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读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成长

一种精神快乐的追求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一种生活

诠释了一种面对人生和生活态度

【淳法朗读者】一期一会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第四期的朗读者是杨可馨,她为大家朗读《梁家河》——《陕北的孩子》。

杨可馨:“难忘梁家河” | 淳法朗读者第4期

▼点击收听▼

陕北的孩子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习近平的政治天空终于露出了一道光。1972年冬,他加入了共青团。

对习近平来说,入团之路如同劳动时走的山路一样,蜿蜒曲折。

在远离北京的梁家河,那顶看不见却又无时不在的“黑帮子弟”帽子再次被人拿了出来。

那个年代,这顶“黑帮子弟”的帽子足以压垮任何一个挺直的脊梁。对“黑帮子弟”来说,所有的门都是关闭的,招工、上学、当兵、入团、入党都与“黑帮子弟”无缘。尽管在梁家河这顶帽子终于被换作“可教育好的子女”。

而这次入团,倔强的性格却帮了他。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入团申请书写好后……不久,习近平知道了结果。

从公社回来,大队支部书记对他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你还敢递?”

“我是什么(人)?我干了什么事?是写了反动标语,还是喊了反动口号?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

习近平不认输,第二份、第三份......不停地写着。他坚信自己的父亲是好人,自己也是好人。“我那时已没有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

公社团委干部刘明升找到他,跟他聊了好久后,站在了习近平一边。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他成了一名共青团员。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诵读感言

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元春形容习近平总书记,“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正如石元春所说的这样,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一件件实事做起,为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而《梁家河》记录了陕北梁家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该书里面描写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全都是那么情真意切、鼓舞人心,一下将我的思绪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感受着他的坚韧,他的智慧,和他为百姓办实事信念的伊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日子里,原始粗陋的住房,难忍恼人的跳蚤,简陋至极的厕所,衣食住行,甚至就连刷牙也成个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从不诉苦,从不抱怨,而是很好地融入进去,从一个“北京娃”变成一个“村里娃”,和村里人打成一片,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会了我做什么。”

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正是这七年在梁家河基层的锤炼,和群众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经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扎下了“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的信念,而这,正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务人员,最需要学习的精神。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虽然没有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有过那样艰苦的插队经历,但是这种吃苦耐劳,为民服务的精神,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做事,在基层的磨砺中不断的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的的确确十分值得一读,我们不仅要读,更要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坚定为百姓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的理想信念,在基层的锻炼中,在为民干实事理念的支撑下努力成才,砥砺前行!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下期,

我们,不听不散!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高淳法院近期精选(戳标题阅读)

「有声栏目」“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