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梁家河》第七集:沼氣專業戶

點擊上方藍字

“南華警方”

Day7:《梁家河》第七集:沼气专业户

關注我們

Day7:《梁家河》第七集:沼气专业户

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習近平

沼氣專業戶

插隊的生活一直不是風平浪靜的。在習近平申請加入共青團時,一些舉報他的“黑材料”也隨他來到了梁家河。劉明升接任公社知青辦主任後。斷定那些舉報材料是陷害,當著習近平的面把那些材料燒掉了。

1973年8月,梁玉明問習近平:“想不想入黨?”習近平說:“很難。”想到入團的經歷,他有理由說很難。“你不要求進步,怎麼能發展你入黨?”梁玉明用了激將法。

於是,梁玉明當了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人黨申請書寫好後,梁玉明上報公社,同樣捱了一頓訓。

“你膽子真大,敢介紹“黑五類”!”公社一位副書記看到申請書,同樣這樣說。

“上面有政策有文件,父輩有問題,不該影響孩子,關鍵是要表現好。你不批是你的事,但我不能不對他負責。”梁玉明辯解道。

回到梁家河後,梁玉明說:“不要怕人家不批,你應該要求進步。”

習近平又一次拿起了筆,一份一份,直至寫到第十份才獲得批准。

其實,習近平能入黨,不只是因為他不斷地寫申請才獲得批准的。

時任延川縣委書記申昜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紅軍的後代,作風務實,有見識,敢擔當。他認為知青有文化、有想法,比地方幹部眼界寬,先後提拔使用了陶海粟、蔡玉珠、邢孟蘭、孟霞、孫立哲等一批知青。這些北京知青中有許多人的父輩都曾在延安工作學習過,申昜把他們看作是陝北的孩子。

那時,習近平剛剛結束了在趙家河的社教工作,梁家河的社教工作也開始了。梁家河姓氏複雜,宗族矛盾尖銳、如何調整大隊領導班子成為梁家河社教工作的首要任務。在農村,大隊一級的帶頭人既要有能力,又要能一碗水端平,因此在考慮誰當梁家河的帶頭人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習近平。習近平是知青,與村裡人沒有家族關係,處事又沉穩在村裡和公社都有很好的口碑。梁家河社教工作組很快形成了統一方案,提議由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並上報上級黨委。聽了社教工作組的彙報後,縣委書記申昜說習近平有能力,社員擁護,又多次寫申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我們應該支持他。

1974年1月10日,公社黨委批准了習近平的入黨申請,接收他為黨員。隨後,梁家河大隊推選他為黨支部書記,原黨支部書記梁玉明轉任大隊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

習近平終於迎來了政治生活中的曙光。

永遠的財富

當年的延安一直沒有擺脫貧困。1973年6月9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越南黨政代表團來延安參觀訪問。時任延安行署專員土金璋回憶說,聽到延安不少人吃不飽肚子,一家五口人合蓋一床被子時,總理反問:“為什麼會這麼苦?”面對一桌酒席,周總理只吃了一碗小米飯。“我這個總理沒當好,延安人民生活還很苦……”說這話時,周總理眼中閃著淚花。

延安地區當時轄14個縣,有130萬人,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人均收人不足50元。鍋裡沒糧,口袋沒錢,是大多數農民貧苦生活的真實境況。

周總理向延安地委、行署提出“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要求。他說,等延安建設好了再來。

周總理的要求被廣泛傳播,得到了延安人的積極響應,知青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一些已經被提拔為幹部的知青甚至一再寫申請,要求回到農村,搞好糧食生產。

而實際上,這時的習近平已經在謀劃著梁家河的糧食增產計劃了。

他當選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一個讓村裡人吃驚的計劃就出爐了一一在梁家河溝口打一座水墜壩。

打水墜壩就是在山谷築起兩道壩梁,然後引水沖刷山體讓水流挾帶著泥土在山底淤積成壩。這是一項新技術。按照習近平的設想,這個壩打成後,梁家河溝口這一帶將變成片良田,梁家河人可能就再也不會捱餓了。

這個美好的憧憬激勵著他。他公佈了這一計劃,並挨家挨戶做工作。

村裡人議論紛紛:“近平想給咱們村修個大淤地壩,多種糧食,是好事。可那個地方雨季山洪那麼兇,搞不好就會把壩沖垮,勞民傷財地白忙活一場。肯定不成!”

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梁家河溝口在雨季就是一個巨大的洩洪口。梁家河山上植被稀少,土壤存不住水,極易形成山洪。山洪暴發時,滾滾泥流從後溝的道道山谷中奔流而出,然後匯聚在一起,衝向溝口。這樣的山洪,一般壩梁根本無法抵擋!

這就是以前大家都在拐溝打壩的原因。

大家反對的不是打壩,而是反對在溝口打壩!老幾輩人從沒有人想要在那個地方打壩。

習近平也知道,反對者們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就是村裡王家的祖墳正處在壩堤的位置上,這涉及王家12戶人的利益。

村裡老幾輩人不敢想的事,習近平想了,而且還要幹成。他找到已調到關莊公社工作的王憲平,說:“黑子,你在咱們村過紅白事一直當“總管”,村裡人都聽你的,你幫我給大家做做工作。”

王憲平聽了習近平的計劃,一下子全明白了,他知道反對的阻力來自哪裡。但王憲平對這個計劃一開始也沒有信心“幫你沒問題,但這個壩能打成嗎?夏天發洪水,真能沖垮的。”

習近平說:“這個我早計劃好了。溝口一側給它攔住,淤地壩的另一側給它加固好,把自然河道的一部分加深、清淤,形成一條大的洩洪溝。只要保證夏天水量最大的時候,洩洪溝能承受得住,那淤地壩就不成問題。咱們精心施工,保證質量,只要這個淤地壩搞好了,從這裡一直延伸到咱們村裡的大片良田就出來了。”

梁家河溝口的地形王憲平再熟悉不過了,他按照習近平的思路,仔細考慮後覺得有道理,心裡便有了數。

習近平又說:“黑子,你說咱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好地太少了。這裡打上壩,增加這麼大面積的好地,以後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幹成這個事!”

“能成,我幫你跟村裡人說去。”王憲平答應了下來。

他向單位請了假,回村逐一拜訪自家的爺爺、叔叔和兄弟們。

爺爺們握著旱菸鍋子說:“黑小子,那可是咱姓王的祖墳是請陰陽先生看下的,梁家河再找得下這樣的好風水嗎?想都不要想!”

叔叔們盯著黑子說:“不怕,只要你給咱再尋下風水一樣好、路一樣遠近的墳地,能行嘛!”

兄弟們嘻嘻哈哈地說:“你覺悟高,你家的你想咋弄是你的事。我家的,你別管!”

說了一圈沒有一家鬆口的,黑子不死心,再說。一天、兩天、三天......他天天登門,把習近平規劃的怎麼建壩、怎麼引水、如何加固、怎麼防洪等辦法,給大家講了一遍又一遍。“你們說的洪水垮壩的情況當然有,但只要把洩洪溝建好,淤地壩的安全肯定沒有問題。”

終於,有人鬆了口,王憲平趁熱打鐵:“你看,近平做事一向穩妥、可靠,啥時候胡來、蠻幹過?他是外來的,不是咱梁家河人,卻能給咱當這個家。他每天辛辛苦苦地帶領大家勞動,下的力氣最多;回到家裡又要洗衣服,又要做飯,多不容易。現在管大隊裡的大事小情,付出就更多了。他本來可以不主張打這個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要打壩,他還得帶頭勞動,受這份大苦,圖的是啥?還不是為了咱們村多打糧食,讓大家吃飽肚子嗎?將來咱打的糧食吃不完,還可以存起來,不就過上好日子了嗎?你們當老人的,在村裡有威望,一定要支持他把這個事情弄成。”

終於,老人們被說動了,他們說:“近平這個娃娃確實可靠,他也確實是為村裡好。你們娃娃有文化,懂得比我們多,咱就不好反對了。”

打壩的事終於定了下來。雖然還有人不同意,但大局已定。

就這樣,梁家河的第一座水墜壩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習近平為此投入了全部的熱情,他一邊指揮,一邊勞動,不分白天和黑夜。

但問題又來了,大壩壩體到底需要承受多大的衝擊力才是安全的?習近平跑到縣城,找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來現場勘察,並根據當地水文資料,按照百年一遇的洩洪量進行了精確的計算。根據這個計算的數據,習近平他們制定了科學的施工標準,又對排洪溝兩側進行了加固。

淤地的時候,在抽水泵出水口剷土是最苦的差事,石春陽說:“一是速度要快,勞動強度大;二是水會濺溼褲子,很冷。”習近平主動去水溝旁剷土。打夯、搬石頭,這些苦活重活他都搶著幹。在他的帶動下,鄉親們拿出了沖天幹勁終於把這個壩打成了。

直到現在,這塊壩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習近平當大隊黨支部書記時給梁家河留下的一筆豐厚的財富。

2015年,習近平回梁家河,路過這塊壩地的時候,在壩邊看了很久。壩地裡栽種的一排排楊樹苗像是等待檢閱的士兵,筆直地挺立著......

沼氣專業戶

1974年1月,黃土高原已進入隆冬,馬上就要過春節了,梁家河的鄉親們開始忙著準備年貨。

習近平剛剛當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一直琢磨著能為改變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麼,琢磨著推動梁家河發展的切入點。

靈感在苦苦思索中不期而至。一天,習近平正在翻看著報紙,當月8日《人民日報》刊載的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大辦沼氣的兩篇報道深深地吸引了他——如果我們這兒也能用沼氣煮飯、照明該多好啊!

梁家河地處偏遠,燒煤要到百里外的煤礦去拉。一直以來,群眾為了燒火做飯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影響農業發展。如果辦沼氣,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解放生產力,還能對廁所糞便進行處理,提高農村公共衛生水平,更能解決農業肥料問題,提高糧食產量。沼氣,就是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問題的一把鑰匙!

沼氣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儘管對沼氣的美好憧憬鼓舞著習近平,可他還是非常冷靜:四川與陝北氣候差異很大,這把源自四川的鑰匙能打開陝北的“鎖”嗎?

習近平一直是一個行動派!此前,在趙家河進行社教時,看到一座廁所年久失修,他便自己動手,把它改造成趙家河第一座男女分開的廁所,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廁所革命”。這次能否在梁家河辦沼氣,他決心親自去四川尋找答案。

他步行40多里路趕到了縣城,把發展沼氣的建議以及自已去四川學習的想法向縣委做了彙報,獲得了批准。春節過後,習近平便借了路費,拉著北京支延幹部柏根柱等三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的“取經”行程。

時任四川省推廣沼氣領導小組副組長的楊超,是位老革命,新中國成立前在延安工作過八年。懷著特殊的革命情誼,他對習近平一行給予了熱情接待,詳細介紹了四川辦沼氣的情況,並安排他們到成都郊縣等地和沼氣科研單位考察學習。沼氣的便利和清潔、當地同志們的熱情和辦沼氣的幹勁,給習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考察的過程變成了堅定信心的過程。從四川回來,習近平決定在梁家河辦沼氣。他自編了一些小節目,利用大隊的三用唱機,向群眾宣傳沼氣好處,並把村裡的年輕人組織起來,著手試驗。

難題一個接著一個,遠比想象的多。

首要的問題是試驗池在哪裡建。村民的院落都是打窯洞時用土填起來的,土壤鬆軟,不適宜挖沼氣池。村裡村外的路是人行走踩出來的,蜿蜒狹窄,運送水泥砂石的架子車沒法走,材料怎麼運?村民們居住分散,沼氣池建好後,沼氣怎麼輸送?最棘手的是,沼氣池的池蓋對石板的厚度和整體性要求很高,這種石材梁家河沒有……

難題一個一個解決,實幹就是解決辦法。

經過反覆測量,習近平最後把試驗池選在了知青居住點旁邊,這裡的土壤密度相對要大一些。沒有石頭,習近平帶人在爛泥灘裡鏟去一米多厚的土層,挖出了石頭;沒有沙子,習近平帶著幾個青年,到15裡外的前馬溝去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兩趟,背上磨破了皮,沒人喊一聲累;沒有石灰,他向有經驗的師傅討教,四處尋找石灰石,辦起了一個小石灰場自己燒製……

揣著一定要把沼氣辦成的信念,習近平忙碌著,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陀螺。

不同的聲音還是出來了——

有的意見顯得很專業。在梁家河,有人當著正在忙碌挖池的習近平說:“好後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

有的表示懷疑:“挖那麼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

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

習近平的倔勁上來了,他只想著快一點兒把沼氣池建成。他相信,事實是最好的辯手,建好的池子“會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