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個坪台47條生態產業鏈—紅古區通過開展交通扶貧「串起」小康路

47個坪臺47條生態產業鏈—紅古區通過開展交通扶貧“串起”小康路

川海大橋連接線工程工地,工人忙碌著。

要不是看到“再造紅古川”和座中四聯、內通外暢的交通樞紐地位,河北商人鄭洪臣也不會將自己的菊花茶和養殖狐狸、貂的產業落戶紅古薛家臺。“等到47個坪臺間的路修通了,我的產業就激活了。47個坪臺的百姓也就奔小康了。”鄭洪臣說。從之前的“只有城鄉公路”的交通現狀到實施海窯隧道工程,打破了紅古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實施的空白,縮短20分鐘車程;從深入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到計劃籌資6億元將47個坪臺用“小康路”串起來再造紅古川;從蘭州—西寧城市群的交通樞紐地位到具體實施川海大橋連接線工程聯通青海省民和縣,且開通海石灣至民和的省際公交線……路興百業興。在全國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短短几年,紅古區通過開展交通扶貧,讓更多群眾過上更加舒心的甜日子。 

串起47個坪臺,再造紅古川

在紅古採訪兩日,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便是紅古的交通。短短几年,全方位、立體的交通提升鑄造了一條條“小康路”,改變了紅古的模樣。

熟悉紅古的人都知道,紅古不僅有川水地,還有蘭州獨有的坪臺地(山頂的平原)。於是,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當昔日作為蘭州“菜園子”的紅古川耕地已經不能滿足農業大發展時,開發坪臺地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川區耕地面積約7.15萬畝,47個坪臺地約9.8萬畝土地,於是,這次開發便成了再造紅古川。

經過短短几年發展,47個坪臺地成了紅古區農業深度開發和生態嬗變的核心地帶。八虎臺特色矮化蘋果種植超過1000畝,李子樹150畝,梨樹50畝,梅花50畝;馬家臺核桃種植面積6000畝,向日葵種植面積1000畝;羅金臺種植上千畝的脫毒馬鈴薯;新莊臺種植蘋果4000多畝,梨樹、桃樹、杏樹等眾多果樹近4000畝;平安臺引進了普澤方德馬業,已有汗血寶馬等近200匹優良馬種,是中國目前種馬培育領域規模最大的基地之一……此外,還有千畝梅花觀賞基地(普格臺)、千畝櫻花觀賞基地(羅金臺)、千畝桃花觀賞基地(土谷臺)、千畝濱柳(寶山臺),總之,47個坪臺一臺一景,一臺一產業。

眼看坪臺的產業都發展起來了,可每次來,客商或遊客只能從一個坪臺下到川區再前往另一個坪臺,交通問題成了嚴重製約。

對此,紅古給出的答覆是:籌資約6億元,給坪臺和坪臺之間修路。如果坪臺間跨距很大則架橋,如果距離窄且坡度緩,就修公路。以後遊客不用再從一個坪臺下到川地再上另一個坪臺,直接就在坪臺之間活動。將現有的47個坪臺地連接起來,這條路就成了聯通路、旅遊路、產業路、生態路和富民路。

紅古區交通局局長馮維華介紹,該項目目前已完成可研,正在辦理前期手續,爭取2019年開工。主線起點位於紅古區平安鎮上灘村接G109線,向西經平安臺、格楞臺、莊子臺、鄭家臺、河嘴臺、祁家臺、寶山臺、羅金臺、崩康臺、鐵路分局農場、還土臺、下燒土臺、撒金臺、紅古區造林站、下臺、上臺、馬家臺、李家臺、王家臺,終點位於王家臺後展線下臺至海石灣接G109線支線。主線長60Km,擬採用設計速度40Km/h、路基寬度6.5m的四級公路技術標準進行建設,橋寬擬採用8.5m寬。主線新建橋樑8332m/25座,新建涵洞80道,平面交叉42處,佔地1265畝。

深入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

幾年前的紅古,城區只有1路公交車,紅古發往蘭州的車則為班線車,用戶體驗較差。而隨著城鄉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的推進,紅古的城鄉公交體系才得以逐步完善。2017年12月起,紅古先後上路106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開通城區1、2、3號公交線路,開通海石灣至平安鎮公交線路,開通K801路城際公交線(海石灣至蘭州西客站)。

採訪中,K801路城際公交駕駛員馬明旭說:“城際公交一天36個班次,每人只開一個來回,每個駕駛員每天工作量只有5個多小時,比較輕鬆,所以開車時更加安全。新車上座率超過一半,有時候直接滿座。對我來說,工資提升很多,拿到手5000多元。對老百姓來說,新車正規化運營,實現微信支付,且駕駛員服務周到,大家滿意度都很高。”

在相對應的硬件配套方面,紅古正遷址建設二級綜合客運站,站場建成後可容納停放車輛160輛,日發車次50輛。

此外,在海石灣北環路新建一座佔地36.8畝的公交樞紐站,建成後將有助於規範紅古客運市場,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圍繞川區公交開通,建設海石灣至平安沿路港灣式停靠站亭和平安鎮佔地49.8畝的公交站;在窯街規劃建設佔地20畝的客運站場,解決車輛無處停靠的問題。

在農村公路方面,目前,紅古已實現100%鎮、街道依附於國省道和市政道路全部通瀝青或水泥路,34個行政村100%通水泥路的目標,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出行便捷、貨暢其流的農村公路路網格局。2018-2020年,將建設農村公路142條243公里,到2020年底,實現全區所有通建制村公路全部實施“油返砂”改造工程,143個自然村通硬化路。

打造蘭西城市群交通樞紐

8月中旬,《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出爐。紅古的重要性便立體的體現出來。紅古地處“蘭州中心城區—紅古—西寧西向城鎮發展帶”樞紐,是蘭州中心城區向西開放的主要門戶區域和“西寧向東、蘭州向西”1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

而要想實現與蘭州、西寧的“同城”效應,紅古區必須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加強與周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全面對接。

2017年11月23日,紅古向省上再三爭取才得以實施的川海大橋連接線工程得以開工,聯通海石灣和青海民和縣,貫通後使得之前兩地之間的30分鐘車程縮短至10分鐘內。此外,紅古區於去年還實施了長1公里的北環路連接線工程,將民和縣與109國道連通;今年10月底,新增10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計劃開通海石灣至民和省際公交線路。

紅古區交通局建設辦主任宋國榮說:“紅古區和民和縣區域交通項目的實施,將極大促進紅古區與民和縣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極大促進兩縣區人財物的流通,對促進兩市乃至兩省互聯互通和經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總投資4億元的海窯隧道工程,它的實施打破了紅古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實施的空白。

據宋國榮介紹,從窯街到海石灣之前要繞走盤山路,一邊是山,一邊是大通河的峽谷。山體多處斷層,下雨時經常落石,路窄彎多,車流量每天多達15000輛,由於主要車輛是窯街的運煤車且多在夜裡上路,於是經常發生擁堵或交通事故。此外,這條路冬天一下雪就會凍住,交通局只好封路,雪融化後才能放行。

兩個總長近4公里的隧道開通後,窯街到海石灣的車程縮短20分鐘,且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見聞

一臺一景與“小康路”

8月24日,記者驅車前往馬家臺,一望無際的核桃樹映入眼簾,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採風攝影,休閒避暑。十幾年前,馬如德家就栽了超過200棵核桃樹,如今已經成為產業,他去年又開了農家樂,今年種了4畝旱砂西瓜(價格1至2元/斤)。

“遊客都是來買了瓜、買了菜,在農家樂吃個飯就走了,暑假的時候親子游比較多,農家樂天天爆滿。如果能把坪臺之間的路修通,那來的人肯定就多得很了,因為一臺一景。這樣的話,就真的把紅古的鄉村旅遊做起來了,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馬如德說得很認真,稱34歲的他還能靠農業走上小康路。

47個坪臺47條生態產業鏈—紅古區通過開展交通扶貧“串起”小康路

趙小萍喂狐狸

在薛家臺,43歲的趙小萍已經在家門口上班兩年,負責給1200只貂和300多隻狐狸打飼料、餵食,每個月工資3000元。於是,趙小萍竟成了家裡的頂樑柱,靠在家門口打工養活在家養病的丈夫和在昌吉學院上學的女兒。

47個坪臺47條生態產業鏈—紅古區通過開展交通扶貧“串起”小康路

巨三存夫婦(右一、二)為菊花鋤草

和趙小萍一樣,55歲的巨三存夫婦也在薛家臺上班,負責給260多畝菊花鋤草、摘菊花,每個月工資3000元。記者拍照,巨三存誤以為是攝像,便激動地說道:全國人民都在脫貧奔小康,我們家也差不多了,我們掙的錢和兒女差不多呢!

貂、狐狸、菊花茶都是鄭洪臣的產業。2016年,河北老闆鄭洪臣被再造紅古川的戰略吸引,在蘭洽會上籤約後落地紅古薛家臺。2年後,他養的貂和狐狸將分別達到5000只和3000只,菊花茶也將規模化。“我們的規劃裡就有做高檔休閒農業,專門規劃了一個片區。把坪臺之間修通就激活了我們的產業,做觀光、採摘、餐飲、住宿。”從某種程度上說,鄭洪臣的產業能否成功也與坪臺間的“小康路”有關。(蘭州晚報首席記者張鵬偉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