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第三, 足底

胎骨,也就是足底,是所有仿冒者为之头疼的地方。在这类青花执壶中也是如此,可以称之为是既器型、画工之后的第三大难关吧。这里我们也将馆藏品、真品、仿品一起来做个对比。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折枝菊花纹执壶馆藏品底足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真品底足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仿品底足

以上三图一对比就会感到,仿品与馆藏品、真品的区别太大了。为什么会仿成这样子呢?道理很简单,仿造者没有见到过真品实物。一般仿冒者都是按照书上的图片来仿制的,只要高仿才会找来真品实物来研究、分析。而以前大部分书上都没有底图,仿冒者也不知道真品的底足是什么样,就凭想象创造性的造出了这么一个底足,而且还遍布火石红。不了解的人还真会被它给骗了。

即使仿冒者看到了真品的底足,无论是馆藏品上釉的底足,还是真品没有上釉而只有釉斑的底足,要仿冒得逼真都非常困难。这是因为,第一,胎泥不一样了。洪武时期的高岭土现在早就用完了,没有这样的胎泥就出不来这样的底足。第二,处理工艺不一样了。洪武时期挖足、修足具体的工艺流程是什么样?采用什么工具?现在都不清楚了。所以现在凭感觉仿冒,要达到和真品一样实在太困难了。第三,火石红反映不一样。馆藏品、真品火石红可能深、可能浅,都是数百年岁月形成的。仿品人工烧制出来的,无论仿的怎样都缺乏那种岁月感和沧桑感。

第四, 局部

除了看不见的部分之外,其他看得见的部分造假者是不是都可以仿得很好呢?当然不是,造假者与古代制瓷者有一个天壤之别,那就是造假者的目的是为了仿得像、能够赚钱,制瓷者的目的是为了做得好、不被官府责罚(官窑)。一个只是为了仿得像,一个只是为了做得好。这个差别就导致造假者永远也达不到制瓷者的水准。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仿品在仿一些禁止复杂的纹饰时,常常出现一些笔法交代不清的地方,就是因为仿品只求形似,这一笔像就行了。而当初的创造者是非常清楚这一笔的用意和来龙去脉的,所以任何一笔都清楚明白。所以,仿造者对一些细微局部,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忽略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的挂一漏万。

如果说口沿内部的结构造假者看不到,没法想象而造不出来外,口沿外部的纹饰,就是被造假者忽略了的细节。此外,下面的蕉叶纹造假者是画出来了,可是真品的蕉叶纹要宽大得多。这样的细节也是容易被忽略的。

1,壶嘴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真品壶嘴部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仿品壶嘴部

从这两张局部图中,除可以进一步看到仿品壶嘴与壶身结合的不流畅外,还可以看到,真品中壶嘴根部的一圈卷草纹也被省略了。而这壶嘴根部的一圈卷草纹馆藏品中也一样存在。

2,壶把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真品壶柄根部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二)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仿品壶柄根部

二者的区别是显然的,不必多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可能是没有见到过真品,因为有的馆藏瓷器图书没有反映这个方向的细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图省事,认为按真品这样做太麻烦,反正这样的细节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造假者的这种心理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他们不可能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做的和真品一样好。

综上所述,造假者无论多么精明、技艺多么高超,也脱离不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首先是思想的局限性。造假者生活在现代,造假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无法体会过去那个历史年代制造者的思想感情。别说与过去的年代比,即使与现在同一个时代的人比,仿古瓷造假者与艺术瓷创造者的思想感情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追逐的只是像与不像,后者追逐的是艺术和创新。这样两种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所以,仿冒品是没有灵魂的东西,永远都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

其次是工艺的局限性。以器型来说,古代拉坯工匠拉一种或几种器型,一做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那种熟练程度和拿捏适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造假者不可能用数年时间去练习一种或几种器形的拉坯,因为社会对仿古瓷的需求量没那么大。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只要是成对的拉坯成型仿古瓷,不是高低不一就是胖瘦不同,连自己做的一对都不能一模一样,要在器型上达到与真品相同谈何容易?瓷器上写字、绘画的模仿就更困难了,那不仅要绘瓷技艺熟练,还要有书法、绘画的艺术功底。尤其古瓷上的文字和绘画,有许多都不知道作者是谁,无法从根本上去模仿。即使造假者是一个功底深厚、技艺超群的绘瓷高手,也只是具备他自己的风格。可古代瓷器,一件瓷器就是一种风格,谁能模仿出不同朝代、不同绘画的风格?谁也做不到。

再次是材料的局限性。现代除了定窑、汝窑、耀州窑等部分窑口,古代所使用的胎泥、釉料等材料还存有以外。古代景德镇窑口瓷器,由于几百年来烧制量太大,那时所用的胎土、钴料、铜料等材料很多都没有了。现在造假就要仿制这样的材料,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就以元代或宣德进口钴料为例,现代无论怎样模仿,都不可能完全达到那种钴料产生的青花颜色。即便是彩料,因为不知道那时候的具体配方,现在仿制的终归只能近似,不可能完全相同。胎土更是如此,用现在胎土造成的瓷器,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代胎土的特征。只要鉴别者归纳出了这样的特征,仿品就没办法了。

更次是历史的局限性。古瓷是历史的产物,它的火石红、土沁、蛤蜊光、铁锈斑、开片等特征,是经过岁月流逝自然形成的。造假者要仿冒这些特征,不可能再经过几百年来形成,只能用人工方式来快速实现,这就注定它与真品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要将真品与仿品的这些特征多加对照、认真分析,每个人都能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鉴别法,只要发现具备这些特征的瓷器,就很容易辨真伪了。

最后是知识的局限性。造假者也是普通人,尽管他的专业就是研究瓷器造假,但毕竟还是会受到知识面的局限。古往今来,几千种器形、几千种纹饰,谁能掌握得那么全面?再说仿制是需要有真品实物作借鉴的,造假者能看到的实物也极其有限,大多数都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也决定了他们能仿得像的极少,更多的一定是漏洞百出、破绽遍布。平时我们只要抓住机会多学习、多观察真品的细节,要寻找仿品的破绽和漏洞并不困难。

这五个方面的局限性,对于仿冒品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前三个是根本,后两个是现象。我们辨伪,只要抓住了前面三个根本,再用后面两个现象作补充,要揭开仿冒品的面纱还是相当容易的!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