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丨那一片海

五年前,从江西来到福建,那是我第一次如此靠近大海,虽不是为海而来,却似乎早已注定会跟海结下不解之缘。 果不其然,四年前开始接触红树林,除了被红树林的生存智慧(胎萌、支柱根与呼吸根、泌盐)所惊讶之外,还认识了红树林下的小可爱们(招潮蟹,弹涂鱼,鼓虾......)

赶丨那一片海

因为研究课题的原因,期间有幸经历了两次为期一周的出海活动,对我而言是又兴奋又收获满满。这算是人生中跟海相处最久最亲密的经历,不仅仅亲身体验了海的无边无际,还零距离遭遇了台风,那一夜真的是左摇右摆,叮叮当当,幸好是有惊无险。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每次拖网的渔获,蛇尾、海星、海蜇、螃蟹、海兔、舌鳎、梅童鱼......眼花缭乱,到现在还记得那一盆刚打捞起来十分钟就被端上餐桌的大螃蟹,那应该就是记忆中最美味的那种滋味。

赶丨那一片海

再后来,我开始选择做自然教育,并接触到了赶海这个一开始就让我无可救药地爱上的活动。现在依稀还记得第一次带孩子们去赶海,一到海边看到满地的蛇尾,孩子们顿时就炸锅了,任凭我吼到声嘶力竭也没法完全吸引到所有孩子的注意,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海滩寻宝探密中。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厦门椰风寨一国两制沙滩,这个拥有大明星“文昌鱼”的国家级海洋珍稀物种保护区正重新刷新着一批批老厦门人对海的认识。以前,海在我们的记忆力就是浪花与沙滩,当然还有那遥不可及的神秘感。而今,赶海却恰到好处的揭开了这块神秘面纱,让我们重新认识并喜欢上这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在赶海探密之前,我想隆重给大家介绍这样一群人,一群为了蝇头小利正无情着伤害着这片海的人,也许哪天你们正好有能力,请记得请这群人离开我们深爱的这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言归正转,到底是什么让赶海成为厦门看海的新玩法,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痴迷这片海?原来是它们,一群可爱聪明的海洋精灵们,为我们诉说着海的神秘与智慧。

赶丨那一片海

近辐蛇尾,外号“脆海星”,它是海星的远房亲戚。蛇尾有一项技能是“壮士断腕”,当遇到危险时,蛇尾会自断手腕逃跑,然后再长出新的来,这个防御技能其实不少动物都有,比如我们比较常见的壁虎、蚯蚓、招潮蟹等。

赶丨那一片海

扁玉螺,俗称“香波螺”或“波螺”。扁玉螺宝宝的成长主要历经胚胎发育、幼虫、稚螺,成螺几大阶段。每年5—8月份,扁玉螺妈妈便开始产卵,卵块通常呈小碗状。扁玉螺产的卵总是和很多细砂黏附在一起,形成小碗状的卵块。扁玉螺宝宝是个不折不扣的“肉食主义者”。扁玉螺通常以双壳贝类为食,而且食量超大。当遇到食物,它就用足部把双壳贝类包裹,用嘴吸附在贝壳上,分泌唾液,将贝壳溶穿成一个小孔,再用齿舌吸食肉饱餐一顿。漫步沙滩,我们经常会看到沙滩上躺着一些带有小孔的贝壳,这便是扁玉螺的杰作。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扁玉螺卵带

中华棘海鳃,平时,它像一根羽毛笔插在海底的泥面上,非常漂亮。也因此,有些地方称其为海扫帚或海笔,潮汕一带俗称九罗花。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涨潮时,它身上那些形似吸盘的触手会像伞一样伸开。

赶丨那一片海

海鳃不能吃,因为它和海蜇一样属于腔肠动物,触手上有刺细胞,会释放毒物麻醉浮游生物,虽然对人体没有剧毒,但还是不吃为宜。

赶丨那一片海

海笔家族也不乏艳压群芳的美貌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海葵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在水下时会伸出无数的触手等待猎物的到来,这一刻确实不负海葵花之名。海葵一般是有毒的,触手会释放毒素,所以它身上很少寄生别的生物。当然它的毒素对人类来说就可以忽略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的那都是耍流氓。所以以后大家也别一听有毒就退避三舍。

赶丨那一片海

长长的触手,一碰到猎物就立刻将它黏住往嘴里送,多么简单粗暴的吃货本色。如果有敌人靠近,就立刻缩成一团假装无辜。

赶丨那一片海

再来一波美图,欣赏一下其他几种美轮美奂的海葵们,原来海葵家族里也有不少隐身高手。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哈氏仙人掌海鳃,外号“海仙人掌”,其身体表面有密密麻麻的小洞,每个洞里都藏着一个个拥有8个“手指头”的小触手,这是八放珊瑚亚纲动物的特征之一。

赶丨那一片海

当外界环境比较安全的时候它会伸出这些小触手,这时像极了仙人掌,但是一受到惊吓立马就缩回去了。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海仙人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属被摸之后发出的绿色荧光了。通常推测这种发光技能是用来吓唬天敌用的,在孩子眼里却成了神奇好玩的事情。

巢沙蚕,一群遍布海滩,又像植物又像脏垃圾的小生物。我们摸着像管子的东西,其实就是它们的家。巢沙蚕栖息于海滨潮间带泥沙底的管子中,管口露出地面,并集合了许多沙粒、破碎的贝壳和海藻等围绕在其周围,就这应该算得上是大隐隐于市的最高境界了。

赶丨那一片海

可疑翼手参,体呈腊肠形,两端较细而钝圆。颜色十分鲜艳,背面为淡红色,带浅黄色云斑。

赶丨那一片海

方柱翼手参,体呈方柱状,生活时背面和两侧为灰红色,疣足为红色,腹面也为红色。

赶丨那一片海

两者都属于瓜参科,外形也是七分神似。

江珧,俗名:割猪刀、杀猪刀。亦作"江瑶",一种海蚌。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它以壳的尖端直立插入泥沙中生活,以足丝固着海底,成群聚集一起时,仿佛是海底的一片石林。

赶丨那一片海

它们一经定居以后,就终生不再移动了。江珧以一些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食,俗语有云:海参鲍鱼江瑶贝。可见,江瑶贝的鲜美可与海参鲍鱼相媲美。贝汁还是一种高级调味品。另外,江瑶贝柱还有补肾的作用,利五脏,疗消渴,能消腹中宿食。

赶丨那一片海

强壮菱蟹,一种经历多次改名的蟹类。最初的时候叫最开始叫“千人捏”,因为壳太硬,谁看见都想捏而得名。后来科学昌明了,叫“强壮菱蟹”。之后又改叫“强壮紧握蟹”,现在叫“强壮武装紧握蟹”。由于蟹螯特长,身体又特短长得像蟹科的异类,光看外形容易让人联想到大猩猩。

赶丨那一片海

飞海蛾鱼,生活于1~73米深的海域,游泳能力不强,常停栖在沙泥地上,以宽大胸鳍的游离鳍支撑鱼体,并能以特化的灵活腹鳍在水底缓慢爬行。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赶丨那一片海

赶丨那一片海

文昌鱼,形似小鱼,无头,两端尖细。体侧扁,半透明,脊索贯穿全身。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也是研究脊索动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优良科学实验材料,具重要科学价值。

赶丨那一片海

文昌鱼白天半截身体躲在沙砾之中,在阳光之下,摇摇摆摆,依赖水流带来浮游生物及硅藻、植物供它吃食,这种被动式的摄食方式,说明它的低级性,也就是说明它在进化中低于脊椎动物;到了晚间才是它活跃的时刻,这时它离开沙窝,如同离弦的羽箭弹射到水面活动,一旦遇到惊扰,又游回沙滩窝内。文昌鱼游泳时以螺旋形方式前进。

赶丨那一片海

海马,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

赶丨那一片海

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雄海马的腹部、正前方或侧面长有育子囊。交配期间,雌海马把卵子释放到育子囊里,雄性负责给这些卵子受精。雄海马会一直把受精卵放在育子囊里,直到它们发育成形,才把它们释放到海水里。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与海星、海参是近亲。海胆口腔内有结构复杂的取食结构,即由一系列骨板、齿及肌肉相连组成的方灯形结构,用以切割及咀嚼食物,称为亚里斯多德提灯。

赶丨那一片海

海胆壳里点灯图

赶丨那一片海

铜提灯

活着的海胆,体表有密密麻麻的刺,有些种类的刺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不太好看。在我们看来海胆就像是海滩上的地雷,出门赶海小心海胆啊。

赶丨那一片海

海胆里面可食用的部分(黄色的)叫做海胆籽,是海胆的生殖腺,所以繁殖季节的海胆最肥最好吃。

赶丨那一片海

河豚,俗称"气泡鱼"、"吹肚鱼",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此习性与主动性的自卫和威吓敌害有关,亦有装死逃避敌害的功能。河豚鱼肉质细嫩、鲜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鲜”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说。

赶丨那一片海

以上所见已经足够惊艳,却又仅仅只是赶海猎奇的冰山一角。海,永远有探不完的秘在那里等着我们。一次次周而复始的赶海,收获的却是一次次截然不同的意外之喜。

赶丨那一片海

多S型曲线身材的纽虫

赶丨那一片海

秃顶怪老人“章鱼哥”

赶丨那一片海

寄居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