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校友|78级校友王波:用创新指引人生 以科技报效祖国

2016年9月20日,西电校友工作组一行在西安专访了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78级校友王波,以下为采访内容。

专访校友|78级校友王波:用创新指引人生 以科技报效祖国

王波

西电记忆:肩负使命感学习永无止境

记者:您是陕西勉县人,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高考时为什么会选择西安,选择西电?

王波: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高考报考志愿前夕我看过的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当时我就被电影里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尤其是电影里千里眼的相关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电影里的主人公是以西电校友为原型的。于是我就把西电作为我的第一志愿。我是以勉县一中第一名的成绩被西电录取,那时候西电的录取分数线比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都要高出很多。

记者:您现在回想起来在西电时,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是什么呢?

王波:我被西电电子工程学院雷达工程专业录取。很清楚地记得,我是1978年10月6日脚踩着满地黄色落叶走进了学校东门。我们雷达工程专业是一个大班,一共123名同学。我不到十六岁高中毕业,随后就下乡,在结束近三年的知青生活后重新走进了校园。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我始终背负着一种使命感: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对得起自己的青春。

我大学四年的成绩都不错,一直担任学习委员。4年间,三好学生,三好优秀生、优秀共青团员、入党没有空缺。在做毕业设计期间,我的其中一个内容是实现正交双通道的模值合成,当时信号处理领域一直沿用由一个美国权威教授提出的近似公式,误差在百分之三点几。那时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一个误差很大的公式?随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推导出一个新的算法,把精度提高到百分之零点几。保铮老师认为这在信号处理领域算是一个突破,鼓励我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保老师亲自帮我修改论文,最终论文顺利发表,我成为了77、78级第一个在《西电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我先跟着保铮老师做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项目,后来又跟着叶尚辉老师做机器人方面的研究项目。

在完成学校纵向和横向课题的同时,我还积极探索民品项目,于1990年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当时,珠海一家公司有几十台从日本进口的电脑绣花机坏了总修不好、找我解决。我到现场一看,日本的电脑绣花机控制柜像冰箱那么大,电路板集成度非常低,与其修理它,我倒觉得还不如自己重新做一台新的。我先测试机器上所有的电源线与信号线,通过示波器测量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信号波形并做记录。回到学校后就着手设计,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图书馆查资料,同时还要骑着自行车去买元器件。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了一台全新的电脑绣花机控制箱,体积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拿到珠海经过两个星期的调试,机器就开始绣花了,而且操作性能比日本原装机还要好,当时在珠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珠海特区报》、珠海电视台都争相报道。后来和广州一家企业联合研制了纯国产化的电脑绣花机。我们负责研制的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一共做了三代产品,其操作系统全部自己设计,用了两万多条汇编语言实现。我觉得我在西电打下来很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爱迪生都是我的偶像。他做出了很多伟大发明,对人类贡献巨大。在学校时,我的梦想便是将来也要搞发明创造。不管是上学时期还是在参加工作后,我都觉得自己学不够、学不完,越学越觉得已经掌握的知识太少而未知的知识太多。这样的目标和心态让我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这几十年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我都始终坚持学习,即使是周末我也很少休息。

为了开拓视野,1993年我赴日本留学。

科研之路:不忘初心致力于先进技术转化生产力

记者:您在日本求学、工作了很多年,也一直做得非常好,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年的科研经历吗?

王波:1993年,我来到日本筑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日本国立)通信综合研究所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编者注:类似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远程医疗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和智能复合材料损伤自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

专访校友|78级校友王波:用创新指引人生 以科技报效祖国

专访校友|78级校友王波:用创新指引人生 以科技报效祖国

在通信综合研究所(NICT)时,我所在团队在1999年开始致力于研发远程医疗手术系统。相关成果与一年后开始进行远程实验,并在美国的SIGGRAPH2000国际展会上首次亮相,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我应聘到了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从事智能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损伤自诊断技术。很快,我就做出一块一米见方的“智能”碳纤维复合板,可自动检测受冲击力的大小和实时定位,为此还作为研究所的代表被邀请到东京未来科学馆做演讲,并作为研究所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连续数年面向市民展示。

2005年7月1日,我在号称日本“硅谷”的筑波市成立了“筑波科技株式会社”,开始从事声发射和激光超声波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开发。经过几年努力,2008年我们研发成功了“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该仪器为世界首创,被评价为无损检测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该成果于2008年10月底在上海举办的第17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上首次披露,引起轰动并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该产品利用激光产生超声波并通过其传播过程的可视化,直观地检查物体内部的损伤或者缺陷,并对物体的缺陷或材料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该产品适用于金属、陶瓷、树脂、碳纤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等的裂纹、腐蚀及内外部缺陷或损伤的可视化无损检测,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铁道、汽车、石油、机械、化工等领域内的仪器、设备及零部件的无损检测,使无损检测技术从“听觉”时代步入“视觉”时代。

2011年以后,我又开展了X光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与开发。2014年,我们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小型冷阴极X射线拍摄装置”---它是世界首台产品化的“小型冷阴极”X光拍摄装置。它只有1.8公斤,可以轻松放置在手上,且仅用一节5号电池即可产生60Kv的X射线、并可拍照近百次。携带非常方便且安全省电目前已开发出系列产品,它们将广泛用于安防安检、突发现场检测、健康诊断、工业无损检测等。

记者:您在科研探索上收获非常大,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您开始准备创立公司呢?

王波:我一直认为,除纯理论研究外,应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只有使其产生效益才有价值。评价应用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应该是看其为人类、为社会到底能做出多大贡献。但实际中很多研究成果都只停留在论文或实验室里而未产生任何效益。有一次,我和日本某研究中心的主任聊天,他说他有130多个专利,但没有一个转化为产品,让我觉得震惊和惋惜。

但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绝非易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经过认真思考与多方考察,我坚定了自己创办公司的想法,2005年在日本创立了“筑波科技株式会社”,公司成立后不久就通过了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高新技术认定,成为100多家认定企业中唯一一家外国人做法人代表的公司。

公司近几年先后获得了多项“日本经产省战略基盤技术高度化支援事业项目”、“日本经产省医工连携项目”、“日本JST项目”、“日本NEDO项目”、“日本内阁府战略创新项目(SIP)”与“日本内阁府创新研究开发推进项目(ImPACT)”等重大项目支持,累计获资助金额达十几亿日元,荣获“日本创新创业大奖”、“先进制造业日本大奖”、 “茨城县产业大奖”、 “筑波市特别奖”等众多奖项、有些奖项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唯一获奖的外国人。公司产品在日本年销售额达2亿日元以上,经常接待日本和国内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的访问。

记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契机下,您重新回到国内,又是如何评入选“千人计划”的呢?

王波:报效祖国、回报家乡是每个海外赤子的愿望,我一直没有加入日本国籍。2005年底,我想在国内也创办一家公司,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内。当时考察了北京、深圳和西安,各有特色。但西安毕竟是我的家乡,又经同是校友的景俊海和金乾生的引荐,就选择在西安高新区创办了“西安筑波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2009年经西安高新区推荐,我于2010年3月入选国家第三批“千人计划”,是“千人计划”中比例较少的创业型专家。

在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后,又先后获得陕西省特聘专家、“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国家特聘专家”、国务院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各种荣誉称号和奖项。目前,我作为主要起草人正与中科院某单位及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联合起草制定激光超声方面的无损检测国家标准。

感恩母校建言献策

记者:作为优秀的西电校友,您对母校的建设发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王波:与全国一样,西电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我们虽身在海外,却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与建设。希望在校的广大学子也能像我们当年那样,肩负着富民强国的使命,刻苦钻研,发奋学习。同时希望母校能够更加关心海外校友、联系校友。广大海外校友盼望母校的召唤,渴望母校的关怀,赤子们都想用在海外取得的成绩回报培养、教育过他们的母校,报效生育、养育过他们的祖国!

(本次专访组成员:基本建设处孙宁、校友总会王夏冰、党委宣传部记者赵玉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