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股價:道德與資本的「相互裁判」

(本文由經緯觀天下原創,獨發今日頭條)

樂視股價:道德與資本的“相互裁判”

樂視的股價崛起主要與自身危機有關,在危機之前,投資者仍然相對安全。危機過後,許多股票的投資組合已經消失,尤其是中產階級。由於獨角獸的融資能力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現在有了不情願的擔憂。只有少數人可以從中受益。這些存在恐懼的責任現在由被套牢的股民權利預計,這將仍然偷偷默認超級富豪的財富提升。被引入到那些非常富有的人心中的,只是所有其他人的發展自卑感。

樂視股票身上的暴利逐漸開始結束,或者更確切地說,“真實的利潤”有利於真正的投資者開始入場。眾所周知,樂視在核心經營領域的行業發展方面仍然享有優勢,位居同行前列。其大量影視資源的“礦床”仍堆積於互聯網平臺。自中國的版權經濟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平臺以來,樂視體系的版權經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似乎樂視的版權資源是有很大潛力的巨大“礦藏”。事實是,樂視的產業發展需要在資源獲取和硬件開發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但問題是舊的存量資源開始更快的減少,而子品牌樂融雲聯的誕生才是解決公司發展的關鍵所在。

樂視股價:道德與資本的“相互裁判”

在過去幾年中,樂視的資源獲取效率發生了下降,其中既有行業的原因也有股東的問題。但是樂視的整體發展預算不應被金融機構的債務清盤阻止,這將限制樂視獲得現代技術和與行業關聯的商業活動。事實證明這是非常難看的情況:樂視所處的行業有豐富“礦藏”,一方面是高附加值的可銷售產品,另一方面是能夠吸收它們的新興和非新興市場。但今天沒有人可以提取出資源,或者什麼也看不到。開採的困難,是資金壓力的明顯特徵。所以,現在是應重新考慮金融機構對樂視發展持有何種態度的時候了,特別是它們會否引發樂視的金融災難。

如果樂視的金融危機有一個人格化的中心,絕對不會是出身草根的賈躍亭、孫宏斌和許家印,而是投資者本身。樂視的以往發展是冒過一些風險,混雜著野心、手腕與道德衝突,以破壞性和合規性的方式凝聚,被壓抑久了就會呈現出徹底破壞性的姿態。因為它表明不自由的力量長期佔據著主導地位。賈躍亭曾被投資者視為在股票市場實現新抱負的工具,但也是將樂視變成曾經最具代表性獨角獸的還是投資者自己。

樂視股價:道德與資本的“相互裁判”

今天的中國獨角獸遠沒那麼成功,至少超越了投資者對金融世界不斷智慧的天真信念,用廉價的金錢幻想去犧牲後代來制定新的社會承諾,失望的投資者正在撤回他們的錢。但是,沒有任何機構與個人願意看到樂視被迫申請破產,監管是秩序的守護者,樂視資金斷裂的開始也沒有人願意看到。這也是樂視必須儘可能地結束債務壓力,再從新的注資裡向平臺發展提供資金的動力所在。由此樂視才有可能重新審查自己的收入體系,奠定增加投資的激勵機制,通過循環能力去穩定樂視的股價。

如果你這麼聰明,那你的錢又在哪裡?不僅是單純的溝通和財務業績支持的投資立場,事實上,為了變得富有,你只需要三件事:選牌的能力、出牌的能力以及努力學習商業利益範圍外的東西。即使你上升到最頂級的力量,這種趨勢也不會改變。保守的思想是關於保存財富,投資者總是在思考。就在保守出生的那一刻:它的失敗變得非常明顯,因為屬於保守投資的勝利階段在九十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