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唐代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杜甫與李白有著深厚的情誼,李白晚年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放逐後,杜甫十分擔心,寫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詩。公元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嚴武入朝,到達綿州(今四川綿陽市)時,正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作亂。不得已轉赴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此時才獲悉李白正在當塗養病,於是寫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寄給他。詩中竭力稱讚李白的才華,表達了對他的深厚友誼,也流露出對統治者不公平對待李白這樣一位奇才的不滿。這可能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因為,不幸的是,李白於當年十一月就離開了人世。

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李白像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gǔ)沒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wò),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李白像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mí)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fú)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lǐ)日,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乘槎(chá)與問津。

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李白像

譯文:

當年有位灑脫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稱謫仙。看到他落筆,風雨為之感嘆;看到他的詩,鬼神都為之感動哭泣。從此李白之名震動京師,以前的困頓失意自此一併掃除,並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必將萬古流傳。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後被皇帝賞賜錦袍。玄宗經常召見李白,李白頗受寵信。後來他因受奸人誣陷而被賜金放還,途中與我相遇。李白既沒有隱藏自己的遠大志向,又能在受寵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我與他相遇後,李白非常理解我的灑脫不羈,我也十分欣賞他的坦蕩胸懷。我們夜裡在梁園飲酒起舞,春季則在泗水縱情吟唱。雖然才華超群卻無用武之地,雖然道德崇高卻無人理解。雖然才智堪比東漢禰衡,但命運卻如窮困失意的原憲。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傳說他收了永王的重金,這實屬造謠。但是他卻因此被流放,長期漂泊。幾年之間屢遭禍患,心中必然悲傷。蘇武最終返回漢廷,夏黃公難道會為暴秦做事嗎?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書為自己辯護。如果當時事理難明,就讓李白服罪,那麼,現在誰又能將此事上報朝廷呢?晚年時,李白猶自吟詩不輟,希望他早日康復,多作好詩。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書朝廷,瞭解事情的真相。

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李白像

這首詩一共四十句,二百字,將李白的一生作了概括。詩旨在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卻成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寫照。王嗣奭說:“此詩分明為李白作傳,其生平履歷備矣。”盧世傕認為這是“天壤間維持公道,保護元氣文字”(《杜詩詳註》)。詩歌本身也是一篇“驚風雨”,“泣鬼神”的傳世傑作。

此詩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昔年有狂客”到“青雲滿後塵”,追述李白於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寶元年)兩入長安的經歷,對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時,對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進行了熱情的讚頌。前六句記敘李白初遊長安事。後六句敘寫李白二遊長安事。第二部分從“乞歸優詔許”到“諸生原憲貧”,追敘李白於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春被賜金放還後,南北漫遊、潦倒落魄的情景,並回憶自己在與李白相識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親如兄弟的深厚感情。第三部分從“稻粱求未足”到“誰將此義陳”,著重記述李白長流夜郎前後的經歷,篇幅寄慨最深,為全篇重點。

杜甫給李白寫的傳記,僅僅二百字

李白像

最後四句是結束語。詩人稱讚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詠不輟,祝願他早日“病起”,為人間多作好詩。勸李白不要抱怨沒有得到皇帝的恩澤,表示自己要設法向朝廷探明究竟。這是在無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詞,讓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點人間的溫暖。此詩對仗工穩,辭藻富麗,用典精當。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詩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均不失為上乘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