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7月29日,貝殼找房上線100天,品牌部適時推出6張海報,從平臺、VR看房、經紀、新房、租房、裝修六大方面總結了貝殼找房上線以來的成績。

這算是給新生的貝殼找房慶祝“百天”,6張海報拼起來大概就是一張貝殼“百天照”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第一張海報,也是鏈家&左暉對貝殼最看重最期待的一點---“平臺”,而其餘則是貝殼目前的主要業務板塊和亮點功能。

貝殼上線100天,MAU已達到鏈家水平,在APP STORE生活免費類的下載量已經排名第一(6月份還排在第7位)。

按照第三方數據公司Trustdata最新數據顯示,6月房產服務領域貝殼找房MAU在146萬左右,排在安居客(456萬)和鏈家(220萬)之後,位居第三位,但月環比增長迅猛,增幅高達123%。

鏈家內部的統計數據則更高,MAU接近1000萬。

貝殼在流量上的擴張,引起了競爭對手的極大不安。

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這是7月28日,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與貝殼找房市場品牌VP宋琦互懟畫面。

不得不說,自稱老江湖的胡景暉,這一招不僅手段不高,而且完全跑偏。相比連對方名字都打錯的胡總“胡一刀”,宋琦的話更像是“刀”,還不止“一刀”。

緊接著7月29日,貝殼找房平臺增長部總經理南山接受網易房產採訪,正面回擊了強行推廣App,使員工不堪重負之說。提出目前貝殼爭流量就是在爭入口紅利,貝殼需要從低頻向高頻發展,以至延伸到用戶的全生命週期。

應該說從誕生起,貝殼就一直在尋找這個行業新的發展方向,速度也越來越快。

流量導向下的貝殼找房

雲者在前文中明確提過,貝殼找房上線後首先就是衝著流量來的,現在看一語中的。

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我們稍微覆盤下貝殼上線後的市場推廣:

選擇黃軒作為代言人,看重的是這位當紅小生背後強大的粉絲號召力和引流能力;

三元里海鮮市場,拍照分享、掃碼關注可獲海鮮貝殼,營造的是網紅事件的關注度;

耗巨資在世界盃期間各時段打廣告,要的是短時間內的集中曝光率和知名度;

要求經紀人向客戶推廣APP,員工向親朋好友拉新,要的是目標客戶的快速積累。

不得不說,貝殼這一系列動作真有點互聯網公司的打法,依稀可以看見滴滴、美團、騰訊、小米的影子,且都劍指流量

這應該得益於貝殼招聘了大量互聯網從業人員,包括我們前文提到的那位平臺增長部總經理南山,他之前是滴滴開放平臺的負責人。

但這一切還是源於左暉&鏈家對於貝殼找房的定位:平臺---依靠技術驅動的行業平臺。

既然要做平臺,自然要爭流量,貝殼依照互聯網玩兒法增加流量自然也是合情合理。所以說胡景暉對於貝殼拉新模式的指責只能說明我愛我家目前還不具備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思維模型。

但就如南山自己所說,滴滴和貝殼(出行和房產)差異很大,貝殼如何在互聯網世界中實現自己的傳播裂變呢?

難做好的口碑

南山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對貝殼產生口碑的裂變傳播,這是下一步增長的重點”

“貝殼將依靠真實房源、真實價格、有品質的交互和互動來實現用戶更多的留存和良好的口碑。”

首先,我們得承認貝殼找到了正確的路徑,線上增長的確要靠用戶口碑產生傳播裂變。微信、抖音、滴滴、小米手機等均已驗證此法。

但,貝殼沒有選對產生用戶口碑的抓手。

“真實房源、真實價格”已經成為這個行業如今最有道理的廢話。所有的參與方都會去做這兩項。

如果誰告訴我他還能靠假房源、吃差價成模式地掙錢,那肯定是個商業奇才。

換個角度,如果讓你主動向朋友推薦貝殼,會是因為真房源和真價格嗎?誠如當年你向朋友推薦使用微信時是因為它能發信息嗎?

那麼可以依靠“有品質的交互和互動”來實現嗎?我們先看看南山口裡的“有品質”是什麼:

1、將用戶分群,對用戶節點進行專門管理。比如初次使用、用戶成長、用戶流失、用戶分享。

2、品質足夠好,內容足夠豐富,產生更好留存和體驗口碑,贏得更多用戶來使用。

3、會員營銷,延伸到用戶全生命週期。比如從租房到買房到裝修。

從這三方面來看,要想實現有品質的交互和互動其實均要依靠同一點---內容。無論是用戶管理內容,還是產品內容。

這對於貝殼來說涉及到兩個問題:誰來提供內容?以及內容怎麼變現?

第一個問題,依託鏈家的自有房源自然好做,但合作商家怎麼辦?他們的內容誰負責提供,是貝殼還是合作商家?如果是貝殼,其及時性、真實性、專業性等都存疑;如果是商家,又有什麼機制來保證合作商家願意提供符合品質的內容呢?

第二個問題,貝殼通過內容引入流量,合作商家因為流量加入貝殼,貝殼變現方式相對容易簡單,但合作商家怎麼把內容變現?如果沒有有效的變現機制,內容的持續性很難保證。

因此,對於貝殼來說想依靠口碑來實現裂變傳播很難做好。因為這涉及貝殼的根本問題,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

模式的困局

從對南山的採訪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看見貝殼的增長模式:

有價值的內容和有品質的服務→提高用戶使用頻率和留存度→變低頻到高頻→圍繞線下社區做內容,增加用戶粘性,打造全生命週期會員。

符合典型互聯網公司成長軌跡,但貝殼唯獨沒有向市場解釋清楚他們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簡單說是掙toB的錢還是掙toC的錢?

貝殼既然定位行業平臺,就要時刻明白平臺的作用,不能完全按照鏈家的思路來操作。

在房屋交易這個市場,流量(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距離成交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他和我們在網上購物、打車有很大差異。

雲者舉一個例子,根據Trustdata數據,微信6月份MAU高達10億,是所有APP中最高的。同時微信也已經發展成為與阿里、京東同量級的電商平臺,同是平臺,微信的模式很清晰。

開放底層數據環境,提供變現渠道,但絕不介入具體對微信用戶的商業鏈條中,加入微信生態圈的商家怎麼掙錢那是你們的事。平臺就乾乾淨淨的做平臺。

但反觀貝殼,

打著toB的行業平臺旗號,卻始終放不下掙toC錢的心。這很難不讓合作商家產生顧慮,很難不讓人對貝殼的平臺屬性產生質疑。

另外,貝殼賦能行業一直強調的是鏈家的“樓盤字典”和“ACN共享系統”,加入進來的中小中介可以藉此提高業績,一起把蛋糕做大。

雲者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所謂樓盤字典和共享系統在行業內幾乎已是標配,幾家大型中介全都有,這不是什麼競爭優勢,雲者後期也會專門對這個問題以C21為例介紹。

再加上鍊家這個無法躲避的”原罪“:貝殼到底是行業的平臺還是鏈家的“平臺”,始終是個無法自證的問題。

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在沒有解釋清楚商業模式的前提下,流量之爭就顯得有點尷尬,因為我們不知道貝殼在和誰爭流量?爭下來的流量給誰用?怎麼用?

貝殼“百天照”:流量之爭下的模式困局

中國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知百天能看多久?

對百天的貝殼,諸位看官有什麼想法......

(微信公眾號:yunzheyunj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