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廣西是一個壯族自治區,壯族是廣西少數民族中居住在這裡人口數量最多的,大約有1700多萬壯族人口。尊老愛幼向來是壯族的傳統美德。從前交通不發達的廣西山區,年輕人路遇老人都會主動禮貌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或伸腳擋路。年輕人和長輩說話要帶敬語,更不可從老人腿上跨過。家裡殺雞時,雞頭和雞翅會敬給家裡的長輩,以示長輩的家庭地位之高和晚輩的孝敬尊重。以前公路不發達以步行為主的年代,年輕人路遇老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主動問侯,男的要尊稱"公公",女的則尊稱"阿婆"或"婆婆",冷臉走過則是被認為缺乏家教的表現;路遇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則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如此民間文化,壯族年輕人多是比較正能量的一個存在,他們勤勞又謙虛,為人處世處處保持謙卑敬讓。而廣西東巴鳳一帶的壯族還有一個相當正能量的傳統風俗,這也是和孝敬老人有關的,那就是"補梁米"儀式。這個頗具民俗特色的補梁米儀式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待我慢慢細說……

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廣西壯鄉"補梁"之說

"梁",泛指承重的重要構件,精神的核心支柱,眾人託舉力量的最終體現。在過去,廣西東巴鳳一帶的壯族人住房多數是木製幹欄建築,起新房時會有一個非常隆重的上樑儀式,梁是否夠穩夠堅硬關係著房子的壽命和一家人的幸福未來,於是慢慢的,"梁"在廣西東巴鳳一帶既是指有形的房屋支撐構造,更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支柱力量,這種共識逐漸在東巴鳳民間演變成了一種民族風俗,部份當地漢族同胞受此薰陶影響亦保持著這項風俗。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上了年紀,生理器官功能衰減,免疫力差,頭痛腦熱是經常的事。對此壯族老人們卻有自己的看法,認為上天安排給他一生的"糧食"就要吃完了,支撐自己一生的"樑柱"就要老化垮塌了,人生之路快走到盡頭了。

為了安撫長輩的這種擔憂,東巴鳳(東蘭巴馬鳳山縣)民間自古歷來就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傳統風俗:凡家中有年紀上60歲的長輩,都要不時請師公為其察看生辰八字,看其是否有"缺梁(音同糧)"的跡象,缺梁就意味著生命力轉弱;若有,兒孫們就要在其"梁絕"之前張羅舉行一次"補梁"儀式(以民間各類雜糧為載體,也俗稱"送生糧"),舉行這樣的儀式安撫老人的心,用這種方式消除老人的後顧之憂,祈望老人延年益壽。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每幾年就安排給老人"補梁""上樑"一次,通過這種祈福儀式以期獲得延續壽命的效果,祈禱老人長命百歲。

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什麼是補梁米?

所謂"補梁米",就是"加強支撐壽命的樑柱,補充命理口糧"的意思。東巴鳳民間素有每在老人誕辰前一天或老人有頭疼腦熱身體不適症狀時,孝順的兒孫們則自覺拿布袋到本村和鄰村或街市,向每家每戶討些米為老人煮食,借眾人以米賜福為老人祈福,以期望老人身體安康延年益壽,此米稱為"庶民米,千家糧(梁)"。

"補梁"能給老人以一種心裡暗示與平衡,通過這種祈福儀式,讓老人覺得晚輩們都很孝敬他(她),而且能從"補梁米"中得到眾人的祝福和關愛,從而起到"定心丸"的作用,讓老人相信,自己延年益壽有了保障。這一做法就相當於醫學上所謂的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讓老人感到心情歡暢,免除對年邁無力的憂慮。

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社會城鎮化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了,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很多民俗逐漸被淡化甚至臨近消失,但尊老愛老、以孝為榮的廣西人依然秉承著這個風俗,走親訪友時依然會給親友家中老人添送補梁米,給老人"補好梁",是後生盡孝道祈求老人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美好願望,這不僅僅是後輩從物資上關懷長輩,更主要的是給老人精神上的撫慰,更是廣西壯族人民一種孝文化的頌揚與傳承。

廣西有個正能量的補梁米,你知道嗎?

所以,廣西壯鄉"補梁米"就是這麼來的,是不是很正能量呢?細微小事傳達的更多的是對家人的愛,這種孝文化是非常值得我們現代年輕人去傳承和頌揚的。工作再忙,也要記得給家裡的長輩們打個電話報平安,網購的時候,記得給家裡的老人添點"補梁米",讓他們知道晚輩孝敬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