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尹贊勛地層古生物學獎」在鄭州頒獎:王向東、鄧濤、姬書安和鄧勝徽獲獎

第八届“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在郑州颁奖:王向东、邓涛、姬书安和邓胜徽获奖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在鄭州開幕。韓章雲 攝

(化石網報道)據中新網鄭州9月17日電(韓章雲):作為中國古生物學會設立的最高獎,第八屆“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9月17日在鄭州頒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向東等四人榮獲該獎。該獎項四年頒發一次。

17日,有著89年曆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河南鄭州隆重舉行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大會以“新時代古生物學—學科交叉與技術創新”為主題開展系列學術交流。

來自全國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博物館、化石保護、科普基地、地質公園、出版等行業,地質、石油、煤炭等系統的190個單位的750餘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日本、英國、波蘭、俄羅斯、奧地利等國的外賓專家1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上,中國古生物學會評選和頒發了第八屆“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向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姬書安、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鄧勝徽等四人獲得本屆“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

“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是為紀念和表彰尹贊勳教授在地層學和古生物學方面的卓越成就,並鼓勵和支持地層古生物學工作者,由中國古生物學會設立的最高獎,每4年頒獎一次,迄今已有數十人獲獎。

中國地層古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在世界古生物學領域科研成績斐然,而成立89週年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學界亦享有盛譽。

本次會議期間還將評選和頒發第四屆青年古生物學獎、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及研究生優秀學術報告獎,舉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和“守護遠古生命-追繳海外化石”特展揭幕儀式。

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王永棟表示,本次會議,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地質古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科普教育、人才培養和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推進古生物學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更好地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全民科學素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相關報道:尹贊勳古生物學獎頒出 四科學家獲殊榮

(化石網報道)據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鄭州9月17日電(喬地):17日上午,在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9屆學術年會上,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資源地層學與古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地層委員會石炭系分會主席王向東研究員被宣佈獲得“尹贊勳古生物學獎”後,興奮異常,稱“能得到這個至高無上的榮譽,是畢生的追求。”

尹贊勳是誰?對公眾來說,這似乎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對於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來說,尹贊勳的開創性工作,無疑就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神”!尹贊勳(1902.2.23-1984.1.27),出生於河北平鄉。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地質調查所副所長、代所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在中國古生物志、中國區域地層表、中國石油地質學、志留紀地層、中國石炭系、中國褶皺幕和褶皺旋、板塊構造學等方面有開創性貢獻,是這些領域的奠基人。

踏著前賢的足跡,王向東研究員在完善石炭紀-二疊紀全球性和區域性年代地層系統方面,作為參與者在中國廣西建立了二疊系樂平統底界金釘子;識別出四射珊瑚的多樣性演替與晚古生代古環境變遷密切相關;在東特提斯地區識別出可能與晚古生代冰期有關的旋迴性沉積特徵;恢復泛岡瓦納各個微板塊的演化歷史。

與王向東一起獲得這個大獎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研究員。他著重研究晚新生代的奇蹄類化石,特別是記述了大量新近紀的犀科化石新材料,對分類沿革進行了詳細修訂,並建立系統發育關係。提供一系列證據闡明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強烈隆升及其對氣候環境演變的巨大影響,證明冰期動物群起源於青藏高原,提出了“走出西藏”理論。對中國的新近紀地層進行綜合研究,完善了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並推動了年代地層框架的建立,基於中國新近紀哺乳動物的年代地層方案已成為代表亞洲的標準。應用古生態學方法和釉質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研究陸地生態系統演變,深入討論了一些哺乳動物在中國出現、擴散和分佈的氣候環境背景,為古氣候恢復和古環境重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還有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姬書安研究員。他首次發現命名遼西的翼龍類(東方翼龍、樹翼龍)、蛙類(遼蟾)、蜥蜴類(大淩河蜥、熱河蜥)等化石,開啟了熱河生物群部分重要爬行類群的研究。作為主要執筆人,命名熱河生物群中華龍鳥、原始祖鳥等長羽毛恐龍,推動鳥類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早白堊世鸚鵡嘴龍動物群中首次發現翼龍類、甲龍類化石,極大地豐富了該動物群的內容。在阿拉善盟中部新發現一處晚白堊世原角龍類動物群化石產地,大大擴展了這一動物群的地理分佈範圍。負責起草“中國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分級標準與第一批保護名錄”,成果已作為國土資源部文件在全國發布試行,是我國重要化石標本分級的重要依據。

還有來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鄧勝徽教授級高工。他查明瞭新疆吐哈,內蒙古錫林浩特、海拉爾、霍林河盆地,遼寧鐵法、阜新盆地以及甘肅酒泉盆地等侏羅紀或早白堊世植物群的基本組成、時代以及古氣候背景,在對東北地區下白堊統的14屬36種真蕨類植物原位孢子囊群、孢子囊、孢子等系統解剖研究的基本上闡明瞭海金沙科、蚌殼蕨科的起源及演化歷程,將鱗毛蕨科、蹄蓋蕨科、鐵線蕨科、鐵角蕨科、鳳尾蕨科等現生真蕨類的起源時間上溯到了早白堊世。提出了中國北方含油氣區的侏羅系、石炭系-二疊系以及塔里木、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震旦系-奧陶系的劃分與對比方案,建立了油氣區露頭-鑽井和地震三位一體的精細地層等時對比格架。發現並研究了塔里木奧陶系3期重要不整合、四川盆地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等多期不整合的特徵、分佈以及地層缺失量。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