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运营这个概念,到今天,对任何行业来说,都不出奇了,它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架构中的标准配置。

但过去不是这样,过去这次词大而虚,主要指企业的经营运转,而且指向的是与新事物相对的传统企业,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当前我们的工作范畴。

以我的经验和观察,重新审视运营这个工作,运营大概走了4个阶段,才走成了今天的“长相”,拥有了今天的地位,它们是:点子策划驱动阶段、网络营销驱动阶段、用户体验驱动阶段、运营和资本驱动阶段。

如果我来完整地复现这四个阶段,你一定会感觉似曾相识。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运营的四个阶段长什么样?

点子策划驱动阶段

这个萌芽阶段大约发生在2005年之前,那时公司管品牌和传播叫宣传,部门叫宣传部门,带有明显的单方向强势向目标人群推广的架势。负责这块工作的人干的事儿也比较老套,接待电视、报纸采访,写写老板讲稿,搞个文化口号上墙啥的。那时企业宣传部门策划能力不足,施展空间有限,缺乏传播渠道,对日后必将汹涌澎湃的互联网大潮缺乏认知。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那时的商业环境,公司对外在关系的依靠度比较高,有点像气功盛行年代的狂热,总是希望有大师出现,力挽狂澜,拯救公司于水火。公司创始人都在努力寻找偏门,迫切需要不一样力量来弥补自身的运营力量不足。彼时,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诸葛亮般的策划大师,他们凭借给公司负责人提供策划和点子一鸣惊人,也有一些是通过自造出来的不可考证的名声来吓唬人,总之鱼龙混杂。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翻翻那个时间段出的书,很多都是写这些策划大师的和策划大师写自己的。

当时媒体介质没有今天这么多,这么碎,这么透明。那时候记者王志纲,从新华社辞职出来,下海做了策划,成立了类似今天公关公司一样的公司,但他不承认,他声称自己不做甲方,不做乙方,要做丙方。我读过他写的东西,潜伏着一股子媒体人天然容易滋生的精英范和傲气,把自己包装得很有逼格。可见,当时做策划的人,尤其从权媒出来的,社会地位很高,当时的央视、《人民日报》报道个东西还是很有分量的,这些人携带着人脉和资源出来,势能很大。应该这么说,

权媒在这个阶段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让一家公司由盛转衰,可以让一家公司起死回生。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此时策划人叶茂中开始做起了广告,业务风生水起,后阶段还为赶集网做了个推广,投放到各大媒介,效果还不错,不过是以纸币当纸票满天撒的结果。当前的环境下,媒体碎了,营销碎了,内容过剩,传播过度,话题满天飞,注意力被分化切分、整存零取,公司负责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好忽悠,他们不再接受这种烧钱方式,虽然一样可以烧,只是有了更多直面用户的渠道,钱可以烧得更精准和更垂直,到达率更高。

上一代人已经跟不上聚变的环境,他们的强项在于策划,却难以为自己策划一次拯救方案。

网络营销驱动阶段

假如你不是中国人,你是外国人,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我国在Internet方面的发展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当时大多数人们都在沉睡,当年马云做电话销售员的时候、陌生拜访遭遇冷脸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测他会成为今天的“马爸爸”,没有人能预测到今天的互联网盛世。当然这不能怪大家,因为网络发展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那就是要拥有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硬件条件,当时显然不具备。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互联网是摸着卵子过河。一方面经济上要抓住时机改革开放,一方面又对网上言论大潮有所忌惮,小心翼翼,生怕掉了。就这样,有中国特色的innternet迈着赶英超美的步子,跑起来了,各大门户网站、新兴产品雨后春笋般出现,门户、论坛、博客、社区、SEM、SEO,不一而足,公司放佛一夜之间就要面对客户从线下跑到线上,而且还在线上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说三道四的事实,于是,他们不得不上网,他们希望在网上造势,塑造口碑,消除危机,带动销售。

做生意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群,而做营销和运营的唯一目的就是解释这项服务,网络阵地一定占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有人说这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其实没那么早,因为网上做事要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受制于带宽、手机等客观条件是不可能形成规模网络人口的,这波走势比较热应该在2005年—2010年之间。

那时候,很多企业开始设网络营销部、线上营销部,开始开发自己的web端和wap端,此时人们还不时兴管网上人群叫用户,而叫网民。

最开始嗅到商机的是网络营销和公关公司很吃香,一个月发几篇稿件,删几篇稿件,就可以赚到20多万服务费。删稿发稿左右舆论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人称网络黑社会,蛮荒阶段还不犯法,后来才开始净化环境,狠狠抓了一些网络营销公司,大家都傻眼了,这要动真格的了,行业逐渐规范起来了。但不管怎么说,公司要想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已经离不开网络营销这种工具了。

用户体验驱动阶段

这个阶段我的观察是发生在2010年之后,App开始成为公司新宠,很多人拿出一份有创意的App商业PPT,就能拿到投资。外人看不清怎么回事,但行业精英很聪明,他们把眼光投向美国,那边火的产品,直接拿回来本地化,基本大差不差。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这个时期,最流行的词叫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一切的核心。开公司会的时候,当大家为了一个产品功能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祭出一句,这样做就破坏了用户体验了,基本可以消灭一波杂音。公司希望利用好的产品体验,人性化的服务,带动业务增长。微信、微博就是在这个阶段火起来的,大企业有实力做开发、设计投入,市场唯BAT马首是瞻,人们开始讨论native app和web app哪个是趋势的问题,争论虽然多,但不管怎么,人们已然达成共识,一切都要产品化,产品化才是王道。

一些媒体总编看清形势走出步履维艰日已缩水的纸媒,做自己的app或自媒体了,开始了一波创业潮,网易总编唐岩、《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还有吴晓波,都成了人们称道的媒体创业者。与此同时,应用商店和ASO也可以发展起来。苹果成了行业的标准,那时他还没今天这么唯利是图。

运营和资本驱动阶段

到2015年之后,这时App已经是企业运转中的标准配件。各行各业产品体验也都差不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到了一定的阈值,顶到了天花板。为了节省时间和投入,大多数App都直接抄用户已经习惯使用的BAT等企业产品的样子,电商产品基本就是阿里的路子,社交产品基本就是微信的样子。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大家都一样,用户该选哪家呢?因此这时竞争的接力棒交给了资本和运营能力。企业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取胜,就看谁的运营厉害,谁更有钱去烧,拼杀最厉害的当然还是老马家的队伍,滴滴和快递、支付宝和微信隔三差五就打一架。

今天,产品和商业模式很难再“一招鲜、吃遍天”了,我们要做的盯住风口,制定战略,拼打运营。当资本密集程度差不多的时候,归根结底,拼的就运营,谁的运营手段更超前、更灵活,更能赢得用户,谁就是今日英雄。

有一句叫,得运营者得天下。

谈谈运营:叶茂中、王志纲那个时代过去了,我们当下在经历什么?

脱胎于实体,繁荣于虚拟

从以上复盘的运营发展史来看,运营工作最早是从策划、点子那走出来的,经由网络的锻造,成为一个成熟的工种。

从本质上看,运营的产生也是跟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的,这20多年,中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本质变化,互联网经济像中国的高铁一样,发展很猛,服务人们的虚拟产品不断增多,虚拟产品不像实体产品那样,基本是一锤子买卖,一辆轿车你打火开回家,如果不做保养就跟4s店没关系了,一个茶杯你买回办公室,摔破了你也不会再找厂商去维修,但互联网产品不同,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了对外的工具和产品,运营要向目标人群或者非目标人群解释这项服务,让人群喜欢你,天天跟你谈恋爱(DAU\MAU),有一部分还要跟你结婚生子,白头偕老,他们就是所谓的忠实用户,铁粉。

因此,可以说运营脱胎于实体,繁荣于虚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