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的642家都有3個共通點,顛覆很多人的想像

多項政策利好下,集中爆雷期走向尾聲。

參考以證券業和銀行業過去30年的發展規律,P2P將僅留存10%的頭部平臺。所以行業肯定還會繼續慢慢清退淘汰,但預計不會有過去3個月的高發了。監管引入AMC處理不良資產,出新規嚴懲平臺跑路後,淘汰將以合規清盤軟著陸為主。

所以也是時候回頭總結,今年那些爆雷的平臺都有哪些特徵?那些擁有同樣特徵,註定要爆但是還沒爆的平臺,我們可以避開。

這個夏天,天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第三方統計,2018年1-7月共有642家宣佈停業或出現問題,相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210家。最集中的6月和7月出現了228家問題平臺,76家停業及轉型平臺,平均每天超過5家平臺爆雷,背後是無數家庭的憤怒和悲傷。

爆雷的原因有些是大環境的鍋,另一些歸於P2P中的老鼠屎。

今年,整個社會宏觀經濟承壓、市場資金流動性緊張以及金融去槓桿導致企業債務違約率上升。不好過的除了P2P,還有更多的實體經濟,比如跟企業有合作的企業貸P2P,也跟著遭了秧。

牆倒眾人推,老賴們利用平臺暴雷、清盤後的混亂紛紛惡意逃廢債,一些平臺的資產端出現危機。資產端出問題後,本身涉嫌自融、拆標、龐氏的一些高知名度平臺繃不住跑路了,留下一地雞毛和一臉懵比的投資人,回過神來時,大家都喊著撤了。

金融借貸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一旦崩塌,投資人大幅撤資。平臺資金流變得緊張,造成惡性循環,終究把踏實做業務的P2P也拖下了水。於是有人驚慌大喊,所有P2P都要涼,我這次出來後,再也不投了!

這種話,很明顯是驚恐帶著偏見的,可正是這樣說著外行話的人踩雷了,才更讓人體會到一些偽P2P對沒有太多風險意識的普通老百姓的傷害,以及普通人主動積累學習理財知識的重要性。

後來,國家體恤老實做業務的P2P,想想P2P的業務的確能彌補銀行無法照顧小微企業和廣大有信貸需求的人們,想想大家的理財需求旺盛,P2P能盤活經濟,我得拉它一把,扶它起來。於是八月以來,監管發文,央媒報道,15天內出臺5項新政,標示著雷潮逐步走向終結。8月,問題平臺數量明顯下降,投資額迅速回暖上升。

大潮已過,餘孽未消,爆雷P2P都長什麼樣?

今年爆雷的P2P大致有3個特點。

1、提現困難

從過去7月的問題平臺事件類型來看,出現提現困難的平臺最多,有143家,佔當月問題平臺總數的86.67%。

但這裡請大家注意區分提現困難債轉慢

兩件事情。

現在行業有一些平臺退出會比之前慢一些,是因為本來一個完整的借款標至少在1年以上,我們在鎖定期(1個月、3個月或6個月)滿後,而項目未到期時,想用資金,可以以債權轉讓的方式,把債權轉移給他人,他人同意帶資入局後,你才能帶資撤出。現在撤出慢,是因為帶資入局的人少了些,所以我們債轉也慢了些。

進入8月後,債轉慢的情況下在很多平臺得到解決。資金回款到存管賬戶,我們就可以順利提現到自己的銀行卡了。而我們說的提現困難,是指項目到期後,理應回款了,卻無法提現到銀行卡上,而這時候錢有可能就被平臺挪用了。

錢被挪用很可能出現在沒有銀行存管的P2P上,有條件的,可以上存管銀行查看自己的賬戶。

2、注意派系平臺

以前我們看到平臺背景,聲稱屬於某某系,彷彿有強大的上市母公司背書,平臺就穩了不少。然而這個夏天我們意外的發現,作為某派系一員的平臺很容易出事,甚至“一損俱損”。

有心人發現,瀋陽燃料集團煤炭公司直接或間接入股了P2P網貸平臺。7月份,該派別P2P有11家出了問題。後又有投融家、多多理財、萌小薪三家平臺由於實控人李振軍失聯出現“連環雷”。

為啥現在爆雷容易出現“一損俱損”呢?第一種可能是共同的源頭——資產端企業貸違約帶來的連鎖反應,第二種就是實控人跑路帶來的道德風險,使得難兄難弟同時遭殃。

實控人手下有多少家P2P不難查,近期企業貸的派系平臺大概要避一避了。

3、注意合規進度慢的

監管很早就嚴令禁止P2P有線下理財和活期理財,但有一些平臺到現在都沒有完成這些基本的整改。比如7月有17家問題平臺有活期或類活期理財計劃產品,佔樣本總數的13.93%。

到現在這些明顯違規的產品還沒有被清理的話,平臺想合規備案想發展下去的決心讓人懷疑,很可能會在明年備案登記前就會退出市場。

除了上述三點外,要避開雷潮餘孽,大家還要多關注平臺的資金流動性、股東變更、合規性、資產質量、輿情消息等,你瞭解多一份,踩雷的可能性就少一分。未來,只有懂行的人才夠格做P2P的投資人,想享受比銀行高一倍的收益,須比常人多一倍的知識儲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