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區塊鏈媒體被封 你還指望「炒幣」一夜暴富?

21日晚間,區塊鏈媒體迎來大地震,包括金色財經、火幣資訊、幣世界、深鏈財經、 吳解區塊鏈、TokenClub等在內的一大批區塊鏈微信公眾號突然被封。公眾號頁面顯示,“由用戶投訴並經平臺審核,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稱《暫行規定》)已被責令屏蔽所有內容,帳號已被停止使用”。

大批區塊鏈媒體被封 你還指望“炒幣”一夜暴富?

目前,金色財經網站、幣世界官網、深鏈財經官網仍可正常訪問,與其相關的微信小程序也在正常運營。有媒體報道稱,微信此次封號僅涉及部分區塊鏈、數字貨幣的公眾號。

至於被封原因,有業內媒體猜測可能與8月7日網信辦發佈的《暫行規定》第四條和第六條有關: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後臺實名、前臺自願”的原則,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後註冊賬號。

藍鯨財經對此向騰訊方面求證,對方表示,此次封停為永久封停,封停原因為部分公眾號涉嫌發佈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

區塊鏈媒體批量陣亡早有預兆?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句話放區塊鏈概念上在再恰當不過。近一年多來,隨著區塊鏈概念越炒越熱,區塊鏈垂直媒體逐漸受到資本青睞。

有媒體統計,近半年來超20家區塊鏈相關公司獲得融資,總額超7億元。且都是較為早期的初創公司,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融資,40多家機構入局,而區塊鏈相關的媒體佔比近一半。今年年初,諸如“上線26天估值1.5個億”、“點擊不到200的軟文要價10萬元” 等發生在區塊鏈垂直媒體身上的戲碼不斷上演。一段時間以來,由自媒體帶動的輿論浪潮持續高漲,甚至超過了對區塊鏈本身的應用探索。據新榜統計,目前名稱中帶有“區塊鏈”三個字的公眾號已超過40萬,遠超進門較早的“養生”類微信公眾號。

然而看似風光的區塊鏈媒體盛況,其背後卻是危機四伏。

大批區塊鏈媒體被封 你還指望“炒幣”一夜暴富?

今年3月,人民網創投發表文章《泡沫破滅大勢已定,幣圈“媒體”還能一直浪?》,直指幣圈“媒體”狂斂財。文章稱,“想要作勢和護盤,就得讓幣圈‘媒體人’先賺一筆”,這在行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在目前的區塊鏈行業中,以金色財經、幣世界為代表的“媒體”紛紛被業內人士指責有償薦幣誘導投資人、以“私募”之名變相推介ICO。

證券時報也在3月發佈的文章《誘人的區塊鏈媒體生意,到底是真融資還是噱頭傳播?》中指出,雖然短時間湧現很多垂直媒體、公眾號,但穩定輸出優質內容的平臺可謂鳳毛麟角。根據清博大數據統計:除了類似TOP3賬號,多數公眾號維持每日一篇原創的推文已是極限。

除了媒體監督,監管層面此前也是動作頻頻。去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掛出《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今年1月,互金協會發文,提示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3月28日,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在2018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開展對各類虛擬貨幣的整頓清理”。4月10日,央行貨幣金銀局局長王信在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在重申“虛擬貨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虛擬貨幣帶來的風險和危害”等同時,還明確提出了包括互聯網積分管理框架等建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區塊鏈媒體打著探索新技術的幌子卻行“ICO項目炒作”之實,惡意拉昇幣價賺取超額。如此行事,遭到“清洗”也在意料之中.

好端端的“區塊鏈” 別被妖魔化

區塊鏈最核心的意義是“去中心化”,正確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彌補傳統信用體系的漏洞,防止信息篡改和偽造,有效的清除交易環節裡腐敗的中間商和尋租者。這對於契約精神欠缺的中國社會無疑是積極的。

作為一項新技術,區塊鏈目前還處在發育期,技術探索和運作模式都不成熟。去年年底行業內的瘋狂“炒幣”行為也印證了這一點。2017年底,一枚比特幣最高曾被瘋炒至19000美元左右,而到8月14日已跌破6000美元。

工信部信軟司巡視員李穎日前在“第22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區塊鏈與數據治理高端研究會”也提到,要清醒辯證地看待區塊鏈的發展,不要盲從,特別是不要做出超越法律和規範邊界的行為。同時李穎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區塊鏈產業的扶持力度,構建完善區塊鏈的標準體系。

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區塊鏈媒體的跟風炒作下,區塊鏈這個概念被很多人神化了,受比特幣一夜暴富的刺激,紛紛砸錢入市。可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靠虛擬貨幣造富的神話終會隨著監管收緊、技術發展而破滅。

我想說的是好端端的“區塊鏈” ,值得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去研究開發,可千萬別被妖魔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