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功夫

“中玻是好朋友、好夥伴。中方願同玻方保持高層交往,引領兩國關係發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拓展務實合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加強協調。中拉合作的實質是南南合作,謀求的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造福雙方人民。中方願同玻方加強配合,不斷豐富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內涵。”

這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5月29日在北京會見應邀到訪的多民族玻利維亞國外交部長費爾南多·瓦納庫尼·馬馬尼時說的一段話。王毅還指出,外長先生酷愛中國武術,希望為增進中玻、中拉友好發揮更大作用。

瓦納庫尼表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玻利維亞感謝中國長期為玻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的寶貴支持和幫助,願同中方共建“一帶一路”,提升雙邊關係水平,促進中拉整體合作深入發展。

在這看似普通的外交場景背後,隱藏著一位外交部長的特殊的成長曆程。現為玻利維亞外交部長的瓦納庫尼,是正宗少林弟子,禮少林寺釋德揚法師為師,法名釋行印。19年前他赴少林學藝的傳奇故事令人唏噓。

故事的背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如何影響了青年時期的瓦納庫尼,以及他如何在中國智慧的幫助下認識生命、認識人生、認識世界。

瓦納庫尼強調了他的兩種力量:

第一種力量就是不丟失自己的身份,不忘記自己是誰。不忘記中國功夫,不忘記師祖和師父,不忘記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個力量就是尊崇我們的祖先,永遠尊崇祖先。

有這兩種力量,我們就不缺什麼了。

瓦納庫尼外長說得好,無論個人還是國家,擁有了這兩種力量,就等於擁有了今天和未來。

附:《少林與太極》2018年第6期精彩內容“搶”先看

封面: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目錄: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本刊特稿

—p8 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

瓦納庫尼——中華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生日當天將一期《少林與太極》送給王毅

5月29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會見了應邀到訪的多民族玻利維亞國外交部長費爾南多·瓦納庫尼·馬馬尼。這一天,對這位少林洋弟子出身的外長來說還有一個特殊意義,這天恰好是費爾南多·瓦納庫尼·馬馬尼部長52歲生日。在剛剛完成了對中華武術太極拳和少林功夫的尋根之旅、祭拜了師祖看望了師兄弟,又拿到以自己的少林情緣為內容特別策劃的《少林與太極》雜誌,費爾南多·瓦納庫尼·馬馬尼部長感覺這個生日特別有意義,會見時,他親手將這期《少林與太極》雜誌贈送給了王毅外長。

在會見費爾南多·瓦納庫尼·馬馬尼部長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強調,中玻是好朋友、好夥伴。中方願同玻方保持高層交往,引領兩國關係發展,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拓展務實合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加強協調。中拉合作的實質是南南合作,謀求的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造福雙方人民。中方願同玻方加強配合,不斷豐富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係內涵。王毅指出,外長先生酷愛中國武術,希望你為增進中玻、中拉友好發揮更大作用。

......(未完)


文章集萃

—p46 格鬥功力訓練漫談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在格鬥術訓練中,大多數練習者只重視了純動作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功力的訓練。拳諺道:“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力練習是融力量、速度、耐力、韌性、抗擊打等身體素質於一體,以提高打擊和抗擊打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專門性訓練,主要包括擊打功力訓練、抗擊打能力訓練、爪功訓練、倒功訓練、摔法功力訓練等幾個方面。

一、擊打功力訓練

擊打功力就是指進攻中運用身體進攻的能力。經常進行擊打功力訓練,能夠增強拳打、腳踢、肘擊、膝撞等技術的爆發力、殺傷力及速度等,達到制人而不受制於人的目的。

(一)自我訓練

1.踢打沙包練習

踢打沙包是格鬥訓練中增強力量與打擊速度使用較多的一種手段,對於將力量素質轉化為運用能力、提高練習者的擊打力量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長期訓練還可以砥礪意志,提高靈活性以及增強應用格鬥的信心和勇氣。

踢打沙包除用各種拳法、肘法、腿法和膝法進行擊打外,還可以以頭、胸、肩對沙包進行有節奏的頂撞,以各種掌法進行擊打。

踢打沙包時要注意擊打著力點正確,擊打部位準確,發力充分。訓練時由單拳、單腿到各種拳腿組合,由原地擊打到結合步法擊打,提高技術轉換和移動時擊打功力的發揮能力。沙包可逐漸增加硬度以提高擊打部位的承受能力。

......(未完)

—p49 擂臺搏擊與武術實戰的區別及所思

中國功夫的真諦:用少林禪武智慧與世界交往|本刊第6期

近年來,網絡和手機微信流傳著一些傳統武術習練者被現代搏擊習練者“打敗”的視頻,並炒得沸沸揚揚。由此,引起了許多議論,認為“傳統武術不能實戰”、“傳統武術打不過現代搏擊”等。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傳統武術愛好者的疑慮和思考:傳統武術究竟還能不能實戰?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的差距在哪裡?傳統武術的出路在何方?等等。那麼,幾場擂臺比武就能說明傳統武術不能實戰嗎?擂臺搏擊和武術實戰是一回事嗎?

什麼是“擂臺”?《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擂臺’原指為了比武所搭的臺子;‘擺擂臺’指搭了臺歡迎人來比武;‘打擂臺’是參加比武。”許多省市電視臺經常播放“擂臺搏擊比賽”,如河南衛視的《武林風》、青海衛視的《崑崙決》、中央電視臺的《武林大會》等,還有拳擊、跆拳道、空手道、散打等等比賽。許多省、地、市也經常舉辦一些擂臺搏擊類比賽。這些擂臺搏擊類比賽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規則”,要求所有參賽者都必須認同和遵守。

這些“規則”主要包括:

一是有固定的場所,如臺子、圈子、繩圈、籠子等。

二是有禁忌規定,如禁擊後腦、頸部、襠部,禁用肘擊、抓挖、插眼、鎖喉、牙咬、反關節等。

三是有時間規定,如每場幾局,每局幾分鐘。

四是有已知的對手,賽前可以瞭解和掌握對方的基本情況,做一些針對性的訓練。

五是要佩戴一定的護具,如手套、護頭、護胸、牙套等。六是有裁判,如場裁、邊裁等等。各類搏擊比賽的“規則”有所不同。

由於“規則”的規定,參賽者可能得勢不得分。這些“規則”都是剛性的,主要目的是既保持比賽的觀賞性、娛樂性,又保護比賽者的安全,因為這是一種競技比賽,是舉辦者或媒體的商業行為。

......(未完)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8年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