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内疚是你的病毒

过分内疚是你的病毒

孩子就是一台裸机,而父母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预装自己认为正确的程序。但如果这个程序有毒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内疚、仇恨、嫉妒、愤怒、恐惧、贪婪、焦虑……好像我们的很多情绪都有其现实的原因。比如:我们内疚也许是因为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我们愤怒也许是有人在无端的刁难。恐惧是因为对手的强大。仇恨是因为有人曾经伤害了自己。贪婪是因为钱色的诱惑。嫉妒是因为在竞争中产生了压力。焦虑是对没有把握事件的紧张。看来情绪都能找到其相对应的现实原因。但过分的情绪状态(情绪和诱发事件不对等时)可能就是心理病毒导致的反映了。

这篇文章我先谈谈病态内疚的形成。

记得我当年在工厂上班。有一位老师傅。说他老,其实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当时,企业已经不景气。大家多少手都有一点“潮”。“以厂为家”的事自然不少。也就是有什么往家拿什么。简而言之一个字“偷”。

这位老师傅也在当时的气氛感召下,拿了两轴棉线,即使是现在两轴线也值不了几块钱。在出厂时,一个同事和他开玩笑,拍了下他的肩膀:怎么那么寸劲,线从衣服掉了出来。那位老师傅脸色刷白。

事后大家也没在意。但老师傅受不了了,到了厂长那里,承认错误。厂长也没当回事。别说工人,就是厂领导也是一卡车一卡车的往厂外运东西。可这位老师傅,倔劲儿上来了,非要辞职。二十几年前,辞职可是大事。领导,主任再三的劝,老师傅执意不肯。最后,就这么灰头土脸的回家了。可想而知,回家后也会被自己的爱人一同狠批。后来我见过一次这位老师傅,已经满脸皱纹,一头白发。

我们先不讨论这个老师傅偷厂里的东西是否对。我们看一下他的内疚是否超出了常人的范围。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他没有什么技术,也不善于钻营,更没有资金去做生意。忠厚,诚实是他唯一可以炫耀的东西。或者说唯一的价值感,也就是这方面的“超我”过强。一旦这方面有了瑕疵,足以使他崩溃。

内疚是人人都有的东西。他可以保证大家不塌道德底线,以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这是有利的一面。而过分的内疚则是一种自虐。通过自我惩罚来缓解心中的压抑情绪。

那么过度的内疚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能想到的是三方面。

首先,是来自于父母的教育中规则太多。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过度限制孩子的言行——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说。导致孩子心中形成了对社会错误的评价。身边充满了条条框框,稍不留神就会越界。小时候的规则还好掌握,因为基本都是父母或老师定的,自己遵守就可以了。但成年后步入社会,很多规则是看不见的,也就是所谓的潜规则。这时候,这个人做事就会畏首畏尾。一旦感觉到自己越界就会有一种内疚感,好像没有听妈妈的话一样。即使在有明确规则的环境中,也不会很自在。因为他很有可能伴随着强迫症的症状。时刻检查自己是否违反了规定。稍有越界,就会极度的自责。好像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

其次,来自父母严厉的斥责。这种严厉的斥责与上面所说的规则太多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斥责往往是毫无缘由的。比如,一个孩子想出去玩,问妈妈皮球放哪了。妈妈头都没抬说“就在那了”。但“那”个地方,妈妈既没有动作的指引,也没有言语的提示。孩子一头雾水,就只能再问“在哪了?”这时母亲勃然大怒,“你没长眼,我就不告诉你,看你能不能找到。什么都不知道,丢人现眼的玩意儿。我今天就不让你出去玩。”

这种斥责其实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是家长本身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或者来自于人际交往的压力,或者来自童年的创伤。她需要一个替罪羊宣泄出去。而孩子,特别是自己的孩子是最安全的替代品。

但孩子不能理解是母亲的问题。他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引起了妈妈的愤怒。因此,孩子非常的自责。这种内疚感会一直跟随着他直到成年。成年后,做什么事她认为都会出错。由于自小被惩罚,训斥都是找不到原因的;所以,这种内疚伴随着焦虑。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则应该是怯懦。因为只有不做事才不会出错。最终导致他一事无成。

最后,父母过高的期待。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往往是非常的“正能量”的。他们认为孩子在自己的精心教育下必然成为栋梁之才。一张嘴就是“我们孩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提倡的鼓励式教育。但这种过分的拔高式的教育会导致一旦这个孩子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时,会产生极度的内疚。好像辜负了父母的信任。而且这样的孩子还会伴随着另一个问题。为了和父母的期待合拍。他只会在自己强的方面愈发努力,而极力回避自己弱的方面。而最终弱的方面会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个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都是过关斩将。这正是父母一直为之骄傲的。但步入职场时,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他很不讨领导喜欢,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他就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之中。他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待。

如果你心中有过分的内疚的话,那不是高尚,而是病态。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你的良心让狗叼走一半。自私一点,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成就而高兴,也可以为自己的失败而沮丧。但这都与他人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