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說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圖片來自Pixabay

有條小狗誤入了一座迷宮。迷宮中,小狗看到了一群狗正在看它,它的心裡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就對著迷宮中的狗呲牙咧嘴地怒吠。一瞬間,整座迷宮中的狗突然也都激動起來,對著闖入迷宮中這條可憐的小狗瘋狂吠叫。

群狗盛怒的吠叫聲,此起彼落,如雷貫耳,四面八方包圍住了這條誤入迷宮的小可憐。於是它更加害怕,就作勢要撲咬眼前的那條狗。誰知道,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所有的狗,幾乎也在同時間撲向前來,眼看就要把它撕碎了。巨大的恐懼與無助襲捲而來,這條狗就這樣活活嚇死了。然後,整座迷宮突然又恢復了平靜,彷佛什麼事也不曾發生,所有的狗也都消失了。

聰明的你,是否已經猜到了?原來,這是一座鏡子搭成的迷宮。那些瘋狂的攻擊,都是這條狗映照在鏡子的身影,可憐的它到死也不知道居然是自己害死了自己。如果這條狗進入迷宮後,看到了滿迷宮的狗影時,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好好觀察身處的環境,釋放出善意,故事會不會有更好的結局呢?

再如果,我們就是這條狗,而整個世界就是這座迷宮,我們要如何走出這座迷宮呢?

說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書封

今天我們要一起閱讀的這本《非暴力溝通》,就是作者發現自己在主流文化中迷失了方向後,積極發展出來的一種溝通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同時讓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進而創造一個人與人情意相通樂於互助的世界。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1934年,盧森堡博士出生在一個美國的猶太家庭。在他9歲那年,全家搬到底特律。不久,遇上了一場激烈的種族衝突,嚴重的暴力帶走了40幾個人的生命。等到學校復課後,馬歇爾開始遭到同學長期的霸凌。當他因為捱揍而痛苦的時候,旁邊的人卻面帶笑容在圍觀。

那時候,他們和外婆同住。外婆是個漸凍症病人,因為生病癱瘓在床,舅舅朱利葉斯每天下班後都會去照顧她。對馬歇爾來說,照顧外婆是一件討厭的苦差事,可是當舅舅幫大小便失禁的外婆清理身體時,總是非常溫柔,面帶著微笑,彷佛正做著天底下最快樂的事。

圍觀者的笑和舅舅的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撞擊了馬歇爾的心靈,小小年紀的他,感到非常困惑。他想要知道,究竟是什麼,讓人們互相傷害?而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心中仍然能夠充滿愛意?

帶著這樣的探問,馬歇爾走上了他的心理學之路。

1961年,馬歇爾在威斯康星大學卡爾•羅傑斯門下,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卡爾.羅傑斯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人的心靈原本就具有自我調節恢復健康的能力,力排當時指導性治療的主流,主張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盧森堡博士受到老師的影響,並自修研究了比較宗教學,相信人生來就有向善的本能。

60年代初,他參與了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校園廢除種族隔離制度”項目,開始對校內管理層進行調解和溝通技巧的培訓,慢慢發展出這套非暴力溝通的模型。

盧森堡博士發現,暴力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於是他借用印度聖雄甘地使用“非暴力”(Nonviolent )的定義來說明:非暴力就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在有些非暴力溝通中心,非暴力被認為就是“慈悲”(Compassion),又稱“愛的語言”。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目的就是找到那個沒被滿足的需要,重新為雙方創建連結,讓情意流動。

1984年,盧森堡博士創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培養種子培訓師,至今已經有超過200位認證培訓師,散佈在35個國家為推廣培訓非暴力溝通而努力。2003年聯合國文教基金會,把非暴力溝通列為全球教育相關領域,以非暴力解決衝突的最佳實踐方法之一。2006年,世界村基金會肯定了盧森堡博士的貢獻,頒發授予他“和平之橋”獎。

說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工作中的盧森堡博士圖片來自互聯網

據說,盧森堡博士長著一張即使大笑,看起來也特別兇惡的臉。雖然看起來生人勿近,卻帶著他的長頸鹿和豺狼布偶,在世界各地推廣非暴力溝通,尤其是那些飽受戰火摧殘的地方。工作中的他,渾身散發著既理性又感性的超凡魅力。

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於是有了《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出版。考慮到讀者的需要,書中每提到一個方法,都有具體的進行步驟,結束時還有練習題和答案,幫助讀者可以判斷自己的學習狀況。本書在2003年定稿出版後,全球銷售超過1百萬本,並翻譯成30幾種語言。被香港大學列入“50本必讀書目”,也是美國微軟公司 CEO 納德拉上任後,送給每位主管的書。

在豆瓣讀書中,有這樣的短評:

“需要反覆看以至於背下來的一本書”

“如果我能早10年讀這本書就好了”

“非常非常有用的溝通之術,尤其適合親密關係間的溝通”

“轉換個視角,一切就不同了。言簡意賅,幾近道矣”

“這是一本甘願被它洗腦的書,因為真的受用”

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知道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以下我們為你整理出了三個重要的核心觀點:

首先,暴力為什麼會成為溝通的常態?有哪些溝通方式,對關係具有破壞性?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為了避免演變成暴力對談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最後,當我們將非暴力溝通運用在生活時,會遭遇到什麼困難?有哪些特別要注意的重點?

首先,暴力為什麼會成為溝通的常態?有哪些溝通方式,對關係具有破壞性?

盧森堡博士認為,暴力來自人們沒看到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一有矛盾就認為是對方的錯。批評、指責、辱罵、歸類,都是用評判在進行的語言暴力。盧森堡博士把這些對關係具有破壞性的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來自四個原因: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對人進行道德評判非常常見,幾乎是條件反射而不自覺。生活中只要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馬上就會被我們貼上不道德或邪惡的標籤。

電影《搜索》裡,女主角葉藍秋因為搭公交車,沒有讓位給一位大爺,就被拍攝影片放上互聯網,成為全民公審的對象。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當時的葉藍秋只是因為剛剛知道自己得了絕症,需要冷靜不被打擾的空間。突然面對強迫的要求,她因為委屈轉為憤怒,堅持不肯讓座,就被眾人簡單粗暴貼上不知羞恥沒有教養的標籤,甚至開始遭受網絡和生活上的集體暴力。

其次,“進行比較”也是想要懟人時,最好的開場白。每次家人和你的談話,只要出現:“看看人家的父母、人家的愛人、人家的孩子……”,你是不是就特想罵髒話!格林柏格寫了一本書,書名是《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書中就推薦讀者:如果你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和其它人做比較吧!一旦我們開始比較,就讓我們看不到自己和親密對象的獨特性,而忘卻了彼此之間的愛。

第三種演變成暴力的溝通方式是“迴避責任”。盧森堡博士指出,暴力的基礎是性惡論,來自淵遠流長的階級社會或專制社會。一個人越習慣於簡單地評斷是非,就越有追隨權威的傾向。權威成為人們獲得是非判斷的標準,而忽略了自身重視的價值。“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最極端的情況下,比如二戰時,那些自認為“只是”遵循行政命令的德國人,竟然斷送了6百萬猶太人寶貴的性命。而《搜索》的結局,當葉藍秋經受不住網絡和現實的暴力,選擇了輕生後。法不責眾的集體暴力卻變成個人迴避責任的保護傘。

最後一種暴力溝通方式,就是“強人所難”。簡單來說,強人所難就是不顧對方的感受或意志,將自己的意願和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強迫對方按照我們的要求行動。只要對方不配合,就會遭受到懲罰。盧森堡博士認為這樣方式,不能讓人產生追求幸福的動力,同時因為權力的不對等,也會在雙方的心靈造成隔閡,而不能創造真正的親密。

到這裡,我們已經說明了,通過“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四種溝通方式,將會引發暴力的衝突。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為了避免演變成暴力的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既然“道德評判”是引發暴力的溝通誤區,在進行對話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客觀地觀察具體發生的事實,而不進行評論。

比如一位妻子向晚歸的丈夫說:“你總是這麼晚才回家!一點都不在乎這個家!”這就是典型的評論。

如果妻子說:“這個星期你有四天超過晚上十二點才回家。”這才是具體描述丈夫的客觀行為。

總是、每次、從不、經常、很少……等,這些絕對化的用詞,幾乎都是評論而不是觀察。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絕對的客觀並不存在,但如果時刻認知到自己有侷限,那也就有機會愈來愈接近不帶評論的觀察,在溝通中就可以更深刻地同理對方的立場。

在客觀提出觀察後,進一步我們就要學習體會和表達感受。

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我們表達感受,往往,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感受,經常分不清想法和感受。有些詞語表達的是想法,而不是感受。例如:被拋棄、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利用、被貶低……。

想法經常帶有價值判斷,而感受則直接反應情緒的狀態。

盧森堡博士推薦我們,要為自己創建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比如,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興高采烈、感激、興奮、平靜、自在……;反之,當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焦慮、害怕、沮喪、寂寞、憤怒、不耐煩……。

前面提到的那位妻子,在說出具體的觀察後,如果對丈夫說:“我覺得被拋棄、不受重視。”這仍然是表達想法,而且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委婉地指責丈夫的行為。

然而,當妻子跟丈夫說:“在等你的時候,我覺得很擔心,也很寂寞。”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邀請丈夫打開心窗,為兩人創建溝通的連結。

在我們進行非暴力溝通的過程,從提出具體的觀察,進入表達真實的感受時,往往會在感受的背後,發現一個還沒被滿足的需要。盧森堡博士認為,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比如:自由選擇、情意相通、相互依存等。只要滿足這些需要,生命就能健康成長。這與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對照,以增進我們對自己的瞭解。

回到前面那位等待丈夫晚歸的妻子,在她瞭解了自己的感受時,也許就會發現,原來她需要安全感和丈夫的陪伴。

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到這時,就剩下最後一步了。當我們具體陳述出自己的觀察,表達了感受,並發現隱藏在感受後面那個未被滿足的需要後,必須向對方提出具體可行的請求。這位妻子可能會這樣說:

“這個星期你有四天超過晚上十二點才回家。在等你的時候,我覺得很擔心,也很寂寞。我需要安全感和你的陪伴。你可以每個星期至少有三天,回來吃晚餐嗎?”

聽到妻子這樣說,如果你是晚歸的丈夫,會不會願意考慮看看呢?

以上,我們已經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進行了一場曾經在許多家庭上演的對話。這樣的對話方式,成功地轉變了許多人的生命。

但是,也許你已經發現,看起來像是很簡單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四要素,實際要進行,卻沒有那麼簡單。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當我們將非暴力溝通運用在生活時,會遇到什麼問題?有哪些特別要注意的重點?

王國維有句詩說:“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使用非暴力溝通時,往往我們會發現,自己也困在使用暴力語言的陰影。盧森堡博士正是因為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從小在底特律飽受欺凌的痛苦經驗,讓他發現以暴制暴並沒有真正消除暴力,人們的衝突和痛苦仍然沒有解決。最後,他發現真正造成痛苦的原因,並不是來自他人的行為,而是我們對這個行為的看法。

他曾經在一所學校介入調停學生打架時,連續兩天都被學生打到鼻子。第一天被打中時,他很生氣,差一點就一拳打了回去;第二天,當鼻子又被打到,而且比第一天嚴重,流了更多血,他卻沒有生氣。事後,他回想才發現,因為第一天打到他的小孩,在他心裡是一個被家長寵壞的熊孩子!而第二天打到他的孩子,卻是一個軟弱的小可憐。

同樣的行為和後果,卻引發不同的內在反應,讓盧森堡博士認識到:“我生氣的原因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怎麼看待對方及其行為。”所以,問題的解決方式,就從向外尋求,轉而變成向內探索。

轉換了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調整對世界的預設,我們對世界的預設,又影響到我們應對的方式。非暴力溝通認為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絕對的責任。強調暴力是因為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找到了那個需要,彼此就有和解的可能。因此,在溝通的過程,要把注意力放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避免迷失在諸如對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等,容易引發條件式反應的表達方式中。

六祖惠能曾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堅持實踐非暴力溝通,其實是個修行的過程。當發現外在的世界,刺激自己產生了負面的感受時,非暴力溝通的實踐者,會先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幫助自己表達感受,並找到那個沒被滿足的需要,付諸行動讓需要被滿足。

所以,當我們學習使用非暴力溝通,第一個要關愛的人就是自己。自己不曾擁有的,是無法給別人的。當我們學習面臨溝通時,能夠先觀察具體行為而不下判斷,就是有能力讓主管我們情緒的杏仁核先冷卻。當我們越能夠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學習表達和請求時,我們也同時越來越能夠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相較於強調達到個人意圖的溝通技巧,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方法更是目的,同時,也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努力培養的能力。書中,有一位決心要改善家庭氛圍的父親,就把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寫在卡片上,每當發現自己對家人有情緒時,就先安靜下來,對照著卡片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理清楚後,再提出請求。父親的轉變,馬上就取得兒子的肯定,家裡的氣氛也愈來愈和樂。

王小波在寫給李銀河的信上說:“我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如平日,你和我說話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不比較,就像和自己說話一樣,既是戀人的情話,更是非暴力溝通的最高境界啦。

說書: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

在非暴力溝通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彼此真誠又開放的向對方打開了自己的心窗,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的過程,只是坦率的表達自己。因此,當我們的請求得到對方的配合時,我們也會誠摯地表達自己的感謝, 而感謝會變成彼此的禮物,創建一個正向循環,帶領我們向著幸福生活奔去。

聽完了這本書的內容,你要不要和我一樣,開始成為非暴力溝通的實習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