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通两教的修行与大乘思考模式有何区别?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最后的究竟即佛。

究竟即佛者,妙觉性也。从金刚后心,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法轮。

究竟即佛是妙觉,他的法身从初地的法身到这个时候破了十二品的无明,证得十二品的法身,这个法身叫不思议法身,叫妙觉法身。那么他从等觉金刚后心以后,更破一品最后的生相无明,入了妙觉的佛果。

那么他的佛身是怎么现的呢?坐莲华藏世界现大宝莲华,在七宝的菩提树下。大宝法王座,这指的他的依报,他的正报现圆满报身。前面的藏通两教,不管是劣应身或者带劣的胜应身,都是有老病死的,佛陀的教化是短时间的;但是别教的佛陀那不是,那是有始无终,尽未来际广度有情,因为圆满报身他是没有结束的一天的。那么现这个报身佛为钝根的菩萨——就是说这个菩萨他修中道必须要缘修,他要空、假、中次第三观的因缘,才能够顺入中道的法性——转无量四谛法门。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藏通两教在修行上,跟大乘的菩萨道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样。

就是说藏通两教他知道人生很多痛苦,但是他觉得解决痛苦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消灭它。你给我痛苦,那我就把你给三界的因果消灭了,入偏空涅槃。大乘菩萨他也知道人生是痛苦的,每一次在三界受生都有老病死的折磨,他也知道,但是他的态度是转变它,他着重在心态的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太一样。

但是我们明显地看得出来,大乘菩萨在外凡资粮位乃至于内凡加行位的前半段,在十住之前的菩萨是共声闻修学的,很多地方跟声闻法没有太多差别,除了他的菩提心以外,他的智慧操作是以空观为主的,甚至于他在整个外凡的资粮位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几乎等同凡夫,但是他们的心态不一样。他们要改变生命而不是断灭生命,这个很关键!

就是说,你这个人是不是大乘种性,就看你对三界是什么态度。你想消灭它,你有这种概念,那你的思想导向应该不是往菩提的方向走了,除非你改变。你的思想可能会先到涅槃去一趟,就是你成佛之前,肯定要先到偏空涅槃去一趟,因为你想消灭它嘛。第二个,你想改变它,那就不一样了,那你的跑道是往菩提的方向走。就是在这个地方有区别:一个断灭的概念,一个转变的概念。

第二个,别教的佛还是有位无人。前面藏、通、别的佛都是有位无人,因为没有一个人证得初地以上还落入别教,没有这种情况。按照天台的判教,当然天台宗它必须根据它的教法,一路的这样顺过来,但事实上,没有人证得法身了还在别教的思考,还在次第三观,没有这回事情。过程可能他空假中,但是一旦入初地,诸位!法身只有一个,你不能说别教的法身跟圆教法身不一样,没有这回事!缘修可能不一样,过程不一样,法身只有一个。

所以,他一旦入了初地,对不起,他入了圆教了。他可能前面的思想是不圆满的,是次第三观,一旦入了法身,他一定入圆教一心三观,因为“如”只有一个,一如无二如。其实按照天台的判教,别教的佛等同圆教的二行——十住、十行第二行,他破了十二品无明。圆教的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等于是第二行,这个我们到后面再说明,你先知道一下,别教的初地以上都是有位无人,没有人到了初地还待在别教,没有这回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