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孔夫子认同后人这样的解读吗?


“儒”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孔夫子认同后人这样的解读吗?

一个乱世的时代往往最多的都是像司马懿、诸葛亮、张良、王猛、刘伯温、郭嘉…………等等的权谋者与像关羽、张飞、于禁、廉颇、赵子龙、韩信、朱然…………等等的武将,而最少的都是道德极高,并且以德服人、以德报怨的圣人君子辈,这可能是太平与乱世的定则吧!一个内乱平凡、战火连绵的国家,你能奢望他们的人民多有礼貌,人民都快上顿,没下顿了,争一个面包都快大打出手了,怎么可能还会大家礼让来礼让去当一个谦谦君子呢!

“儒”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孔夫子认同后人这样的解读吗?

所以孔子在战国讲道,被说成“儒”士,大家别以为“儒”是多么美的美称喔!“儒”由“人”与“需”组成,在古代“需”的意思是弱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古代觉得唯有弱者会需要外在的补给,所以渐渐“需”在古代就和“弱”画上了等号,并且代表的是同样的意思,而“人”加上“需”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弱势”、“虚弱”的意思,如果儒在加上一个士,就成了“弱势群体”的意思,所以大家别常常把儒挂在嘴边或着觉得儒有多么神圣,因为“儒”的本意其实是如此的。

“儒”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孔夫子认同后人这样的解读吗?

大家可能就要问了,孔子不是至圣先师吗?儒家不是很神圣吗?为什么被别人叫“弱势族群”,孔夫子还被叫“弱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那一群不精通武术和兵法之类的,不能对国家拥有当时的实质的贡献,而只会满口的仁义道德,什么都不做,就是因为如此孔夫子被诸国讨厌,并且长期漂泊不定,翻成现代的话讲,诸国就是觉得他不过只是个“嘴炮大王”而已,我说不过你,没关系,我不用你就是了。

“儒”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孔夫子认同后人这样的解读吗?

如今的我们,从小就是读论语、孟子、中庸儒气十足的经典长大的,可能很难想象孔夫子创道时是被这样子被集体覇凌、嘲笑,然后一点一滴努力才从大家瞧不起的“嘴炮大王”变成大家尊敬的“至圣先师”,这可能连孔夫子自己都没想到吧!“儒”的原义是这样,大家可能更难想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