凌晨3点把你带出去,你为什么要跟他走”时,孩子也说了相似的答案——“不是你叫我要听老师的话么?”

让孩子听话,是多少父母都在追求的育儿境界啊。可是,孩子听话就真的好吗?孩子听话就真的会让父母少操心吗?

这个世界并不只有真善美,还有罪恶丑,当遇到不善之人,听话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危险。


女儿被家教老师猥亵:恶性事件频发,千万别再教孩子“听话”


Part 2

圈内公认的好妈妈——马伊琍曾经在微博开直播,谈儿童安全教育的问题。

女儿被家教老师猥亵:恶性事件频发,千万别再教孩子“听话”

在直播中,她坦言自己非常后悔,曾经对大女儿爱马太严格。

她说,她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所以爱马出生后,她也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教育她,并成功地把爱马教育成了让大家羡慕的“听话的乖孩子”。然而,孩子的成长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顺利。

有一天,爱马回家说,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总要当妈妈,而让爱马当宝宝;可爱马也想当妈妈,所以感到很委屈。

马伊琍听后,说:“那你可以拒绝啊。”可爱马却弱弱地说:“我不敢。”

马伊琍这才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 自己家的这个“乖孩子”,已经习惯于屈从强硬的方式,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经不会说“不”了!
  • 万一遇到坏人,她不会反抗,不会自我保护,只能忍心吞声,那后果就严重了。

而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跟她平时严格专制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很多次,在爱马的想法和她不能达成一致的时候,她会因为赶时候或者别的原因,而粗暴地强迫爱马听她的话。

她说,有一年冬天,爱马非要穿短袖,而她着急带爱马出门,于是就粗暴地强迫爱马穿上长袖冬衣:“今天必须听我的,我没时间和你多说。”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爱马很容易认错,只要妈妈声音大一点,或者表情严肃一点,她就会说:“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心理学认为,孩子一开始是从重要他人(父母、老师等)的评价中去认识自我的。

要孩子听话,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其实是:我是权威,你不会,所以要听我的。

如果总是被妈妈要求听话,或者说孩子的不同意见总被驳回,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我的要求不会被人尊重,提了也没用;我的想法不好,所以才会被拒绝;我不是个好孩子……

这些都会增加孩子内心的不自信,而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被霸道同学欺负的对象。

所以,从那以后,马伊琍不再把“听话”当成教育孩子的目标,而是鼓励爱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并学着用“自然后果”来代替说教和简单粗暴的命令。

两个月后,爱马终于勇敢地对小伙伴说出了那一句“我不愿意”。


女儿被家教老师猥亵:恶性事件频发,千万别再教孩子“听话”


Part 3

说“不”,是一种能力。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之后,就会用说“不”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对父母的安排进行反抗了。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宝贵的新本领。

这个时候,孩子会反抗外界强加给他的东西,会表现得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譬如,一个2岁半的孩子,对凡事都可能会说“不”。和他说“宝宝吃饭”,孩子会立刻说“不饭”;说 “宝宝睡觉”,孩子就会说“不觉”;让他喊“叔叔”,他会说“不叔叔”;让他穿衣服,也会说“不穿”。

孩子说“不”的叛逆行为,让不少父母头疼。

跟以前的马伊琍一样,很多父母会通过强硬的方式,让孩子听话。然而,这种听话,却是以牺牲自我成长为代价的。

人生在世所面临的最基本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人”和“我”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什么时候说“好”,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只会顺从或屈服的孩子,在社会生存过程中,很可能会缺少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甚至无法拒绝别人;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眼中的“老好人”。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难以对别人说“不”的人,这种过分的友善是一种病理状态。所以,家长一味地否认孩子说“不”的权力,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所以,我们宁愿要一个爱发脾气、敢于说“不”的叛逆孩子,也不要养一个过于听话的孩子。

面对孩子叛逆,尤其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次叛逆(2-3岁),父母需要更加淡定一些。

叛逆并不可怕,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引导方法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一定会帮孩子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① 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要尽量只在必要的时候说“不”。

一方面固然是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感受;另一方面,大人频繁使用这些词,其实也在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并且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权利斗争。因为,从一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需要有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

② 从时间上做出调整——我们可以说的是,“可以,但是我们需要换一个时间”。

比如,孩子今天特别想让你带他去公园,但父母时间安排不开,可以跟孩子商量:“没问题,我们周末就去。”并在平时多安排一些周日出行的活动,平时可与孩子做好安排和计划,并带着孩子做一些攻略,让孩子有更多参与感。

③ 从地点上做出调整——我们可以说,“可以,但是我们要换一个地点”。

孩子都喜欢玩水,如果这天孩子跟你提出请求:“妈妈,我想在家里玩水枪。”

我们一般不会允许孩子在家中玩水枪,那么,我们不妨跟孩子商量:“没问题,水枪特别好玩,但是家里太小了,不痛快,我们装好水去外面玩,好吗?”

然后领着孩子,备上充足的水,跟他来一场畅快的水枪大战,相信孩子一定会十分开心。

④ 不妨在沟通中,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

有的要求,父母确实无法达到,孩子又不依不饶地缠着你,比如,孩子说“妈妈,我特别想买一辆消防车”。这时,怎么办呢?

你试着与孩子一起畅想一下:“你很想买辆消防车是吗?我也想有好多好多的车。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玩车队游戏了,你来开救护车,我来开挖掘车……”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一定非要某个东西,而是想要你更多地看到他,陪伴他。千万不要一口拒绝孩子说:“不行。你已经有那么多车了,救护车都有两辆了。”激发他的叛逆心理。

⑤ 让孩子加入到你的活动中来。

当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向你提出请求,“妈妈,你陪我看一会书吧?”但你确实放不下手中的活,你可以跟孩子说:“好的,不过你可以等我5分钟吗?我把饭做好;或者你先陪妈妈一起做饭好吗?我需要你帮我洗一下西红柿,可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