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爲什麼在占領武漢後沒有對國民政府臨時首都重慶進攻?

STLY偉偉


“接著,聯合艦隊提出要全力進攻中國,最後拿下重慶的建議。東條又一次予以否決。在他看來,對日本來說這樣做是自不量力。”——節選自《中途島奇蹟》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曾言:“如果英軍佔領了武昌,這無異於拿破崙進入莫斯科,千萬使不得啊。”而已經吞下了武漢的的日軍,當時為什麼沒有向重慶方案進軍呢?第一個是因為進退兩難心裡有顧及,第二個是因為手上沒力氣。

日軍並非一開始就放棄攻打重慶的,他們也曾摸過重慶的底,嘗試進攻過,但都是失敗告終。當年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之後,為了防止日軍再度進攻首都,在武漢外圍部署了精銳部隊,甚至用上了虎將薛嶽。

重慶有著天然的地勢屏障,國民黨軍隊利用山形佈下陣防,易守難攻。特別是要塞石牌,乃是天然的防禦地形,日軍根本拿它沒轍。日軍佔領武漢之後,兵力已經有所消耗,打到重慶山區補給線太長,付出和收穫已經不成正比,只能在此僵持下來。

後來小日本們打太平洋戰爭是日本的強弩之末了,做最後一搏的打算。因為日本的石油全被美國控制在手裡,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夠兩個月。只能從美國人嘴裡搶石油了,如果去南亞搶,美國大軍一到還要吐出來。最好的策略就是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閃電戰,等到美國那邊結束了,日軍還想著回來繼續收拾老蔣這邊的殘局。

於是東條英機一個激靈選擇了直接轟炸珍珠港,抽調了中國戰場的部分精銳之後,才發現一去不復返了。美軍太強了,日本二戰絕大多數死亡是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也就是南方軍的戰區內。在關內8年僅僅戰死二三十萬,病死十多萬,合計四十多萬。

當然,日軍心中非常清楚,現在即便佔領重慶也不能迫使國民政府停止抵抗,在日本人看來在中國戰線上什麼都不做的國民政府對日本最有利,更何況日軍中後期也沒有這個兵力。1941年以後平均每年都要調走兩三個精銳師團去和美軍作戰,同時會從國內調來戰鬥力低下的軍隊組建治安師團,比如有一年調走兩個精銳師團卻擴建了六個治安師團,表面上看兵力在增加實際上戰鬥力卻大幅下降。

總之,日本太高估自己的力量了,他們想要三個月滅華,可是並未實行國力總動員。在武漢會戰之中,其實日軍的進攻上來說已經達到了最高點,當時的十一軍南有九戰區,北有五戰區,守住武漢壓力都非常大,日軍當時已經是寸步難行。打到重慶之後又能如何,蔣介石可以再遷都的,比如西藏、新疆……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日軍連近在眼前的長沙都攻不下來,想要越過陳誠五戰區遠征到重慶,小日本也不會這麼急著來送命。

總而言之,日軍過於高估自己的力量,低估中國人民和軍隊的實力及抵抗意志,再者中國地域廣大,有足夠的戰略縱深。

以上


木劍溫不勝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裕仁天皇詢問時任日本陸軍大臣的杉山元:解決中國事變,需要多長時間?杉山元當時樂觀的回答:只需要一個月就能解決中國事變!不料,中日戰爭一打就打了四年,日本被拖進了中國戰爭的泥潭。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裕仁天皇又問杉山元:日美要開戰的話,要多久才能打贏?杉山元回答說:只需要三個月!

天皇老鬼子當時就怒了!質問杉山元:當年中日戰爭開打的時候,我問你要多久能結束,你說要一個月,可是現在打了四年了還沒完!杉山元辯解道:

中國腹地深遠,拖這麼久真沒想到。裕仁大聲喝問他:中國腹地深遠,那麼太平洋的腹地豈不是更深遠?你憑什麼這麼肯定說三個月能打完?!杉山元頓時語塞,無言以對。

衫山元的觀點,其實也是當時日軍侵華派的主流看法。他們普遍有個毛病,就是分不清楚戰鬥和戰爭的區別。以為戰鬥打贏了,戰爭也一定能贏。甚至還天真的認為,國民政府和當年的清政府一樣,只要稍微給點顏色,就會主動的投降。

結果國民政府並不是清政府,國軍的韌性也非清軍可比,這就導致了日軍在侵華的計劃上一變再變。

淞滬會戰開打時,日本全國的兵力不到五十萬人,只准備了半年的戰爭軍備;

武漢會戰開打時,日本全國的兵力約在一百萬左右,準備了一年的戰爭軍備。

由此也看得出來,日軍所謂的侵華規劃,說白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完全沒有全局觀念。正是這種近乎於二逼的戰略規劃,導致日軍在拿下武漢後,無力再發動像武漢會戰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日軍已經沒有能力再像打上海和打武漢一樣,用一榔頭的方式敲打重慶了。


另一方面,國軍吸取了淞滬會戰的教訓,在武漢會戰期間,沒有一味的死拼硬打。撤出武漢時,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些部隊分別撤到了鄂西北的襄陽地區,和鄂西南的宜昌地區,以及湖南地區。

因此日軍在拿下武漢後,並沒有急於發動對重慶的攻勢。因為在武漢和重慶之間,仍然還有大量的國軍主力。不把這些國軍主力消滅,日軍無法對重慶發動攻勢。

日軍在武漢會戰後,發動的隨棗會戰(消滅鄂西北方向的國軍);長沙會戰(消滅湖南方向的國軍);棗宜會戰(消滅鄂西南和鄂中方向的國軍),都是在為進攻重慶做鋪墊。只不過日軍在隨棗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都被國軍打敗了,因此導致進攻重慶的計劃被擱淺。雖然後來日軍拿下了宜昌,但是同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搞了一次百團大戰。

這也導致日軍的不得不分兵,對北方的敵後根據地展開掃蕩。

也就是說,前線的日軍被當時的大本營給坑慘了。到處分兵作戰,以至於處處都要分兵去留守。就拿武漢的日軍第十一軍來說,既要對付長沙的第九戰區,還要對付鄂西北和鄂西南的第五和第六戰區。而其它戰區的日軍駐軍又無兵可派,第十一軍每次最多隻能發動十萬人規模的戰役。靠這點兵力想拿下重慶,那簡直是笑話。

另一方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時從宜昌到重慶,沒有鐵路和公路!以當時日軍機械化程度的甲級師團來說,甲級師團也只配備了七百輛汽車,只能夠勉強讓炮兵和工兵部隊摩托化。而步兵以及後勤補給,就只能靠兩條腿或者騾馬馱了。日軍能深入到宜昌,是因為有長江航道和漢宜公路。但是拿下宜昌之後,公路沒有了,鐵路本來就沒有。在這個前提下,日軍大兵團的後勤補給就沒有保障。日本人也是要吃飯的,沒有飯吃打不了仗。1944年日軍慘敗英帕爾,就是因為不重視後勤,導致前線日軍脫離補給線太長,餓死了一大半。

可能有人會問,當時日軍不能沿長江,強攻到重慶嗎?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日軍沒有那個必要。因為當時的日本高層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是政治誘降國民政府;二是由日本大本營制定的一個叫【一號作戰】的襲擊重慶的計劃。這個計劃由橫山勇制定,按照計劃,日軍從陝西和廣西襲入重慶境內。所以才會爆發崑崙關戰役,結果日軍再次被國軍打敗。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的王牌部隊被迫東移和美軍及英軍作戰,這個計劃也就擱置了。

後來,日軍內部有一幫人提議,乾脆直接沿著宜昌、萬州、重慶一線進攻,拿下國民政府的陪都。但是後來經過預演發現,就算日本陸軍千辛萬苦打下重慶,也沒卵用。因為根本就守不住!


三峽的地形支離破碎,大兵團的作戰完全無法運動,從其他方向也無法補給。就算能日軍拿下重慶,面對那麼長的後勤補給線,只要中間一個點被國軍切斷,那麼重慶的日軍就只能吃土了。

這個情況就好比拿破崙進攻俄國,拿下了莫斯科,結果俄國人不投降,佔了莫斯科沒有什麼用,一座空城而已。日軍頂多也就是把重慶破壞劫掠一把,最終還是要撤退回宜昌。

另外,蔣介石也公開表態。如果重慶被佔領了他就退往成都!成都要是也被佔領了,他就退往雲南!雲南要是也被佔領了,他就退到印度做中國的戴高樂!總之就是堅決不投降!跟小日本死磕到底了!


抗戰的後期,日本人還是忍不住了,不顧一切的向三峽進攻,發動了石牌戰役。結果日軍只向西推進了一百多公里,就被國軍給硬堵了回去。十萬大軍,無功而返。從此之後,日軍又發動了常德會戰,試圖從湘西北方向迂迴包抄重慶,又被國軍給堵了回去。

至此,日軍已經無力再從地面進攻重慶。這麼說,並不是日軍沒能力拿下重慶,而是以當時日軍的現狀來說,不顧一切的拿下重慶,只會勞民傷財,沒有什麼意義。太平洋都被美軍打出屎了,國內也開始限額供應物資,中國戰場沒有必要再做無用功。


總的來說,日本在武漢會戰後沒有進一步拿下重慶,可以歸納為四點原因: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略一改再改。

日本從侵華戰爭爆發後,先是驕橫的認為可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淞滬一戰,日軍的計劃被打亂了。這就讓日本人不得不改變策略,進一步進攻武漢,以為只要佔領武漢了,便可以從根本上摧毀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結果國民政府並沒有投降,仍然在堅決抵抗。相反,日本的國內經濟卻因為侵華戰爭被嚴重拖累。

第二、扶持漢奸,以華制華。

由於國民政府堅持抵抗,死不投降。日本人想出了混水摸魚,扶持汗奸,組織偽政權取代國民政府的辦法。日本的這種戰略重心調整,使得日軍並不急於攻佔重慶。因為重慶雖然是國民政府的陪都,但由於日本政府已經不把國民政府作為談判對象了。重慶的戰略價值,也隨之降低。

第三、重慶的地理優勢太明顯和侵華日軍的有心無力。

重慶的地理優勢,前面也介紹了。正東面是險峻的三峽,東北面是大巴山脈,東南面是武陵山脈。日軍進攻重慶,可選的路線並不多。日軍也先後從廣西、湖南、三峽等多個方向對重慶發動進攻,但都是無功而返。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地理環境導致後勤無法保障,和日軍本身的有氣無力導致的。

第四、國軍將士的拼死抵抗和國民政府的決不投降之態度。

國軍在前期以空間換時間,把物資撤到大後方的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重慶就是大後方,撤到重慶就意味著無路可退了。棗宜會戰之後的每一次會戰:長沙、常德、石牌,中國軍隊都是當作最後一戰打的。


Mer86


這得益於蔣介石堅定的抗戰決心、正確的戰略部署、
全民的同仇敵愾、全軍的浴血奮戰,導致日軍無法直接對重慶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


一、堅定的抗戰決心和全民的同仇敵愾

蔣介石在抗戰爆發前,對日本有強烈畏懼和忍讓心理,因為中日國力和軍力差距巨大,蔣介石甚至擔心一旦開戰

,中國1個月內就要亡國,這也是當時普遍存在的心理。

蔣介石能夠預料到中日全面戰爭不可避免,但他寄希望忍讓以及歐美列強的干預,延緩日軍侵略步伐,做好更充足的準備,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日本侵略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徹底斷絕了容忍的想法。

7月17日,蔣介石發佈《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節選):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7月31日,蔣介石又發佈《告抗戰全軍將士書》(節選):

自從九一八以後,我們愈忍耐退讓,他們愈兇橫壓迫,得寸進尺,了無止境。到了今日,我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了。我們要全國一致起來,與倭寇拼個你死我活!我們軍人,平日受全國同胞的血汗供養,現在該怎樣的忠勇奮發,以盡保國、保民的責任!我個人做了全國的統帥,負著國家存亡,將士生死的全責,自然要竭我心力,操著最後必勝的把握。

可以說,自從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就再也沒有動搖過抗戰的決心。

二、正確的戰略部署和全軍的浴血奮戰

很多人詬病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部署,但大家對此存在誤解。

“以空間換時間”不是不戰而降,將國土拱手送人,而是集中兵力,重點防禦。

中國面積廣闊,倘若一城一池都要分兵防禦,必定分散兵力,不堪一擊。對防守一方而言,最重要最務實的選擇是集中兵力防禦敵人的主攻方向,即主要大中型城市和戰略要地。

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到日軍佔領武漢,一共組織了6次大型會戰。

1、淞滬會戰(上海)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軍傷亡6萬人,我軍傷亡30萬人,最終上海陷落,但我軍挫敗了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粉碎了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2、上高會戰(江西宜春上高縣)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日軍1.5萬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被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3、南京會戰(南京)

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日軍傷亡1.2萬人,我軍傷亡5萬人,最終南京陷落,隨後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中,屠殺我軍民30萬人以上。

4、太原會戰(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省)

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日軍傷亡3萬人,我軍傷亡10萬人,最終山西陷落,整個華北被佔領。

5、徐州會戰(以江蘇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地區)

1938年1月至5月,日軍傷亡2.6萬人,我軍傷亡6.5萬人,取得臺兒莊大捷,大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

6、武漢會戰(武漢)

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日軍傷亡25萬人,我軍傷亡40餘萬人,國軍主動撤出武漢,保存有生力量,日軍佔領武漢,控制中國腹心地區,但迫使中國就此投降的意圖被粉碎。

每一次會戰中,我軍將士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無不浴血奮戰,付出重大犧牲,足見抗日之決心。至於有人詬病大片丟失國土,這是中日雙方實力使然,非戰之過,同時期的蘇德戰爭之初,蘇聯不也是大片棄地嗎?何況我們一直提倡游擊戰、運動戰,最大程度保全自己,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不拘泥一城一地之得失,敵後抗日不也是如出一轍嗎?

戰略意圖的受挫和重慶地形的複雜,導致日軍很難進攻重慶

全面侵華之初,日軍瘋狂叫囂“3個月內滅亡中國”,然而僅淞滬會戰就耗了3個月時間。

更可怕的是,即便上海、太原、武漢這些大城市全部失陷,甚至連首都南京失守,被屠殺軍民30多萬人,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仍然沒有屈服!蔣介石也沒有屈服!

可以說,截至1938年底,日軍雖然佔據半個中國,但就戰略而言,日本是失敗的,因為他們不但實現其“速決戰”的戰略企圖,反而陷入了中國廣闊的戰場,無法自拔。

為徹底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日軍必須繼續進攻,目標就是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

與南京、上海、武漢等處於平原地區不同,重慶是一座建立在山地、丘陵上的城市,是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山城”,山地、丘陵佔據全市總面積的80%以上,一直以易守難攻著稱。

南宋名將王堅、張珏等曾率軍堅守重慶釣魚城36年,歷經大小戰鬥200餘次,不但扛住了蒙古大軍圍攻,還成功擊斃蒙哥汗,迫使蒙古退兵,可見重慶地勢之險峻。

放大到整個四川而來看,自古入川兩條線,一條是從陝西經漢中入四川,要經過傳說中的“蜀道”天險,另一條是從湖北經夔州入四川,要經過“三峽”天險。

日軍是一支擅長平原作戰的部隊,重慶、四川及其附近地形很不利於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硬攻一定傷亡慘重,日軍高層對此很清楚,他們也不想重蹈蒙古軍隊覆轍。

桂南會戰和四次長沙保衛戰,成功挫敗了日軍迂迴包圍重慶的意圖

日軍擅長利用中國的廣闊國土,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既然從武漢向西直攻重慶很難,他們便決定從湖南、廣西兩個方向進行迂迴。

但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識破了日軍的戰略意圖,先後於1939年11月-1940年1月組織桂南會戰,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組織3次長沙會戰,成功挫敗了日軍迂迴包圍重慶的意圖。

無奈之下,為了給國民政府施加壓力,日軍只好對重慶進行空中轟炸。

自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期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重慶大轟炸的死者達16376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份繁華地區被毀於一旦。

但無論日本侵略者如何實施暴行,頑強的中國軍民都沒有屈服投降。敵人的進攻越猛烈,我們的反抗越強烈!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讓我們最終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讓我們向所有為抗戰勇士們致敬!抗戰勇士不容褻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網友問: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為什麼在佔領武漢後沒有對國民政府臨時首都重慶進攻? 日本因為4個主要原因,沒有對重慶發動進攻。

首先,遠東蘇軍一直保持著70-140萬人的龐大兵力。日本陸軍主力不敢進入關內作戰。其實日本對四川,陝西等地的地理,氣候,人口,河流等等,都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同時要求為了在山地作戰。

需要增加,獨立的工兵部隊,道路構築部隊和器材,以及給水和鐵道部隊,和渡河器材。擔任突破兵團的加強馱馬的編成,並加強獨立的山炮和山地榴彈炮部隊,以及獨立的機關槍和臼炮、迫擊炮部隊。以上部隊還要配備便於攜行的攀登斷崖的器材。

五號作戰計劃中,日軍強調利用汽車加快進攻速度。其四川兵要地誌中對汽車路也繪圖列表提供詳細情報。

日軍還組織參戰各師團工兵部隊進行舟橋架設演習,步兵則試驗山地作戰的合理編組,訓練部隊攀爬能力及消滅隱蔽在陡崖上的火力點,同時對陸空協同聯絡,後勤供應等進行演練。

但是為了奪取整個西部地區,日本需要增加23萬新兵,再加上現有陸軍主力。同時需要生產大量,爬山裝備,工兵裝備,渡河裝備,迫擊炮,宿營設備,汽車等等。但是到1942年以後,中途島戰爭,所羅門航空戰和瓜島戰役吸引了日本大部分精力。

日本最終取消了奪取整個西部地區的5號作戰計劃。另外,日軍沒有進入西部地區的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國軍隊主力還保持完整,雖然經歷多次大會戰,但是我國還有400個師,而且主力保持完整。

另外,就是日本從始至終,也沒有在我國建立起一隻具備戰鬥力,而且規模很大的偽軍部隊。從純粹軍事來看,元朝,清朝都因為擁有戰鬥力很強的龐大漢人部隊,才完成了佔領全國。


深度軍事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武漢會戰歷時四個月,雙方動用兵力達140萬,其中日軍參戰人數為30萬,傷亡約4萬人。武漢會戰直接報銷掉日軍一個甲等加強師團,也是大出血了。日軍需要一定時間恢復,同時需要進行兵力和物資的調配。打仗不是喊口號,說打就打,需要進行周密的安排和統籌規劃,尤其是後勤保障方面。

在武漢會戰結束之後,日本所能調遣的兵力也不足,畢竟那麼多地方都需要派遣部隊駐紮。同時日軍要想進攻重慶,必須經過湖南。在抗戰中後期,湖南戰場經歷了數次大戰,四次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雪峰山會戰,阻擋了日軍的前進步伐。

日軍的陸上部隊雖然沒有踏入重慶,但是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都對重慶進行了大轟炸。日軍對重慶的轟炸長達5年半之久,炸死炸傷數萬人,無數建築物被毀。日本原以為這樣的轟炸可以擊垮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換來的卻是越來越堅強的戰鬥意志。


兵說


我只想說,武漢並不是大門敞開的,不是隨日本人想進就可以進來的。武漢,宜昌被佔領之後確實很不利,但是從武漢到重慶的路,日本人走了八年都沒有走通,中間有兩個很重要的地方,一個是常德,一個長沙,著名的長沙會戰,常德會戰不會沒有聽過吧。日本狂言三個月拿下,開始確實很順利,但是在武漢之後,進入湖南日本人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



從地圖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重慶處於中國很深的地方,如果當初日本真的佔領了重慶,那三個月也許真的可以拿下,因為重慶之後幾乎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守了,而蔣介石早就預想過,一直退守不是辦法,所以一定要死守湖南,所以蔣介石在湖南已經部署了重兵,第一就是抵擋住日本猛烈的進攻,第二就是阻止日本對重慶發起進攻,因為離得近,可以隨時增援。



日本之所以開始進攻速度快,一部分是因為日本裝備先進,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交通便利,機械化部隊轉移速度也快,但是隨著對戰的深入,中國的地形也變得複雜,日本想要速戰速決都已經不可能了。就拿淞滬會戰來說,日本海陸空全面進攻,根本擋不住。



那麼簡單說說武漢會戰,這也是一場惡戰,日本拿下也不容易,日本指揮官的作戰手法簡單沒有什麼新意,一般都是進行轟炸之後就是機械化部隊的碾壓,但是還是剛剛說的,日本之所可以碾壓就是依賴裝備,沒有了跟進的機械化部隊,日本只能幹看著,這讓日本吃了不少苦,但是還是裝作三個月可以拿下的樣子。



武漢之後就是長沙,長沙有三次大會戰,守將又是著名的將軍薛嶽,也是臨危受命,但是卻硬生生的把日本人擋住了,在1942年最後一次會戰中,更是把日本打的找不到北了,僅僅長沙都讓日本舉步維艱,更不要說日本的部隊可以到達重慶了。在1943年,日本試圖攻進四川,目的還是重慶,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依舊是死守,打到最後日本人都服了,直接退出石牌,這就是著名的石牌保衛戰,石牌淪陷,下一個就是重慶。



日本也很清楚,但是蔣介石也不傻,重慶是重中之重,後來日本還想從廣西殺入重慶,還是被擋在門外,日本還想在中國通過汪精衛擁立一個新的國民政府,然後逼迫中國投降,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抗戰前,日本人曾用三個月佔領中國的豪言壯語為自己的囂張打氣,隨後八年時間,日本人見識了什麼叫從好欺負到狗急跳牆最後兔子急了還咬人的中國式頑強。

淞滬會戰後

淞滬會戰,消極怠工的國民黨政府自大的認為小日本不過是和他們玩玩,結果準備不足被人家直接幹掉四十萬人。迫不得已,蔣介石捲鋪蓋拋家舍業跑到重慶登高望遠。南京失手,成了蔣介石抗戰中最黑的一頁,手握重兵還狼狽鼠竄,蔣某人並不比他的契弟張少帥強多少。

南京失守,是蔣介石的奇恥大辱,也讓他充分認識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逃到重慶,重慶絕不可以再失手。日本人在攻下南京後,喜悅並不代表戰局對他們有利。南京失守,國民政府退守重慶最大的好處是拉開了戰略縱深。日本人想要攻擊重慶必須要深入中國腹地。我一直認為,攻下南京是日本人的一招臭棋,事實證明他們必然為自己的自大買單。

日軍轟炸重慶

長沙會戰,隨棗戰役,豫湘桂戰役等等,張自忠以身殉國,日本人大舉挺進中國腹地,劍指重慶。雖然對重慶有過空襲卻並不如願進攻,主要原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與幾年前的淞滬會戰對比,國民黨對重慶不容有失。已經到了兔子急了還咬人的地步。再無可退唯有堅持到底。而日本人佔線過場的弊端卻頻頻出現。空軍並不能奏效,海軍完全是擺設,步軍卻漸漸成了中國軍隊的鐵血陪練。

中國抗戰漫畫

岡村寧次上臺之後,妄圖對重慶進行最後進攻,芷江戰役卻讓他損兵折將。一方面太平洋戰爭爆發,對日軍極其不利,一方面全面抗戰使得日軍徹底顧此失彼。美國對國民政府的支持也不遺餘力,日本軍隊就在重慶門口再無法深入一寸。厭戰情緒蔓延,日本大勢已去!

綜上,不是日本不想攻打重慶,而是有心無力。如果當初他們不下南京,在南京與國民政府決戰,陸海空有的放矢,還真不好說。不過歷史不容假設,日本侵略者就該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價,從哪裡來,給我滾回哪裡!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與紅樓以外的文化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了武漢和廣州,不過此後,日軍並沒有繼續西進攻佔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我們所熟知的原因在於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的實力有限,無法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因而對重慶國民政府轉向軍事打擊為輔、政治誘降為主。

1938年10月,日軍與中國軍隊的交戰已經超過一年的時間,雖然日軍佔領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富庶之地,但是日軍自身的有生力量也被削弱了很多。為了應付中國戰場,日軍不斷往中國戰場增兵。

除了日軍的力量被削弱之外,日軍自1938年10月份之後沒有繼續西進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因為當時的日軍內部就南進還是北上存在爭議,而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爭議和矛盾更是尖銳。日本軍部在1938年已經宣佈不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他們當時的目標已經瞄準了蘇聯和美國。所以,1938年10月前後,日軍放慢了在中國戰場的推進速度,因為他們因為儘快結束中國戰場,轉而尋求挑戰蘇聯和美國。


青年史學家


首先要說明一下,日本人並不是沒有進攻重慶。

從1938年2月開始,截止到1943年8月,日本對當時的陪都重慶進行了持續5年半之久的戰略轟炸。在這期間,日軍對重慶轟炸次數超過200次,出動戰機9000多架次,造成人員傷亡10000以上。

長達5年半的空中轟炸,這難道不算是進攻嗎?題目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日本人的地面部隊為什麼沒有進攻重慶。

日本人的野心是滅亡中國,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攻佔國都,削弱國人抵抗的意志。日本人做夢都想攻入重慶,但是去不了!

全面抗戰大體上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戰略防禦階段;

第二階段:從1939年11月到1943年12月,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戰略反攻階段。

這是對於中國方面來說的,對於日本來說,這三個階段應該就是反過來的:第一階段是日本主動進攻;第二階段是僵持不下;第三個階段是敗局已定。


戰略防禦階段:日本人瘋狂進攻,卻到不了重慶

在這個階段中,日本人確實是一直壓著國軍在打。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都在這個階段爆發。

國軍在這一階段中總體而言是呈現出潰敗的姿勢,基本上是屬於節節敗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國軍以付出上百萬戰士傷亡為代價,還是成功的拖住日軍前進的步伐,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淞滬會戰,國軍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20多萬軍隊,最終國軍以傷亡30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3個月時間,並消耗了日軍4萬的兵力;

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60萬,日軍投入兵力24萬,最終國軍以傷亡10多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4個月的時間,並消耗了日軍2.6萬的兵力。

武漢會戰,國軍投入兵力110萬,日軍投入兵力30萬,最終國軍以傷亡40多萬將士的代價,拖住了日軍4個半月的時間,並消耗了日軍25萬的兵力。

可以說,每一次大規模的會戰,都是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在扛著日本人飛機大炮,硬生生的拖住了日本人前進的腳步。武漢會戰過後,日本人雖然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卻也元氣大傷。



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人想打,卻又猶豫了一下,再想打的時候已經打不進了

武漢會戰之後,抗日戰爭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武漢會戰,日軍雖然獲得勝利,卻傷亡了近30萬的士兵,所以這個時候的日本人也需要緩一口氣,西進的腳步稍微停滯了一下。等到日本人在想打的時候,他們已經打不進去了。

一方面,在經歷數次大規模會戰之後,遠離本土作戰的日本消耗也是非常大;

一方面,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遠征軍入緬作戰,牽扯了日本人大量的兵力;

一方面,在抗日的敵後戰場上,有一支力量開始崛起,讓日本人忙得焦頭爛額。

這這三方面因素的綜合下,國軍在正面戰場已經開始了和日本人一戰的資本,開始打得又來又回。

日本人也試圖一舉攻入重慶。

日本人於1940年5月發動了棗宜會戰,最終以日軍佔領了宜昌而告終,但日軍也傷亡慘重,加之重慶地形複雜,日軍無力西進。此役,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

1943年,日本人再次策動了鄂西會戰,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戰略反攻階段:日本人就算想打,也已經打不了

在這個階段,日本人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被美軍打得節節敗退;東南亞戰場上,日軍被盟軍打得暈頭轉向;在中國戰場上,日本已經是疲於奔命!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掀起了最後的瘋狂,發動了“1號作戰”(豫湘桂會戰),試圖打通南北交通線。在歷時八個月的時間裡,日軍瘋狂的進攻,佔領了中國146個城市,造成了國軍的豫湘桂大潰敗!

日本人雖然達成了自己目標,但是也將戰線拉得過長,兵力過於分散,為接下來國軍的反攻創造了條件。而敵後戰場的紅色力量,已經是愈發強大!

豫湘桂會戰之後,日本人已經強弩之末了,在想進攻重慶,已經是痴人說夢!


小鎮月明




在抗戰前期,尤其是淞滬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傷亡慘重,傷亡約30萬,佔總投入兵力的40%,僅僅消滅了4萬日軍。當時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中國軍隊的密度太高,在不是很大的區域投入了80萬軍隊,用當時日軍軍官話說,不用瞄準,直接開槍射擊,就能打死不少人。

當時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上海是一個港口城市,便於日軍發揮陸海空三軍的優勢,他們可以對中國軍隊進行立體打擊。當時國民政府的海軍和空軍力量太弱,根本沒有辦法和日軍抗衡。



伴隨著戰局的變化,戰爭迅速推進到了中國的腹地,比如河南、湖北和河南一線。在這些區域,日本的海軍根本沒有辦法發揮什麼作用。到處都是山地,空軍對陸軍的支援能力也十分有限,這時的日本陸軍雖然對國民政府的軍隊有優勢,但已遠遠弱於抗戰初期。

但並不能據此認為日軍在佔領武漢後,沒有對陪都重慶發起進攻,相反應該說攻擊還相當猛烈。甚至我們可以說,此後的許多戰爭都是為了攻入重慶。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說,這個說法是一個偽命題。



1938年8月到10月,中日雙方在武漢周圍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國民政府再次投入了80萬兵力,阻擊日軍的侵略。在這場會戰中,日本的海軍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空軍方面也碰到了蘇聯空軍志願隊的打擊。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戰鬥中,國民政府的軍隊還是傷亡了40萬左右,不過也消滅了8萬日軍,並且還讓日軍付出了8萬左右的非戰鬥減員。對於兵力總數不佔優勢的日軍來說,這是一次重大打擊,從而讓日軍暫時失去了戰略進攻的能力。



也正是這次戰役讓中國的抗戰進進入了相持的階段,讓日軍的進攻進入了暫停狀態。

10月25日,日軍佔領武漢,但短時間也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

1939年5月,日本為了逼迫蔣介石投降,發動了隨棗戰役。本次戰役的意圖就是為了掃清武漢外圍障礙,為拿下整個湖北,打通進攻重慶的門戶。這次戰役,國民政府的軍隊在李宗仁的指揮下,充分利用山地的優勢,讓日軍看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出結局。先是日軍的猛烈進攻,攻下了隨州和棗陽,然後又被中國軍隊給打了回去,並且付出了傷亡1萬多人的代價,被打退了回去,而國民政府的軍人只傷亡了2萬多人。



1940年5月,隨棗戰役的同時,日軍調集了12萬精銳軍隊發起了棗宜會戰,戰略意圖直取宜昌,打通進攻重慶的門戶。

國民政府方面投入了38萬軍隊,對日軍進行了節節抵抗。這場戰爭中的主力軍是張自忠將軍的59軍和湯恩伯的第31集團軍。

表面上,張自忠是右集團軍總司令,下邊有三個軍。但就當時的現實來看,只有59軍是他的嫡系部隊,其它的軍隊他根本指揮不動。面對著宋哲元的離世和當時在平津的恥辱,他早就抱定戰死沙場的決心。他的59軍在歷次戰鬥中,老兵傷亡太多,新兵戰場經驗太欠缺。張自忠每戰必衝在第一線,失去的陣地他一定在奪回來。至於生死,他早已置之度外。最終在這場戰役最關鍵的時候,原本張自忠可以突圍出去,但他命令其它人撤退出去,他選擇了與陣地同在。



日軍這次如願得到了宜昌,打開了進攻重慶的門檻,並且重創了第五戰區的兵力。日本人也表現出了對英雄戰神張自忠的尊敬,用最好的棺材裝殮了他。蔣介石命令國民政府的軍隊不惜一切代價,把張自忠的遺體搶回來。在運回重慶的路上,日軍不允許戰機轟炸,讓英靈迴歸。蔣介石親自主祭,同時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名義通電全軍,表彰了張自忠一生的勳績。

張自忠的夫人絕食而死,實現了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心願。同時,他也是抗戰中戰死級別最高的國軍將領,上將。



之後,日軍一方面是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的大部分資源都投向了東南亞戰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民政府的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不少軍隊實現了美式裝備。雖然訓練較差,但有人數上的優勢,防守起來並不佔太多的下風。

1943年5月的石牌保衛戰,就是日軍想攻入四川,拿下重慶,實現佔領中國、逼迫國民政府投降的願望。

當時負責全盤指揮的是蔣介石的愛將陳誠的土木系,正面與日軍相對抗的是胡璉,也是陳誠的嫡系,出身陝西的一條漢子。



戰鬥打到最緊經的關頭,根本就聽不到槍聲,狹小的空間堆滿了雙方的土兵,肉搏戰和刺刀戰正式上演。雙方軍隊的屍體躺滿了陣地,意志力和戰鬥意志決定了最終的成敗。雖然陣地數次告急,但胡璉和所屬官兵都早已寫下遺書,誓與陣地共存亡。

石牌的背後就是重慶,石牌若失,則國民政府危矣。狹路相逢勇者勝,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不放棄的中國軍隊。

1943年6月2日,日本人唉嘆道:從來沒有看到這樣撞死抵抗的中國軍人,丟下了無數屍體,退出了戰鬥。



1945年4月,岡村寧次升任駐中國軍隊總司令,因為他對中國比較熟悉,因此制定了從芷江突擊重慶的計劃。

但在當時,日本的中高級軍官已對戰爭有點絕望,普通士兵大多是剛從國內徵召而來的年輕人,根本沒有戰鬥經驗。對面卻是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部隊,很多都是美式裝備,有多年作戰經驗的老兵組成。

面對著中國軍隊強勢火力的壓制,日軍傷亡慘重,甚至有些部隊直接丟下武器潰散。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日夜轟炸日軍的後勤保障線,甚至轟炸日軍的陣地。



在美製噴火器和湯姆遜衝鋒槍的絞殺下,成批的日軍倒在中國軍隊的陣地前。雖然日軍也有突破中國軍隊的陣地的事件發生,但主陣地一直控制在中國守軍手中。到戰役結束,中國軍隊傷亡2萬人,日軍則丟下了3萬具屍體。

除了這些戰鬥外,日軍還曾試圖經過廣西殺入重慶,但都被中國軍隊打敗。力保重慶中央政府的安全,是全體國民政府軍隊的首要任務,也是在保護中國抗戰最後的希望。

雖然日軍早早就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但至始至終沒有突進重慶一步。日本人抗戰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口號成了笑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