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遺物:季子飤盂、季子飤簠

2017年底,在蘇州東吳博物館裡,展示了一件體現典型吳文化的青銅器——季子飤盂。這是一件漂泊海外多年,飽經滄桑的吳之重器,七年前(也就時江陰、武進、常州等地轟轟烈烈開展季札研究之時)方迴流國內,作為鎮館之寶對觀眾開放,引起廣泛關注。

季札遗物:季子飤盂、季子飤簠

此青銅盂鑄造精緻華麗,器型端正,紋飾新穎。侈口深腹,圓肩平底,肩上有一對獸耳,頸部竊曲紋,腹部蟠螭紋,主體紋飾間點綴圈點紋,下方邊飾為連續三角紋,具有典型的吳文化色彩。最引人注意的是盂內壁鐫刻有十二字銘文:「吳季大作其飤盂,子孫永寶用」。

另據北京大學熊長雲先生的文章稱,多年前還曾有一件吳季子簠出土,銘文為「吳季大作飤簠,子孫永寶用」。該簠銘文與這件季子盂上的銘文僅有一字之差,顯然也是吳季子所作自用的青銅器物。

飤,讀作sì。《說文解字》釋曰:「糧也。從人、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曰:「糧也。從人食。……按以食食人物。其字本作食,俗作飤,或作飼。」

盂是中國古代大型祭祀和宴饗時盛飯、盛水、裝冰器;簠是古代盛放食品的器具,均屬飪食器,流行於西周至春秋。盂可與簠配合使用,簠中之飯亦可取自盂。

季子飤盂、季子飤簠是一對禮器,這兩件文物,對中國文化史,特別是吳文化史,意義非凡;而其「子孫永寶用」的銘文,也令人唏噓——我們知道,季札讓國,是為了維護周禮;沒有懲治公子光,則是為了維護吳國的穩定。公子光篡位後,季札「終身不入吳國(國都)」。公子光即位,史稱吳王闔閭;吳王闔閭開啟了稱霸之路,至吳王夫差而成其大,但也埋下了隱患。

季札是春秋吳國的文化巔峰,他在魯襄公二十九年的那次出行,以文化大旗,為吳國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而吳王夫差的窮兵黷武,則再次將吳國孤立起來,尤其是魯哀公七年,吳王夫差向魯國「徵百牢」,面對交涉,一句「孤乃蠻夷」,將吳王壽夢、延陵季子兩代苦心經營的文化路線一舉搗毀,其驕慢也最終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吳越是世仇,吳國被越國滅亡,吳國宗室尤其是吳王夫差一支,損失慘重;而季札一支,因為早已遠離了政治鬥爭而得以保存。當今吳氏宗親,有很大一部分屬於季札的直系後裔,足以證明季札在保留吳氏血脈上的功勞。也就是說,季札既是吳文化的高峰,又是大部分吳氏宗親的先祖。

現存的季札遺物,據筆者所知,有:季子劍、季生匜、季子飤盂、季子飤簠等,共計四件;與季子相關的文物,有季子之子劍等。這些實物,都曾經見證了季札的光輝往事,值得細細研究。接下來,筆者將陸續介紹一下季札遺蹟,仍然是以概述加故事的形式,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