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红楼梦》两大主角,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那薛宝钗的前身是什么呢?很多红学家考证,薛宝钗的前身是鬼。这话说的有点吓人,薛宝钗来自冥界,投胎转世似乎好听一点。

红学家既然这么说,一定搜罗了不少的证据。现在列举几个典型的。

证据1:

《红楼梦》原文(第1回):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红楼梦》中来自仙界的有秦可卿,乃警幻仙姑之妹;贾宝玉,乃赤瑕宫神瑛侍者;林黛玉,乃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仙草。晴雯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除了这几位,作者就再没说谁与仙界有关。所以,其余人等都来自于冥界,薛宝钗也不例外,而且是一干风流孽鬼。

证据2:

《红楼梦》原文(第40回):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顽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挂着轻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摇头道:“使不得!……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这里的几个“关键词”:阴森透骨;衰草残菱;雪洞;供;菊花;忌讳。

红迷们的证据很多,有的甚至说得很离奇。

本文的重点当然不是为了搜神志异,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之所以说宝钗前身是鬼,并没有贬低薛宝钗的意思,按照《红楼梦》的逻辑,芸芸众生都是由冥界投胎转世。

薛宝钗既然来自冥界,林黛玉既然来自仙界,那么薛宝钗身上则更多的是普通人的人性,林黛玉身上更多的是仙气。《红楼梦》常把薛林对比着来写,今天我们也把薛林对比着分析,来分析一下人性与仙气的诸多不同。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第一组对比:对待世界

薛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在《红楼梦》里走仕途经济的代表人物是贾雨村。贾雨村的世界里充满了阿谀逢迎,趋炎附势,甚至是不择手段,忘恩负义,贪赃枉法。

林黛玉却不曾劝过宝玉半句,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超凡脱俗,无意于世俗的功名富贵。宝玉喜欢和燕子,鱼说话,黛玉喜欢葬花。宝钗看待这个世界是功利的,黛玉看待这个世界是审美的。在宝钗的眼里是:有利与无利;在黛玉的眼里是:美与不美。黛玉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一片落花都会引起黛玉的怜惜,所以只有黛玉会去葬花。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一段根本就没有《葬花吟》中的消极颓伤情绪,黛玉葬花更多的是单纯地惜花,怜花。试想暮春时节,落英缤纷,一曼妙少女,手把花锄,去收拾片片花影,安放袅袅芳魂,该是多么纯美的画面。如果《红楼梦》没有黛玉葬花的情节,《红楼梦》的美不知要减损多少。落花是美,葬花人更美!美在惜美、爱美的情怀。在黛玉的世界里,一切都应当是美好的,纤尘不染,即使是一片落花,也要让它质本洁来还洁去。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第二组对比:对待生命

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似乎宝钗对待下人很好。

我们来看金钏投井之后,宝钗怎么说。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情了。”金钏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宝钗眼里也就是几两银子的事。这里实在是很符合宝钗作为皇商之女的身份的——银子是万能的,所以薛蟠打死人命,可以像没事人一样,一走了之。如果那些说宝钗好的下人们,听到这句话会不会吓得毛骨悚然。宝钗平常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可曾真正地把下人当人?

晴雯死了,宝玉伤痛,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以祭奠,恰巧黛玉从花阴下走出,和宝玉一起修改讨论祭文。如果黛玉说:“宝哥哥,你伤心做什么,给她几两银子,再没有不能了的了。”这样,还是黛玉吗?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第三组对比:对待等级

在那个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是不平等的。薛宝钗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淑女,处处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这在当时也很正常。第三十五回: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下,莺儿不敢坐。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莺儿是宝钗的首席大丫鬟,在怡红院不敢坐,可见宝钗平时的规矩和分明的等级。

再看紫鹃,黛玉和紫鹃相处得真如亲姐妹一般,两人一时一刻不离开。紫鹃是黛玉的“闺中贵友”,一心一意为黛玉着想,见黛玉是个孤儿,又和宝玉相爱,就劝黛玉趁老太太还硬朗的时候作定大事要紧。为此,她想出林家要接黛玉回苏州的话来试宝玉,使宝玉痴病大发。紫鹃对黛玉可以说比贾母都好。如果不是黛玉的交心平等对待,紫鹃能那样好吗?别人不敢批评黛玉,紫鹃敢,而且黛玉是很听的。袭人敢一屁股坐到黛玉的床上,在宝钗面前她敢吗?莺儿再好,在宝钗心里她永远都是个下人,永远都不会和莺儿处成姐妹。宝钗圆滑世故,似乎更得下人们的心,黛玉似乎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非也,黛玉只是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比如周瑞家的。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第四组对比:对待爱情

宝钗进京是为了待选,她的目的是为了攀龙附凤,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选秀失败,退而求其次,薛宝钗母女才到处散布金玉良缘。

“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宝钗明明知道宝玉被黛玉缠绵住了,却还要横插一脚。

不喜欢花啊,粉啊的宝钗喜欢整天戴着錾字的金锁。那金锁上的字和宝玉上的字是一对的,不然沉甸甸的戴着有什么意思?还有娘娘赐的红麝珠串,也是一天到晚不离身。宝钗有事没事地爱往怡红院跑,次数多了,连晴雯都烦了。有一天午后,宝玉在睡午觉,宝钗不避嫌疑地坐在宝玉床上绣鸳鸯。对于爱情,宝钗要的是婚姻,不管对方爱与不爱,她要的是那个宝二奶奶的位置。

黛玉要的是真心真意,“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所以黛玉生气,吃醋,使小性子,目的都是为了试探,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之后,黛玉明白了宝玉的“你放心”,宝黛之间再也没有了争吵和嫌隙,取而代之的温存和怜惜。没有感情,即使是北静王水溶那样完美的人,在黛玉眼中也不过是“臭男人”而已。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第五组对比:对待诗

诗在宝钗的世界里可有可无,在宝钗心里针黹纺织才是正事,她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她虽说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一般不会主动去做,也不愿多做。

第六十四回,当听到贾宝玉说要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薛宝钗便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生活得没有诗意,也没有情趣,宝钗的人生被封建礼教给束缚住了。香菱学诗时,她不愿教,一方面她觉得香菱的身份不配学诗,一方面她认为香菱不该学诗。

黛玉则完全不一样了。黛玉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在大观园诗人中,黛玉做的诗最多,也最美。

春花落了,黛玉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秋雨来了,黛玉书“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桃花开了,黛玉写“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泪落相思帕,情洒潇湘竹。白纸题素怨,冷月如诗心。

黛玉简直活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宝钗是人,黛玉是仙。人与仙天壤之别!宝钗追求名利,追求富贵,追求秩序,追求现实,追求幸福,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追求得太过。比如,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这回,紫鹃说黛玉家去,宝玉立马就死了大半之后,宝钗就应该明白宝玉对黛玉的心思,就应当主动地退出。人性,追求得太过,那就不是人性之美,而是人性之恶了。

当然,黛玉的至善、至美、至纯的仙气也离不开大观园纯净的环境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否则,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妹妹何以为家?

我们普通人脱离不了人的世俗,但也不能沉溺于世俗而不能自拔。“知其两端而用其中”既要担负起做人的责任,又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

我们不可能像道家的老神仙似的做樵夫渔父,做青山绿水之王,但我们负重而行之时,仍要保持本性的天真与快乐。

一半有名,一半无名;一半积极进取,一半风花雪月,甚好!

在薛宝钗的人性和林妹妹的仙气之间,你能找到平衡点吗?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