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著眼小處看大變化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整整過去十年,但任何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從成都驅車前往九寨溝,進入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汶川。沿途幾塊巨大的“天崩石”橫臥公路旁,令人毛骨竦然。

一路上地震的遺蹟仍在,滑坡的山體,斷裂的橋樑,廢棄的公路,隨處可見“512汶川大地震遺址”的牌子。

映秀鎮漩口中學,在大地震中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2名家屬遇難。在這些廢墟下還永遠地掩埋著部分遇難的學生。死者長已矣,生者長思念,眼前的景象依然讓人震驚。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僅僅幾年時光,撫平了傷痛,重塑了希望。汶川縣,這座因汶川地震而聞名的小縣城,經過災後重建,早已成為一座新城。

威州大橋是汶川縣城重要通道,人員、車輛流量大,擴寬改建的威州大橋有效緩解縣城交通壓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災後重建不僅增加了很多新建築,而且更有了濃厚的文化氣息,重災區的汶川、茂縣都是我國羌族主要聚集地,羌族文化濃郁。

在“5.12”特大地震災難中,羌族人口損失將近10%。令人欣慰的是,在災重建中,羌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拯救與保護。震後重建的坪頭村已開發成了茂縣羌鄉古寨旅遊景區,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汶川還是傳說中的大禹出生地,震後重建,大禹文化被處處展現。珠海市承擔綿虒鎮的災後援建任務,投資4000餘萬元,建起了“大禹故里文化旅遊景區”。

治水的大禹威嚴地矗立在城市的交通要道上,作為治水英雄、開國帝王、人文初祖的形象令人景仰。

汶川體育館是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廣東省對口援建的,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不僅可以滿足體育比賽、文化演出、避災、日常休閒等需求,還是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災新建的居民新村,依山就勢,錯落佈局,突出川西民居形態,形成獨特的新村風貌。

我們看到,當地群眾並沒有在災難中喪失希望,反而表現出非凡的毅力和堅強。災區很快回歸寧靜,人們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正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