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延华|绿道(6)

节延华|绿道(6)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一起阅读,让文学温润的光照亮心灵。

节延华|绿道(6)

绿道(6)

文 | 节延华

梦回吹角连营(一)

节延华|绿道(6)

公元2005年。

黄明村离开连队那个家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间,当初的湖北省军区司令部直工处正连职干事黄明村,已经成为了如今的政治部秘书群联处副团职秘书。

岁月在流逝,年龄在增长,职务在进步。

节延华|绿道(6)

可是,这一切,始终不能解开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那就是,当年在“红军团”、“XXX师”和陆军学院,点燃起的对一线作战部队生活的渴望之火,从来不曾熄灭;金戈铁马、壮怀激烈之情,与日俱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看新兵入伍,听连营的号声”……多少古今伟大诗人这样的诗句,让他百读不厌。夜深人静,每每重读,依然觉得心领神会,激动不已。

梦想成真。

2005年12月,黄明村被任命为某舟桥旅政治部主任。显然,对他来说,这并不仅仅是从副团职到正团职的级别提升。

舟桥旅是湖北省军区唯一一支作战部队。在未来反侵略的战争中,他们担负着从上游三峡到下游九江的长江上开辟通道,以保障我军战略预备队和重要物资的前运后送。具体的作战任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必须在这1030公里长的任何一个地段,以最短的时间,架设出一条能行驶汽车、装甲输送车、坦克和各种火炮等大型装备的舟桥,以保证千军万马、滚滚铁骑从长江上顺利通过。

节延华|绿道(6)

舟桥旅还是全军12支抢险救灾应急部队之一。每年的长江汛期,舟桥旅必是抗洪抢险的机动性最强的突击力量。人们一定还会记得,在1998年的夏天,在那场震惊世界的人与洪水的生死搏斗中,舟桥旅的官兵们,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段,被驻地人民群众誉为“水上劲旅”、“生命之舟”。他们用生命保卫着长江两岸人民群众的安全,用热血在滔滔的长江水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为此,他们被广州军区荣记集体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的荣誉称号。

黄明村要去的就是这么一支部队!如果仅用激动和兴奋来形容他接到命令时的心情,显然并不十分到位。终于圆了十年的梦想,似乎用什么样的语言都难以完整和准确地表达他此刻的心境。

正式命令是12月份下的,但由于在省军区机关的工作,一时还脱不了手,特别是由他具体操办的元旦春节期间的两项活动,还有两份机关文字材料,必须全部完成以后才能去舟桥旅上任。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努力地在机关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也积极地做好去舟桥旅上任的准备工作。这期间他也听到不少亲朋故交、同事战友对他去舟桥旅任职的议论。大多数人都认为,军人嘛,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还穿着这套军装,组织上让你去哪就应该去哪,无可厚非,也没有任何打商量、讲价钱的余地。也有人说,其实,要解决由副团到正团的职务问题,在省军区这么大的机关,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根本没有多大的难度,快四十岁的人了,放着安稳的大机关生活不过,还去作战部队吃那份苦,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再说了,他还有两个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儿子,今后就基本上全交给夫人照顾了,何苦呢?

听到这些议论,黄明村都报之一笑,不作任何解释。他想,这也无法解释。他不可能把自己从卖西瓜到当兵、从在“红军团”到XXX师两次考军校、从陆军学院到大洪山带那11位战士再到警卫连任指导员的经历,全给人家讲一遍吧?如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比喻与很多朋友的差异,似乎太拔高了自己,这也不是他的原意。但是,确实是很少人能理解自己那种“梦回吹角连营”的情结。他并不因此而气馁,更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相信时间。他相信时间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

节延华|绿道(6)

2006年3月初,黄明村到舟桥旅走马上任。从此,他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钟表,铿铿锵锵的脚步声,遍布全旅武汉、黄石、黄冈三个营区。

旅政治部主任是旅党委常委,围绕党委的统一的工作部署,在旅党委书记、政治委员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负责全旅的各级党委和支部的组织建设、副团以下干部队伍的培养与调整,宣传口的教育、新闻、文化,以及群众联络、军民关系、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没有一项不重要的,更没有一项可有可无的。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任何一项政治部门的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保障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黄明村作为政治部主任,他先是把政治机关的工作,尽快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带领机关人员,一头扎进基层,深入了解基层分队干部战士的所思所想,发现问题和基层同志们的困难、要求,及时反馈到党委会上,为党委出谋划策,为部队中心工作搭桥铺路。半年的时间内,他参加了全旅所有的XX个营级党委和XX个连级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与XXX名连以上干部单独谈过话,对营连的工作和营连干部,不说是了如指掌,也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黄明村知道,自己对舟桥业务,完全是外行,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将必定会影响自己做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成色。所以,每到一个分队,他一定要求自己到训练场去亲眼看一看,甚至亲身体验体验。在79特种舟桥分队,他一定要上到桥板上,把官兵们操作的全过程,看仔细,摸清楚。到了184特种舟桥分队,部队在长江上进行航行训练,他一定要坐到驾驶舱内,跟随官兵到风浪中去走一趟,掌握架设浮桥与门桥的区别,开设浮桥渡场与门桥渡场的不同。他说,这些看起来似乎和政治工作相距很远,甚至与政治部主任份内工作毫不搭界,但如果不这样,我这个舟桥门外汉,就永远不可能和官兵们融为一体,也永远掌握不到最新鲜的第一手材料,更谈不上当好旅党委的助手了。

舟桥旅每年的九月份前后,都有近两个月的野外驻训,期间都要在广州军区和湖北省军区编成内,进行一年一度半个月到二十天的实兵实弹演习。

节延华|绿道(6)

2006年的野外驻训和实兵实弹演习,在舟桥旅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因为这次的演习阶段,上级指示舟桥旅要在黄石江段的戴家洲,架通1320米长的长江主航道,届时,必须保证湖北省战略预备队的所有重装备,从桥上顺利通过。自从舟桥旅成立以来,二十多年了,这是第二次架通长江主航道。这一行动,需要在长江主航道上下游50公里封航一天。长江主航道封航,非同小可,必须有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联合批复,长江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才能允许实施,并给予全力配合。

这次架通长江主航道与第一次已经相距十五年了,旅里官兵组成已经是换了三茬甚至四茬,也就是说,全旅几千官兵之中已经很难找到参加过上一次演习的同志了。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一代的舟桥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且看旅政治部专为这次演习主办的战地快报《舟桥兵赞歌》,9月3日出版的第一期上的一条消息:

节延华|绿道(6)

“8月30日上午,我旅部队从两个区域向黄石地区机动,集结进驻旅教导队,这标志着我旅部队从分片训练转入集中合训阶段。9时,在旅党委统一组织指挥下,旅直属队、机关先遣工作组及保障人员在余政委和政治部黄主任的带领下,从武汉经武黄高速公路于10时30分安全到达教导队。黄冈片的部队,在杨参谋长、后勤部孙部长的带领下,出动兵力XXX人、车辆XX台、门桥XX个,分水、陆两路向集结区域机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行军,三路大军胜利会师。官兵们士气高涨,精神饱满,不顾舟车劳顿,迅速开展宿营、警戒、整理物资器材、恢复秩序、熟悉环境、了解社情民情等工作,各项工作安全顺利,为驻训演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一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舟桥旅数千名官兵,已经如箭在弦上。这里我们不能不介绍一下名为《舟桥兵赞歌》的战地快报。这是作为政治部主任的黄明村精心之作。其实,黄明村手下参加演习的只有六个同志,他要求大家必需全力以赴,一个人当两个甚至几个人来用。为了办《快报》,他们花了两万块钱,提前买了一台性能非常好的复印机,要用最好的纸张,每期八开纸四个版面,套红报头,虽然仅是训练简报,但看起来非常上档次,有品味。黄明村在亲自写的《刊首语》中,这样说:“金戈铁马跨天堑,浩波江上绘彩虹。伴随着夏日的清风,我们从武汉南望山麓走来,我们从东坡赤壁走来,汇集在长江黄石段的戴家洲。”“亲爱的战友,随着‘XX—2006’演习帷幕的拉开,我们战地快报《舟桥兵赞歌》与您见面了。”“战地快报版面虽小,但她旨在将九月的舟桥兵的辉煌浓缩定格,把我们火热的训练生活和新一代舟桥兵的风采,一一展现出来。她面向基层、面向官兵、面向长江……”快报除了及时报道演习指挥部的重大指令外,黄明村还设计了若干个专栏:《江上练兵曲》、《群英谱》、《连队新事》、《谈心天地》、《鱼水情》,以及文艺副刊等。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快报每五天出两期,每一期的头版文章全由黄明村亲自撰写,其它版面,几乎全部经过他修改过,所有的文章标题全由他亲自拟定。因为白天他要参加旅党委的活动,办快报全要靠夜间,连续近一个月共出十期报纸,他每天晚上休息不到三个小时。天一亮要保证新一期报纸,发到全旅每一个排以上单位和旅机关首长与总部、两级军区在演习现场的工作组、导调组,并且尽量及早送到省军区首长和机关有关处室,便于方方面面的首长们,及时了解和掌握部队动态。每当新的报纸到了连队,官兵们争相阅读,战士们反映说:“这才是我们的报纸。上面登的全是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事。”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起26年前,作为“红军团”一名新兵的黄明村,在连队办黑板报的情景。

节延华|绿道(6)

9月21日9点05分,随着王旅长一声令下,舟桥旅数千官兵,在长江主航道戴家洲江段展开了“XX—2006”实兵演习。他们仅用了36分钟,第二次在长江主航道架通了1320米长的浮桥。这次演习,对高技术条件下开设浮(门)桥渡场遭受敌空袭时装备保障等五个科目进行演练,研究探讨联合作战条件下舟桥部队装备保障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

当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用三分钟的时间报道了舟桥旅官兵架通长江主航道的过程和之后战备预备队大型装备顺利从浮桥上通过的情景。之后,连续几天军内外新闻媒体,对此作了详细报道。11月份的《解放军画报》,用四个页码的版面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通栏标题,展示了舟桥旅官兵在复杂敌情的条件下,征服长江天险的风采。这些,当然与黄明村的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

在部队驻训期间,黄明村考虑全旅数千官兵,由于平时营区分三个片,很少有机会能够像现在这样集结在一起,建议训练间隙,在黄石教导大队操场举办一台战士们自编自演的大型文艺晚会,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增强斗志。旅长、政委一致同意。黄明村代表政治部在党委会上领受了任务后,他动员全旅文艺骨干,积极排练,有些节目他亲手进行修改,并请来了地方的专家进行指导。演出非常成功。连从北京、广州莅临的首长们,都边看边兴奋地说:“真想不到,舞台上为我们作精彩表演的,竟然是你们舟桥旅的官兵!”

演习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省军区首长说,“XX—2006”演习成功,每位在架桥一线战斗的官兵,都应该立功。同时,舟桥旅政治部的政治工作,出新,到位,也功不可没!

梦回吹角连营(二)

经过2006年两个月的部队野外驻训和最后在长江主航道上用36分钟架通浮桥的“XX—2006”的实兵演习,黄明村切身体会到了圆梦“吹角连营”的真实感与幸福感。之后,黄明村几乎天天精神处在对本职工作的高度集中与亢奋状态。有人说他就像一匹驰骋疆场、不知疲倦的烈马,驮得越重,跑得越欢。

2006年12月31日,全旅数百名即将退伍的老战士,集中在武汉南望山营区,旅里为了欢送他们,在大礼堂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晚饭的时候,政委余顺和同志突然对黄明村说:“黄主任,这台晚会你一手组织的,情况比较熟悉,演出前的首长讲话,我看就由你来吧。”余政委与他在省军区机关共事多年,是自己一位很好的老大哥,余政委的临时决定,当然是对他的信任。离演出还只剩一个多小时了,他赶紧放下筷子,找个安静的地方去准备了。不少人都知道,黄明村口才好。特别是大会发言,下面坐的人越多,他就讲的越好。其实,真正了解他人才知道,他之所以口才好,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好。他的习惯是随意找出一张纸片,在上面记下讲话的提纲和大致内容,然后在脑海里理一遍,之后便全部记在了脑子里了。这个本事,不能说与他当年在“红军团”当报道员时,跟着徐股长下连队讲军史党史的经历没有关系。

节延华|绿道(6)

黄明村在晚会正式开始前的五分钟即兴演讲,博得老战士们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少机关的同志反映,黄主任的三分钟临别赠言,句句挠在了复员老兵们的心坎上,还没有等到看演出呢,他们个个已经是泪水涟涟了。

2007年7月3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率领湖北省广电总台的同志们,携带一台“荆楚放歌,走进军营”的精彩文艺节目,在省军区政治部首长的陪同下,来到舟桥旅进行慰问演出。舞台就搭在舟桥旅武汉片部队的训练场,面对东湖,背靠南望山。在露天搭台,是舟桥兵的强项,所以舞台搭得不仅规范而且非常大气,再经专业文艺团体灯光、美术、道具师们的精心布置,整个舞台美轮美奂,连来慰问演出的一名湖北省演艺界“大腕”,都不禁感叹地说:“参加演出几百场,还从没有登过这么高档的舞台呢。今晚,东湖风景区又多了一道风景!”

晚会开始之前,有一道重要的程序是军、地双方首长上台致辞。部队已经列队进场,各营、连互相进行拉歌比赛,歌声此起彼伏,山呼海啸,似乎东湖碧波都要沸腾了。这时,一位省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慰问活动的同志,急匆匆地找到舟桥旅政委余顺和,说:“政委同志,这样不合适吧?我们上台致辞的是广电总台的领导,你们省军区政治部首长不讲也就算了,但你这位大政委总该上去吧,怎么能让政治部主任致辞呢?”余政委笑笑,回答他说:“由谁致辞,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致辞的效果。你放心吧,我们这位政治部主任,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再说了,我们的政治部主任正团职,与你们正处级的台长,还是对等的嘛!”

不一会,军、地双方的首长进场落座,慰问大会正式开始。当主持人宣布“下面请舟桥旅政治部主任黄明村同志上台致辞”时,场下近两千名官兵,当即报以热烈欢迎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有点出乎地方一些同志的意外,有人忍不住悄悄打听:这是什么情况啊,还没有讲话呢,怎么就这么地热烈鼓上掌了?余政委也给旁边那位刚才还为此提出异议的同志说:“听到了吧?让我们黄主任上台致辞,并不是我当政委的一个人的决定,这是官兵们的愿望啊。”

黄明村手里拿着像是讲稿的两三张纸,跑步上台。等他在台上站稳后,掌声才逐渐停了下来。他先是向亲临晚会现场的地方和军队各级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以及战友们问好,代表舟桥旅官兵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部队建设的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父老乡亲,表示衷心感谢并致崇高敬礼,然后开始了他的致辞:

“今晚的东湖之滨,分外秀丽;此时的南望山下,鱼水情深。这里,是讴歌历史的精神天空;这里,是共叙情谊的欢乐海洋。”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人民军队走过的风雨80年中,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更离不开人民。正是由于我军与广大人民群众结成了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才使我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力量;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军队的真心关爱和无私支持,才使我们的国防坚如磐石。在湖北这片红色的沃土上,我们舟桥部队的官兵们深切地感受到,是驻地的各级党委、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老的长江边上这支年轻劲旅才有勃勃生机;是第二故乡人民群众真诚无私的支持,抗洪抢险模范旅的官兵们才有巨大的动力。在我们迎来人民军队80华诞的时候,湖北省广电总台的同仁们真情传播先进文化,带着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走进军营,为我们的精神家园送来了丰富的食粮。此时此刻,我们更加相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金戈铁马,千里征程安社稷;寒冬酷暑,一腔热血铸长城。战火硝烟中,驰骋沙场我们浑身是胆,因为人民是子弟兵坚实的靠山;和平岁月里,危急时刻我们冲锋在前,因为人民的安宁是子弟兵最大的心愿。听党指挥是我们不变的军魂,服务人民是我们根本的宗旨,英勇善战是我们忠诚的誓言,让我们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征程上,在构建和谐湖北的伟大实践中,用战斗精神作支撑,用战斗力作保证,苦练信息条件下的打赢本领,铸就保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守护好头顶上这片和平的蓝天!”

他的整个致辞,头尾加起来也就只有8分钟另20秒,中间多次被官兵们的掌声打断。有细心的人当时作过统计,被打断的时间加起来是10分钟。

致辞结束后黄明村走下台,马上围上来一群地方媒体的新闻记者,纷纷向他讨要讲话稿,实在无法回绝了,他只好把手中的几张纸交给他们,大家展开一看,三张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或许,从文字上看,他的几百字的致辞,并非是精彩到无与伦比,更没有达到惊世骇俗程度。如果换一个人,拿着稿子上台念一遍,充其量也就是一杯白水,让人听起来索然无味。但是,由黄明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地传送出来,加上官兵们一阵接一阵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才有了这样的效果。

第二天是“八一”,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在早、中、晚三次转播了黄明村致辞的现场录音。

节延华|绿道(6)

正当黄明村在舟桥旅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上,工作渐入佳境的时候,2007年11月,他又被调回了省军区政治部机关,任组织处处长。从级别上看,同为正团,属于平调。从工作的重要性上说,两个不同的岗位,孰重孰轻,不可厚非,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那就是,在大机关的工作经验与文字材料水平方面,显然组织处长要求更高了。早在XXX师当兵的时候,他就已经领教过组织科那些首长们笔头上的本事了。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人这样说过,在写材料方面若没有过人之处,组织科的门开再大,即使有人喊你进去,你都不敢轻易往里走。更何况现在黄明村进的不是组织科而是组织处,不是进去当个普通干事,而是要担起处长的重担。所以,当他接到新的任命后,心情是很复杂的。他明白,这是首长对他最大的信任,自己只有加倍地努力学习,决不能辜负省军区党委对自己的期望。但,那个曾经的作战部队情结,又开始涌上了心头。“吹角连营”的生活,以后恐怕真的就只能出现在梦中了。

当报道员时就有过给团首长写讲话稿的黄明村,又毕竟有过在省军区机关工作了十年的经历,不说是省军区首长、政治部领导,连机关那些共事多年的战友们,谁都不会怀疑他当组织处长的能力。果然,黄明村到组织处一上任,接手很快,组织处的工作干起来也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组织处的工作很忙。当然,别的处也都很忙。说句实在话,如果真有不忙的处,那还要你干什么,早给裁掉了。只是忙与忙不同,各有各的忙就是了。黄明村在组织处长任上,一共三年半,这三年半里,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下过多少次基层,写过多少份材料了。而最忙的时候是省军区党委一年几次的党委全会。一次会议,各种文字材料,少说也有几十份。而这几十份的材料中,像首长的讲话和全年党委工作总结,包括呈送广州的汇报,都一定是要他亲自来写。即使不是他亲自写的材料,也必须过他的手修改一遍甚至数遍。或许是首长们太了解他也太信任他,凡是没有过他的手的材料,首长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十有八九会被打回来重写。所以,准备一次大的会议,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他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的觉。有一次,他在一位很熟悉的首长面前,自嘲地说:“我就是有了想偷点懒的想法,也逃不过首长们的火眼金睛不是?”但是,人的大脑终究不是电脑。即使是电脑,也要经常更新软件。时代在飞速前进,部队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你就算是天才,脑袋也有枯竭的时候。所以说,要想自己的材料写得好,就要经常看别人写得好的材料,要想自己的文章写得好,那就要经常看别人写的好文章。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学习。黄明村爱学习,这一点,在机关甚至比他能写材料,更为人所知。有人说,如果用“刻苦”两个字来形容黄明村的学习精神,显然并不准确,若用“如饥似渴”,或许更恰当一些。

2011年2月,黄明村离开了任职三年半的组织处长岗位,被任命为荆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跨进师职干部的行列。对很多同志来说,从团到师,是有关个人前途的一次重要晋升,无疑可喜可贺,黄明村当然也不例外。他深知,这是组织上又一次对自己的信任与关心。但是,他也明白,到了军分区,基本上就彻底断了再回作战部队的念想。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人们或许还能记得,1990年他从陆军学院毕业时,曾有过一次到军分区工作的机会,当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却做出了去基层连队带兵的选择。21年过去了,当他再次面对去军分区工作时,命运却没有再给他另做选择的权力。所以,接到分区任职的命令,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若还想回到作战部队,已经不是希望,而是奢望了。

节延华|绿道(6)

服从命令,这是军人的天职。立足本职,积极进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必须。放下幻想,轻装上阵。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这些本就不难理解的道理,黄明村当然十分地明白,也义不容辞。他按命令上的要求,准时到荆州军分区报到,从头做起,向同志们一点一滴地学习,争取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分区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民兵和地方武装的工作。

其实,黄明村并非对军分区的工作一无所知。毕竟,省军区工作的主要重点,是在军分区和武装部,上下级关系,联系自然非常频繁与密切。特别是任组织处长那些年,他经常要到下面去调查研究,全省哪个分区和武装部,他没有去过?说了如指掌,或许有些夸张,但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他并不陌生。

上任伊始,作为分区政治部主任,黄明村从自身职责出发,紧紧围绕分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负责地抓好各项政治工作的实施与落实。他刚上任时,分区正要开展“坚定信念”的主题教育,他带领机关工作组下基层,筹备军分区基层民兵建设创先争优现场会,广泛参加各武装部民主生活会等,收效显著。

省军区政治部关于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下达后,作为分区政治部主任,他亲自选人组队,亲自动手反复修改讲稿。全省军区46人参加“党的知识”演讲比赛,7人获奖,其中荆州分区3 人参加,2人获奖;在21个单位选出的21个代表参加的党课评比中,他们派出的选手,位列第5,获2等奖。

节延华|绿道(6)

军分区于2011上半年,组织全区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先是抗旱,后是防汛,黄明村及时做好遂行任务的各项政治工作,事后总结出的经验被省军区转发,组织抗旱活动的新闻,于中央电视台7频道播出。预备役舟桥团在防汛中架设浮桥的事迹,先后登上了《解放军报》、《战士报》,在军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为了推动分区政治工作再上新的台阶,黄明村亲自起草并在全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和办好荆楚国防专版的通知》。他本人结合工作亲自撰写的加强军分区系统思想作风建设一稿,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通讯》、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工作简报》和《战士报》先后刊登;他撰写的关于军分区政治部工作的几点感悟与体会的文章,被总政治部《军队党的生活》刊登……

半年,还差十天整整半年。在事前毫无预感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2011年9月1日,一个有关他的新的命令到了荆州军分区:他被任命为某舟桥旅政治委员。

再一次的梦想成真。

命令来得很突然,之前他想都不曾想过,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尽管,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和旅政治委员,同为副师职,也就是说,新的任职仅为平级调整。然而,这不是一般的平调。舟桥旅毕竟是省军区独一无二的作战部队,而到作战部队任主官,决非是变换一下工作岗位那么简单。最起码的是把你放到这个位置上,组织上首先对你的领导才干、工作能力、思想水平,包括人品、人格等等,都有一个相对较高的评价与肯定。否则,能放心把几千官兵交给你去带吗?

命运瞬间发生了逆转,让黄明村一时似乎有点措手不及。多年的梦想和向往,突然再次成为了现实,那先前曾经的遗憾和所有的无奈,似乎全是为了今天能再次回到带兵的岗位,在聚集力量,养精蓄锐。从此,“挑灯看剑”不再只是“醉里”,“吹角连营”的场景,也更不是只能“梦回”,“看新兵入伍,听连营的号声”,又将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形态和生命的主旋律。

接到省军区干部处的电话通知是9月1号。2号这天,黄明村把军分区的工作全部移交完毕。这天晚上,分区党委为他设宴饯行,把附近几个区武装部的主要领导也都邀请到场了。席间,分区司令政委两位主官,对他半年的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令他汗颜;战友们纷纷对他即将开始的舟桥旅的工作,更是用滚烫的话语,表达着真诚地祝福、希望与期待,让他十分感动。

节延华|绿道(6)

饭后,时间还早,黄明村让司机开车把自己送到长江边上,然后,他健步登上了荆江大堤。

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初五,一弯新月,挂在西边天上,似乎很快就要坠落江中了。宽阔的江面上,夜航的船只穿梭往来,船体发出的巨大轰鸣,以及船头闪烁的灯光和时而拉响的汽笛,让黄明村更加深切的感觉到,他面前这条大江,分明是一个从远古走来,承载着中化民族辉煌历史的强大生命体,永远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永远青春不老,万古不朽。

节延华|绿道(6)

此时此刻,心潮澎湃如滔滔江流的黄明村,站在高高的荆江大堤上,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流传千年的有关长江的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节延华|绿道(6)

节延华,1969年2月,河南省上蔡县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干事等职,同时坚持业余诗歌和小说创作。1981年12月调入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任专业文学创作员,2009年4月于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任上退休。期间有五百多万字小说、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出版。长篇小说《河湾旧事》《绿颜色》,长篇纪实文学《逝水沧桑》《1927—国共最初的较量》《驻军香港十年》(合作)《澳门驻军十年》(合作);长篇电视剧《广州起义》(合作)及报告文学集《绿道》等。

近期好文推荐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节延华 | 绿道(1)

刘亮程 | 先父

汗漫 | 秋分日过河

刘笑伟|进驻香港的三种意象

祝勇丨国家艺术

马萧萧丨天苍苍,谁茫茫?

程文胜 | 中山北路桐絮飞

杨献平|米易记

文清丽 | 光辉岁月

王敏 | 萨家湾305号的记忆

节延华丨从洞庭湖区走出来的女兵

傅建文 | 战争记忆(上)

王选 | 冷若浮生

王凯 | 春天的第一个流言(上)

马 叙丨草原上,牧歌如风诉说

魏远峰连长彭铁钢同志

节延华|绿道(6)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节延华|绿道(6)

监 制:王雁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