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祠供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画像的海云寺在哪里?


《元史》记载,海云寺曾供奉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的画像,这个海云寺在哪里?”

奉旨祠供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画像的海云寺在哪里?


据元末黄溍《中书右丞相赠孚道志仁清忠一德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郓王谥文忠神道碑》(下文简称“《拜住神道碑》”)[1]记载:“晋王[2]入继,廷臣族诛,命奉王像祠于海云寺。”“至元元年,又敕翰林直学士欧阳玄赞主(应为“王”,引者注)像于秘书监。”

对于“海云寺供奉画像、祠祭拜住”,《元史》、《续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元史•列传•第二十三》记载:“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耄宿前导,舆拜住画像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息泣下。”

《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记载:“特克实(即铁失,引者注)等既伏诛,帝(即晋王也孙铁木儿,引者注)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耄宿前导,舆拜住画像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息泣下。”

《拜住神道碑》所记之“王”,即拜氏七世祖拜住,蒙古帝国第九个大汗格坚汗,元朝第五个皇帝元英宗硕德八剌朝的右丞相,至治三年(1323年)在“南坡之变” 罹难。

“泰定帝也孙铁穆耳元年(1324年),制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东平王(‘二字’王),谥号忠献”。

“元惠宗妥懽帖木儿朝至正初年(1341年),追赠至仁孚道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郓王(‘一字’王),谥号文忠”。

本文拟对奉旨祠供拜住画像的海云寺予以考证。

关于现有及史料记载的海云寺

其中文物古迹7个,分别为河南南阳市淅川县海云寺、辽宁营口市大石桥市海云寺、浙江宁波北仑区白羊线海云寺、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南桥村四组海云寺、浙江温州市苍南县临港路420号海云寺、江西赣州市瑞金市罗汉岩景区海云寺、四川成都邛崃市海云寺。

另有3个以海云寺命名的地名或行政单位,分别为浙江舟山市海云寺公交车站、广州市番禺区金瓯大道海云寺筹建办、四川乐山市海云寺街(道路)。

查阅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全国现称海云寺的寺庙有以下八个:

奉旨祠供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画像的海云寺在哪里?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海云寺

辽宁海云寺,位于辽宁省大石桥市迷镇山。根据史料记载,寺院始建于唐朝初年,历经战火,数次被毁,后于清朝天聪九年重建。解放前夕再次毁于战火,1992年批准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僧人入寺住持寺务,寺院正式恢复重建。 现分上下两个院落:上院是海云寺功德堂;正殿为供奉药师七佛的药师宝殿,东边是观音殿,西边是地藏殿;下院是海云寺,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房和天王殿。

浙江苍南海云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芦浦镇监后垟村。村内原有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所建之会善堂,至今破败不堪。1981年,监后垟村村委及众善信邀请敖江玉佛寺住持释信宽,重建会善堂,选址前垟,东临大海,面对冲云破雾而蒸蒸日上之大好景观,取名谓之“海云寺”。

浙江义乌海云寺

,位于义乌市佛堂合作片燕里村,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相传为纪念“江南佛祖”傅翕,其舅贾氏宗族所建,初名为“黑云寺”,与名刹双林寺同为一脉。后因“黑云寺”的“黑”字有嫌,后人将“黑”改为“海”,“黑云寺”即变为 “海云寺”。正月十八和五月初八也成了传统的庙会日。

江西海云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蜡烛峰主峰东侧,原名福胜寺。据《进贤县志》记载,福胜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文革”期间福胜寺惨遭洗劫,诸多佛像被毁。1985年10月,县政府决定在白云山下马井港区域建造磨盘洲水上公园,并把修复海云寺列为建造水上公园的重要项目之一。1992年4月,南昌市政府宗教处批复同意修复海云寺,经过三年的艰辛创建,海云寺已初具规模。寺中“康王菩萨”远近闻名,四月初八朝拜“康王”。

山西临汾海云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平阳卧虎山下县底镇南乔村,距城11公里。寺庙始建于汉,历朝均有修茸,建筑面积650平米,属东山之瑰宝,平阳文物之明珠。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自唐至清有高僧39位。

广东海云寺,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与陈边村之间的雷峰山上,又称“雷峰海云寺”。始建于南汉期间(917-971),原由贾胡(外国来华经商的胡人)马罗年捐建,曾名隆兴寺、雷峰寺。清初,一代高僧天然法师驻锡该寺,重修扩建,命名为海云寺。清末民初,海云寺香火鼎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之一”。抗战爆发后,寺院被毁。从2008年开始,广东省规划重建。“雷峰海云寺”在岭南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登上雷峰山海云寺(时称隆兴寺),即兴题名为“金瓯古道”,因此,海云寺又称为“金瓯寺”。从此,雷峰山海云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幽探胜之地。开山第一人天然和尚,是禅宗五叶之一曹洞宗第三十四世传人,由其及弟子开创或扩建的名刹有海云寺、海幢寺、无著庵、芥庵、别传寺、华首台寺、栖贤寺、归宗寺等。天然和尚与他的本师道独,师弟函可,及其弟子三代僧人的经解、语录,都入藏浙江“嘉兴藏”。

河北承德海云寺,位于承德市区武烈河东岸之北的会龙山坡上,西南恰对承德十大名山之一的僧冠帽山(也称会龙山庙)。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一座较大型的民间寺庙,内供奉多神,当年香火旺盛,农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八月初一,均有庙会。庙大部分毁于文革时期,后殿已无存。

辽宁盘锦海云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约1610年以前,由翰林院大学士张纯良建造,四面环水与渤海相连,北与医巫闾山同为一脉,灵气冲天,民间奉为风水宝地。史载,此海云寺是闾山青岩寺的下院,寺中供奉有海龙王,故又俗称龙王庙。寺庙香火鼎盛,络绎不绝,传说甚多,有“龙泉水不落、海眼通龙宫、庙随水涨”的奇观广为传诵,此寺后毁于战火。2014年盘锦市盘山县海云寺旅游风景区建设时,在该县甜水乡甜水湖复建,占地500亩。

奉旨祠供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画像的海云寺在哪里?


史料典籍记载或涉及的南宋到明代“海云寺”的有《全宋诗》、《靖康稗史笺证》、《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辽史》、《元史》、《四库辑本》、《塔子沟纪略》、《山中白云词》、《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续资治通鉴》、《钦定四库全书》、《锦州府志》、《宁远州志》、《赤城志》、《辽东行部志》《古今图书集成》等16部古籍,其中《全宋诗》记载有四条,分别记载于卷332、380、421、438。

经过笔者对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分析,按现代地域所属,至少有7个海云寺,即辽宁海云寺、广东海云寺、四川海云寺、浙江海云寺、江苏海云寺、河北海云寺、北京海云寺。

史料记载的七个海云寺的考证

这七个海云寺,哪一个是元代奉旨供奉画像、官方祠祭元英宗时期右丞相拜住的海云寺呢?逐一考证。

㈠辽宁海云寺

《塔子沟纪略•卷十一•艺文》“舍利塔遗碑”其一记载:“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十一月丁丑朔十六日壬辰起手铸,次年四月己巳朔八日壬子时葬释迦舍利,记办塔主——觉化岛海云寺业立沙门志全。” 《辽东行部志》[3]记载:“癸卯是日,得海山文集,乃辽司空大师,居觉花岛海山海云寺,时所制也,故目其集曰‘海山’。……”《辽文萃》记载:“方舆纪要称,觉化岛,在宁远卫东南二十里,上有海云、龙宫二寺。许亢宗奉使金国行程录亦曰,第十八程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去半里许后有温泉池,望海中有一大岛,楼殿 堵,上有龙宫寺,铸塔主僧志,盖由海云而徙居,灵感者故记,未特志其初地也,慧材热河志作慧林恐误。”

“觉化岛”,位于宁远城外,即此海云寺位于宁远。宁远,即今辽宁省兴城市,隶属于辽宁葫芦岛市,地处辽宁西南,辽东湾西岸,“辽西走廊”中部,此地在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行省管辖,明代称宁远卫,又称宁远州。“觉化岛”,又称“菊花岛”,现称“觉华岛”,位于辽宁葫芦岛市兴城市觉华岛街道办事处北村。

《锦州府志•寺庙》[4]记载:“(宁远州)海云寺(长山)”。“海云寺,(长山)小海子山寺(中右所西南十五里)。《锦州府志•卷一》记载:“海云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云寺。”

关于海云寺的具体位置,《锦州府志•山川》[5]、《锦县志》记载:“(锦县)海云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云寺。”即此海云寺位于锦县城西南五十五里。

关于此海云寺,还有以下典籍记载:

《青宫译语》、《靖康稗史笺证》前言、之一、之五均有关于海云寺的记载:“如天会五年四月三十日抵海云寺。……许亢宗[6]出使金国,也曾过海云寺,奉使行程录第十八程云:‘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

对于许亢宗的此次出使金国,《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7]也有记载:“第十八程: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寺去海半里许,寺后有温泉二池。”“第十九程:自海云寺一百里至红花务。”“第二十程:自红花务九十里至锦州。”

此处记载的海云寺,即今辽宁葫芦岛市龙港区双泉寺。

两处记载的海云寺为同一个寺庙。

《辽史•道宗五》[8]记载:“(三年)五月庚申,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

《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十》记载:“(三年五月)庚申,辽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

《钦定盛京通志•第3部分》记载:“长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海云寺中出苹果、沙果、防子等物。”“碧霞山,城西南七十七里,上有元君宫、海云寺、六角井,俗呼庙儿山。”

《宁远州志•山川》[9]记载:“长山,城西南六十里有海云寺。”“海云寺,(长山)小海子山寺(中右所西南十五里)。”“碧云山,城西南七十七里有元君宫、海云寺、六角井,俗呼庙儿山。” 元瑞州地属大宁路,清康熙四年改属锦州府

综上,此海云寺所在地域,为今辽宁葫芦岛市一带,大蒙古国时期,为成吉思汗的诸弟等东路贵族辖地,由左万户木华黎节制管辖,元朝时期属辽阳行省,木华黎的四代后裔在辽阳行省任职:三代孙忽林池(袭国王)曾任辽阳行省省事,四代孙乃蛮台(袭国王)曾任辽阳行省左丞相,五代孙野先溥花(即也先不花)曾任辽阳行省左丞相,九代孙纳哈出曾任辽阳行省左丞相[10]。

忽林池,是拜氏二世祖孛鲁的次子速浑察的长子,速浑察共兄弟七个,老大塔思,老二速浑察,老三霸都鲁,老四伯亦难、老五野篾干、老六野不干,老小阿里失乞,老三霸都鲁是拜住的曾祖父,忽林池与拜住祖父安童是堂兄弟;

乃蛮台,是孛鲁七子阿里失乞的孙子,与拜住父亲兀都带是同辈堂兄弟;

野先溥花(即也先不花),是乃蛮台的长子,与拜住是同辈堂兄弟;

纳哈出,世系比较复杂,按照清代康熙五十七年出质侯编撰的《出府族谱》,纳哈出是孛鲁长子塔思系后裔,又记载是朵尔直班之后,朵尔直班又是孛鲁次子速浑察系的后人,比较混乱。

以《出府族谱》“以纳哈出是朵尔直班之后”,则其世系应为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速浑察→乃燕→硕德→别理哥帖木儿→朵尔直班→笃坚帖木儿→纳哈出,朵尔直班为拜住养子,则纳哈出供奉拜住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以纳哈出是也先不花之子”,其世系为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阿里失乞→忽速忽尔→乃蛮台→也先不花→纳哈出,属于孛鲁七子阿里失乞支系。

以上分析表明,在辽宁一带,元朝时没有拜住曾祖父霸都鲁系的后裔,在此区域海云寺供奉拜住画像、祠祭的可能性不大,又远离大都,官方设置祠祭地的可能性也不大。


奉旨祠供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画像的海云寺在哪里?


㈡广东海云寺

《本府•南海•番禺二县附郭•雪峰山》[11]记载:“雪峰山,按县志在茭塘,屹立平田中,秀丽高耸,相传昔时在大海中,山前有观音庙,有贾胡巨舶阻风于此,祈神得无恙。后数年贾胡复至,为修庙、召僧,更名隆兴寺,僧称开山主为马罗连,即贾胡姓名也。皇清顺治年间,寺僧今湛迎天然禅师说法于此,广建楼殿,铸大佛,高丈余,更名海云寺,遂成丛林,称粤东名刹云。”

从以上文字可知,此海云寺即现今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与陈边村之间的 “雪峰海云寺”。

㈢浙江海云寺

《嘉定赤城志•寺院》[12]“僊居”记载:“禅院一十有六”,其中之一为“永乐院”,关于其记载在县西南五十里,旧名海云,梁天监中居人蒋政舍宅建,政蜀人琬之后,尝隐于此。……且曰:蒋山者,蜀人蒋琬之后,讳政字,文通避,地居此,人以名山,梁天监中舍宅为海云寺,隋改曰海月。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台州总志,为南宋的辅郡,位于今浙江省中部沿海一带,东濒临东海,北靠绍兴、宁波,南邻温州,西与金华、丽水毗邻,故此“海云寺”位于今浙江台州一带。

㈣四川海云寺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13]“剑南诗注,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苞,特为繁丽。海云寺山茶开,故事宴集甚盛。”

方舆胜览云:梵安寺在成都县南,与杜甫草堂相接。……东门之胜禹庙,大慈寺散花楼合江亭薛涛井海云寺其最著者。

《川西道•成都府二》[14]记载[15]:“海云山在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鸿庆院诸胜,吴中复游海云寺,唱和诗王霁序云:成都风俗,岁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东海云寺,摸石于池中,以为求子之祥。”“中复诗云:锦里风光胜别州,海云寺枕碧江头,连郊瑞麦青黄秀,遶路鸣泉深浅流。”

显然,此海云寺在四川。

《古今图书集成•氏汇考》[16]记载:“世祖中统二年,采访僧道。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五月,遣王祐于西川等路,采访僧道。八月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

关于此海云寺,《元史•世祖一》[17]也有记载:“(中统二年八月己酉,引者注)赐庆寿寺、海云寺陆地五百顷。……” 《蜀中广记•风俗记》[18]也有记载:“二十一日游海云寺,王霁诗序云:成都风俗,岁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东海云寺,摸石于池中,以为求子之祥。”

“西川路”,为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时设立,相当于现在省级行政机构,管辖范围为成都府全境。元代1279年改为西川道,辖区不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宋时所设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四大路”设置四川行中书省。元朝时的西川路、成都府、成都县、华阳县署所,均位于今成都,故此文“海云寺”应位于今四川成都。

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记载四川海云寺的诗作——

吴中复《游海云寺唱和诗》[19] “锦里风光胜别州,海云寺枕碧江头。”可知此海云寺为四川成都之海云寺。

冯介《和吴公仲庶游海云寺》[20]、薛邻《和吴公仲庶游海云寺》[21],均是“和”吴中复之诗,因吴中复字“仲庶”,故此两人诗中的“海云寺”,也是四川成都之海云寺。

从宋祁《游海云寺》[22]诗句“十里云边寺,重驱千骑来。天形欹野尽,江势让山回。” “大师新谣十五州,残春摸石是遨头。”“寺占灵峰更近州,喧阗驺从锦缠头。” 也可判断此海云寺为四川成都之海云寺。

四川一带,蒙元时期与拜住家系,甚至木华黎家系没有任何渊源的记载,故在此地的海云寺供奉拜住画像、祠祭的可能性也不大。

㈤河北海云寺

从程公许《清明日侍亲舆游海云寺•四首》[23]诗句“悠悠竹色蘸清尊”、“休问霜林鹤顶丹”,中描绘的景色可判断,此海云寺应在南方。

“沧州”为程公许的“号”,南宋眉州眉山人,即今四川眉山人,另一说是叙州宣化人,即今四川宜宾西北,历官著作郎、起居郎,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终权刑部尚书,屡遭排挤。此诗中的海云寺一说在河北一带,一说即四川成都海云寺,待进一步考证。

㈥江苏海云寺

《三殊媚》[24]海云寺千株杏二株,奇丽可观,江南所无。越一日,过傅岩起清晏堂。见古瓶中数枝,云自海云来,名芙蓉杏。因爱玩不去,岩起索赋此曲。“芙蓉城伴侣。乍卸却单衣,茜罗重护。……”此地的“芙蓉城”即今江苏江阴,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职徐州,当年三月,有感于北宋盛传于世的芙蓉城传奇故事,写下《芙蓉城并序》长诗一首,故江阴别名“芙蓉城”,简称“蓉城”。

程敏政《与李宾之游海云寺后园》[25]有三首诗:“偶过都城北,来游古磵濵,微风清细暑,小雨浥轻尘,忽起殊乡念,聊闲薄宦身,何时重载酒,同作看花人。”“堤上行人少,同来酒半醺。日光穿密树,雨意隠层云。客就苍苔坐,农将翠稻分。尘缨如解濯,剪取碧波纹。”“幽胜欣初得,尘嚣暂一忘。新荷纷众緑,老树挺孤芳。眺逺登山径,临清憩野塘。不知坐谈久,花露欲沾裳。”

《钦定日下旧闻考》[26]记载:“原程敏政与李宾之游海云寺诗,“偶过都城北,来游古磵濵,微风清细暑,小雨浥轻尘,忽起殊乡念,聊闲薄宦身,何时重载酒,同作看花人。”臣等谨按:大胜寺、海云寺今俱无考。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中年后号篁墩,又号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其父程信,《明史•卷一百七十二》有传,曾任四川参政,理松潘边储,后为南京兵部尚书。据以上信息,笔者以为此地“都城”应为今南京。

释妙声 《拈花室记》[27]有云:“育王藏主笑庵颜公归休于松陵海云寺,题其室曰‘拈花室’,而征文为记。”

此文中的“东皋”,为明末僧人,幼时剃度于苏州报恩寺,明亡之后隐居杭州永福寺。“松陵”为苏州城南一小镇,建于618-626年,故此“海云寺”即为苏州报恩寺。

另外,《江南通志》第5部分记载:“ 海云寺在吴江县简村,元至元年(忽必烈年号,1264年,引者注)间建,天历(元文宗图帖睦尔执政时期,1328-1330年,引者注)中赐额。”《吴都文粹续集》 第5部分记载:“海云寺在吴县穹窿山北麓,宋熈宁间僧性海建,姚广孝为僧时,常住此,内有连理山茶。”

文中的吴江县、吴县与今之“县”有差别。今吴江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青浦县,南连浙江嘉兴、桐乡两县,西邻太湖,北靠吴县。古时吴县辖区,包括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今吴县市位于江苏南部,东邻上海,南濒杭州,西衔太湖,北依长江。

据《吴江县志》称:“吴江者,以江属吴县故也,分置县者遂取其名。”吴江县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割吴县南部地区和嘉兴北境的平望、震泽等地置吴江县,县府设在松陵镇。吴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平江府、苏州府治所。故此处的吴江县和吴县应为同一地,两处记载的海云寺应为“松陵海云寺”,即前文提到的苏州报恩寺。

故江苏有三个海云寺,分别位于南京、苏州和江阴。这三个海云寺都位于南方,蒙元时期与拜住家系,木华黎家系没有任何渊源的记载,故在此地的海云寺供奉拜住画像、祠祭的可能性也不大。

㈦北京海云寺

《析津志•辑佚•寺观》记载:“竹林寺在海云寺前稍东,亦有古台城之制,有洞房。前金国戚之所宅,而后易而为寺。……”

析津,名称取自“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府名,辽代陪都南京,即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938年辽太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夺取了幽云十六州),将幽州(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定为“幽都府”,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置,建为燕京,治所在析津、宛平,今北京城西南。析津府所辖为:现今河北省的南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北,遵化、丰南、天津、宁河以西,紫荆关以东,内长城以南的地区。宋辖时一度改名“燕山”,金辖时天会中恢复旧名,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于此,建号中都,改名“大兴“。

还有一个解释,析津,县名,秦代设置析津县,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蓟北县,开泰元年(1012年)改名析津县,与宛平县同为析津府治所,贞元二年(1154年)改名“大兴县”。

此海云寺所在地,与拜氏七世祖拜住的葬地宛平良乡一带靠近,辽时宛平县与析津县都属于析津府,宛平为析津府治所。

故笔者认为:奉旨藏拜住画像,官方祠祭拜住的海云寺,应为《析津志•辑佚•寺观》记载的在“竹林寺”西面的海云寺。

析津海云寺,在今北京市丰台区宛平一带,元末翰林大学士黄溍撰写的《拜住神道碑》中记载的拜住墓所在地——宛平良乡,就在此海云寺的西南方位。此海云寺已毁于战火中,具体遗址不详。


[1]《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四 续藁二十一 续金华丛书 神道碑 临川危素编次 蕃易刘耳校正》。

[2]即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元朝第六位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尔,在位时间1323-1328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裕宗真金之孙,元显宗甘麻剌之子。

[3]金,王寂撰

[4]《锦州府志•卷四•建置志二》

[5]《锦州府志•卷一•舆地志•山川》

[6]许亢宗,北宋饶州人,即今江西人,宋政和进士,徽宗时任尚书司封员外郎,官至起居舍人。宣和七年(1125年),受命充贺先一年即位的金太宗登宝位宋国信使,著有《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记述出使经过及见闻。靖康元年(1126年),即出使金国次年,因受叶梦得牵连遭贬,出任地方官。

[7]宋,许亢宗,《靖康稗史》之一种。

[8]《辽史•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道宗五》

[9]清冯昌奕、王琨纂修《宁远州志•山川》

[10]谢咏梅 《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2

[11]清•蒋廷锡等,《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之一》,《广州府•山川考一•府志》

[12]《嘉定赤城志•卷第二十九•寺观门〔三〕•寺院〔三〕》

[13]《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四十一•花谱•山茶》

[14]《川西道•成都府二》,《钦定四库全书》

[15]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二名•胜记第二》,《蜀中广记》第1、6部分均有关于海云寺的记载。

[16]《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二•氏汇考•卷上•元》

[17]《元史•卷四•本纪第四•世祖一》

[18]曹学佺撰,《钦定四库全书•蜀中广记卷五十五•风俗记第一》,明代

[19]《全宋诗•卷421》、《邵氏诗词库•449》

[20]《全宋诗•卷97》、《邵氏诗词库•750》

[21]《全宋诗•卷438》、《邵氏诗词库•487》

[22]《全宋诗•卷332》《邵氏诗词库•736》

[23]《沧州尘缶编•十四卷》,《四库辑本•别集拾遗•第一部分》,《邵氏诗词库•宋》15卷、96卷、642卷、764卷。

[24]张炎,宋,《山中白云词》

[25]程敏政,明,《篁墩文集•巻六十二•咏史十四首》

[26]《篁墩集》,《钦定日下旧闻考》,第10部分

[27]《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东皋录•别集类五•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