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水現在爲什麼沒有那麼多水域了?

中新論點


《水滸傳》中曾這樣描述水泊梁山:

“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里。”

可是時至今日,當人們登臨梁山,舉目四眺時,卻根本沒有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色。那麼在歷史上,八百里水泊真的存在嗎?他是怎麼形成的?現在又怎麼會沒有那麼多水域了呢?

史上對梁山泊是怎麼記載的呢?

關於梁山泊最早的記載是在後晉時期,《資治通鑑》上說:”後晉開運元年,黃河決於滑州(今滑縣),洪水東注,環梁山合於汶。”這是梁山周圍形成“梁山泊”最早的記載。又據記載,後周顯德六年,“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這是“梁山泊”的名字最早見於史籍。由此可見,最遲在五代中期,梁山泊就形成了。而之後名字一直沒有統一,直到金朝末年才固定下來。

梁山泊是如何形成的?

梁山泊的形成大致有兩個原因。首先,梁山泊在魯西平原和魯中山地丘陵的交接地帶。魯西平原西高東低,魯中山地丘陵則西低東高,所以水流都容易匯聚到這裡,形成了一條低窪的滯洪地帶。第二是由於它的西面有黃河流過,黃河一有決洪就會注入梁山泊,這件事史料中也有很多記載,所以梁山泊的形成主要來自於黃河的決堤。

梁山泊為什麼沒水了?

梁山泊現在沒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歷朝歷代對黃河的治理,黃河決堤減少,水量下降。從而導致梁山泊水量減少。再者,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注入梁山泊,泥沙沉澱於泊底後,會使其逐漸變淺,蓄洪能力越變越小。當然,氣候因素也是影響梁山泊水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濟南時報


八百里水泊梁山真有八百里嗎?

八百里只是虛數,是文人墨客慣用的誇張手法。

梁山,在現今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不用說梁山縣,就是濟寧市、整個魯西南地區,也沒有縱橫方圓八百里的面積。

如果說“九曲黃河萬里沙”有寫實的依據,那麼“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對是誇張了,曹操都沒敢打腫臉充胖子說自己的戰船綿延萬里。如果說“千里江陵一日還”有寫實的依據,那麼“輕舟已過萬重山”絕對是誇張了,李白同學就這樣,動不動整個“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我們假裝被他騙了,默默的背古詩就行。

當然,像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獅駝嶺,都是如此。

所以,八百里水泊梁山,只是虛數。

八百里水泊梁山到底在哪裡?

在古代,黃河多次氾濫決堤,對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造成相當數量、或大或小的洪災。其中,決堤之水,灌入現今梁山、鄆城、鉅野、東平等縣,在五代時期形成大片湖泊。後來隨著歷史遷延和洪水積聚,到宋朝時期形成了廣大水泊。

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代,這片廣大的湖泊,成為英雄豪傑出沒之地,也就是《水滸傳》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此時的水泊,已經擴展到極致,波瀾壯闊、浩淼無邊。

八百里水泊梁山現存有多少水?

作者本人是鄄城縣人,也就是鄆城、梁山的臨縣。如今,八百里水泊早已退縮,至清朝時期,梁山周圍的各縣區,都已經變為一馬平川的農田。

“宋公明魂歸蓼兒窪”,此處的蓼兒窪,即為當今的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總面積六百多平方公里,這也是八百里水泊留給世人最大的遺蹟。

八百里水泊梁山為什麼沒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黃河改道。歷朝歷代的治洪業績,堅築河堤,斷絕水源,造成八百里水泊水位下降。年深日久,水源乾涸,陸地上位。

其次,應該是圍湖造田運動,人為的土地資源開發,進一步加劇了水泊範圍的縮減。

另外,根據資料查證,還與板塊運動和地區海拔升高有關。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泊撒下羅天網 烏龜王八罩裡邊!
爺爺生在天地間 不求富貴不做官,
梁山泊裡過一世 好吃好喝賽神仙!


鳳凰西遊


《水滸傳》中,宋江等108好漢在水泊梁山聚義,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水滸傳》中的內容多為虛構,但水泊梁山倒是真是真的存在,沾了水滸傳的光,現在的水泊梁山已經AAAA級別的風景區了。水泊梁山風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境內,旅遊區面積4.6平方公里。

按照《水滸傳》中的描述: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

我們姑且將梁山泊看成一個圓形,八百里是其直徑,根據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大概得出水泊梁山的面積是12.56萬平方公里(如果是一個正方形的話,面積則是16萬平方公里)。

4.6 vs 12.56萬,這個差距有點大啊。我們再來看一下水泊梁山所在的梁山縣,地域面積964平方公里,與12.56萬依舊差距甚遠;那我們再來看一下樑山縣所在的濟寧市,佔地面積11187平方公里,大概是《水滸傳》中梁山泊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知,《水滸傳》中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並非實指,而是虛指,旨在告訴大家,梁山泊很大,一眼望不到頭。

從北宋至今,近千年的時間,由於氣候和地形的變遷,黃河數次改道,再加上圍湖造田,原本的水泊也不斷縮小縮小,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水泊梁山風景區!

順便說一下,所謂的梁山108好漢,也是小說家虛構的。宋江其人,倒是真的存在,不過並不在梁山泊活動,手下也沒有108好好,僅有36人。


《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小鎮月明


古時為大野澤,汶上縣的南旺湖即為大野澤的遺存,建國後經過治理,運河斷流改道後,水面逐漸減小直至消失變成良田。因為黃河改道,汶上至東平一段大運河河道逐漸淤塞,建國後國家修建東平湖水庫,把老運河徹底廢棄,在汶上以西的梁山新開挖梁濟運河。由於老運河被廢棄,汶上至東平一帶的北五湖失去水源補充,除東平湖外其他湖泊逐漸乾涸變成良田。


長風8919


因為,水永遠是往低處流的~

我們所說的梁山位於山東省梁山縣內,是一個值得去一遊的山峰群,它北起聊城(就是收服張清的地方)東達泰山西至河北大名府南至荷澤,鳥瞰群山,它是一幅百餘里的美麗畫卷,也是小說中好漢們逍遙快活的原型地。早在戰國時期,梁山泊就有了雛形,在北宋時期由於黃河多次決堤終點都流入了梁山周圍,漸漸才有了這“八百里”水泊的壯觀景象。我們都知道黃河上游的水是清澈無比的,也知道中下游由於流經黃土高坡導致大量的泥沙進入的河中,於是黃河某段就真的變成了黃色。那麼依靠黃河供水的梁山泊也沒能倖免,河水中大量的泥沙積澱在湖底,導致湖底越來越淺,最終由於積澱使得地形高於水源,以致於黃河水決定“臨時轉機”。

等到了明朝的永樂年間,梁山泊更名“積水湖”,又因為它位於安民山下,所以當地人也叫它“安山湖”。黃河改道,湖泊被填平,梁山周圍反而有了大面積的可耕之地,也算是因禍得福了。當然,歷史上宋江那群人可從沒在梁山組過隊,他們更多的還是流寇性質。那麼可能是江蘇人的施公怎麼就腦補了一副眾人齊聚水泊梁山的景象了,車邏輯推測施公創作八成參考了元雜劇中梁山的形象。在元雜劇《黑旋風雙獻功》中有這麼一段唱詞:

寨名水滸,泊號梁山,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鉅野、金鄉,北靠青、濟、兗、鄆。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數百隻戰艦;三十六座宴樓臺,聚得百萬軍糧馬草。

其實我們也能發現,這段描述和書中的八百里水泊簡直就是孿生兄弟,但是戲劇中的描寫難免過於誇張,施公創作時也只選取了部分素材。方圓八百里雖說是扯淡,為了彰顯好漢們的勇武以及梁山的地形優勢施公還是把它選入了小說中。當然,越浩大的集團其覆滅能給讀者帶來的心理落差也就越大,這也是小說常用是寫作手法之一吧~


沒有八百里,沒有108,也沒有徵方臘!


邏輯文史游


一 水泊梁山沒有八百里

水泊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梁山縣境內,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按照《水滸傳》的描寫,方圓八百里應該是一個虛指,表示很大的一塊地方,中古古代文學中常用的手法。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宋代時,黃河不是從山東東營入海,而是經過淮水一帶,正好經過今梁山縣,鄆城縣,鉅野等地,也就是梁山一帶,黃河氾濫的時候,水量很大,形成大片湖泊,陸地很少。

北宋是黃河決口、改道的高峰期,幾乎每隔三五年就要改道一次,每次黃河氾濫,其洪水大約都流注到梁山泊中,使得梁山泊湖面不斷擴大。比如天禧三年( 1019 年) 六月,“河決滑州, 漫溢州城,歷滬、曹、軍馬,注梁山泊”。又如熙寧十年( 1077 年) 七月,“河大決於澶州曹村, 北流斷絕, 河道南徙, 東匯於梁山張澤濼”。又如元豐五年八月,“河決鄭州原武埽, 溢入利津、陽武溝、刁馬河,歸納梁山泊”。

現在半山腰還可以看到當年的水痕,而且半山腰還有貝殼等水生動物的殼,可見梁山當時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

如今只有山東省東平縣的東平湖是水泊梁山唯一的遺蹟。


黃河改道導致梁山沒水

現在環顧梁山四周,找不到一片水面,這與《水滸傳》中“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滿目蘆花,茫茫煙水”的描寫相去甚遠。

這倒不是《水滸傳》描寫不實,而是滄海桑田所致。

北宋滅亡,金人南侵,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李固渡掘開大堤,意圖“以水當兵”,從此之後黃河就偏離了原本流淌了一千多年的河道,奪泗入淮,侵奪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為了其一條支流,開始了長達727年的南流時期。

剛開始時,黃河水分成數股,大部分奪淮入海,但還有一小股經由原河道東流入海,因此梁山泊雖然來水減少,湖面開始萎縮,但倒也能支撐得住。到了金代,黃河東流完全斷絕,全流入淮,梁山泊從此徹底斷絕了來水,逐漸乾涸。

到元代,黃河再次氾濫,挾帶大量泥沙湧入殘存的湖中,水去沙沉,湖面被完全湮滅。

梁山附近的南旺湖在漫長的幾個世紀裡,經歷過乾涸與充盈的交替,最終變成一個沒有水的湖底,八百里水泊在這裡消失了它最後一窪水。

黃河造就了有水泊的梁山,最終也帶走了梁山水泊。


猛哥V


梁山縣自古以來就沒有八百里水泊。水滸故事就是演繹和編撰出來的,儘管有著大量的民間傳說。山東梁山縣的八百里水泊是施耐庵想象中的場景,一百單八將聚義梁山也是杜撰。真實的史實是,北宋期間以宋江為首的數百人,聚嘯山林與官軍打仗失敗後留下的故事經後人誇大形成了眾多好漢,施耐庵加以總結加工,最終形成了水滸。

所以呀!梁山縣起根就沒有八百里水泊,何來水泊消失一說。倒是周邊的東平縣在人民公社時期修建了一個大水庫,煙波浩渺的,可惜離梁山還有一段距離。


四海漫遊


歷史上,梁山多水,號稱八百里梁山泊。梁山泊的形成、發展和消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據史料記載,梁山泊形成於遠古時期的大禹治水。在梁山以南有一個廣闊而平坦的區域,古時候把這個區域稱作大野。大禹通過疏通治理,把原來肆意橫流的濟水和汶水引導到大野上來,大野漸漸積聚了很多水,便形成了大野澤。大野澤就是梁山泊的前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