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区块链媒体被封 你还指望“炒币”一夜暴富?

21日晚间,区块链媒体迎来大地震,包括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币世界、深链财经、 吴解区块链、TokenClub等在内的一大批区块链微信公众号突然被封。公众号页面显示,“由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违反《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已被责令屏蔽所有内容,帐号已被停止使用”。

大批区块链媒体被封 你还指望“炒币”一夜暴富?

目前,金色财经网站、币世界官网、深链财经官网仍可正常访问,与其相关的微信小程序也在正常运营。有媒体报道称,微信此次封号仅涉及部分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公众号。

至于被封原因,有业内媒体猜测可能与8月7日网信办发布的《暂行规定》第四条和第六条有关: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蓝鲸财经对此向腾讯方面求证,对方表示,此次封停为永久封停,封停原因为部分公众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

区块链媒体批量阵亡早有预兆?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放区块链概念上在再恰当不过。近一年多来,随着区块链概念越炒越热,区块链垂直媒体逐渐受到资本青睐。

有媒体统计,近半年来超20家区块链相关公司获得融资,总额超7亿元。且都是较为早期的初创公司,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融资,40多家机构入局,而区块链相关的媒体占比近一半。今年年初,诸如“上线26天估值1.5个亿”、“点击不到200的软文要价10万元” 等发生在区块链垂直媒体身上的戏码不断上演。一段时间以来,由自媒体带动的舆论浪潮持续高涨,甚至超过了对区块链本身的应用探索。据新榜统计,目前名称中带有“区块链”三个字的公众号已超过40万,远超进门较早的“养生”类微信公众号。

然而看似风光的区块链媒体盛况,其背后却是危机四伏。

大批区块链媒体被封 你还指望“炒币”一夜暴富?

今年3月,人民网创投发表文章《泡沫破灭大势已定,币圈“媒体”还能一直浪?》,直指币圈“媒体”狂敛财。文章称,“想要作势和护盘,就得让币圈‘媒体人’先赚一笔”,这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目前的区块链行业中,以金色财经、币世界为代表的“媒体”纷纷被业内人士指责有偿荐币诱导投资人、以“私募”之名变相推介ICO。

证券时报也在3月发布的文章《诱人的区块链媒体生意,到底是真融资还是噱头传播?》中指出,虽然短时间涌现很多垂直媒体、公众号,但稳定输出优质内容的平台可谓凤毛麟角。根据清博大数据统计:除了类似TOP3账号,多数公众号维持每日一篇原创的推文已是极限。

除了媒体监督,监管层面此前也是动作频频。去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挂出《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今年1月,互金协会发文,提示境外ICO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3月28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开展对各类虚拟货币的整顿清理”。4月10日,央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在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在重申“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虚拟货币带来的风险和危害”等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包括互联网积分管理框架等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区块链媒体打着探索新技术的幌子却行“ICO项目炒作”之实,恶意拉升币价赚取超额。如此行事,遭到“清洗”也在意料之中.

好端端的“区块链” 别被妖魔化

区块链最核心的意义是“去中心化”,正确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信用体系的漏洞,防止信息篡改和伪造,有效的清除交易环节里腐败的中间商和寻租者。这对于契约精神欠缺的中国社会无疑是积极的。

作为一项新技术,区块链目前还处在发育期,技术探索和运作模式都不成熟。去年年底行业内的疯狂“炒币”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底,一枚比特币最高曾被疯炒至19000美元左右,而到8月14日已跌破6000美元。

工信部信软司巡视员李颖日前在“第22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区块链与数据治理高端研究会”也提到,要清醒辩证地看待区块链的发展,不要盲从,特别是不要做出超越法律和规范边界的行为。同时李颖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区块链产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善区块链的标准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区块链媒体的跟风炒作下,区块链这个概念被很多人神化了,受比特币一夜暴富的刺激,纷纷砸钱入市。可从目前行业发展来看,靠虚拟货币造富的神话终会随着监管收紧、技术发展而破灭。

我想说的是好端端的“区块链” ,值得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去研究开发,可千万别被妖魔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