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陲澜沧县,有位“财神”叫朱院士

科技日报记者 李大庆

16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120位农民整整齐齐地站在竹塘乡蒿枝坝村委会外的小广场上。他们要跟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团队学种冬季马铃薯。

云南边陲澜沧县,有位“财神”叫朱院士

朱有勇院士

在澜沧县,多数农民根本不知道院士是什么头衔,他们只知道朱有勇是位“财神”。

让朱有勇与澜沧农民牵手的是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

冬马铃薯带来纯收入净增

3年前,当中国工程院扶贫办干部贾庆广来到澜沧时,他有些焦虑:在这个人口仅有50万、但贫困人口却多于1/4的国家级贫困县,工程院怎么实施精准扶贫呢?

今年9月12日,再次踏上澜沧的贾庆广,早已不再是忧心忡忡: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澜沧脱贫大有希望。

澜沧是拉祜族自治县,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拉祜人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确定了工程院对口扶贫澜沧县后,工程院请云南农业大学前校长朱有勇院士到澜沧考察。很快,朱有勇的心里就有了帮扶脱贫的办法。

其中之一就是教农民冬季种植马铃薯。

澜沧人也种过马铃薯,但他们种的马铃薯都是传统品种,个头小,产量低,没有经济效益。朱有勇发现,澜沧的温度、气候适宜种冬季马铃薯。当水稻或玉米等庄稼收割后,澜沧农民就冬闲了。“如果把这段时间的土地利用起来,对农民来说就是纯粹的增收。”朱有勇说。

云南边陲澜沧县,有位“财神”叫朱院士

澜沧农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马铃薯

种马铃薯的技术不难,但澜沧农民都没有在冬季种过,也没有种薯。2017年,朱有勇及团队在澜沧举办了扶贫技术培训班,其中就包括参加冬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的60名农民。

不教什么深奥的理论,朱有勇团队就是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冬马铃薯,教农民认识脱毒种薯,怎样切种块、消毒,如何挖沟起垄、浇水施肥等。10天后,第一阶段的授课结束了,农民带着能种一亩地的种薯回家,按照技术规程完成家庭作业。

等到马铃薯出苗,需要中耕管理时又把学员召集回来学习追肥、浇水、二次覆土、病虫害管理、除草等内容,之后再回家实际操作。再后,收土豆、分级甚至卖土豆都是留给学员的作业。追着朱有勇的商人们也来到澜沧,收购澜沧种植的冬季马铃薯。

今年2月底,澜沧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种出的冬马铃薯,装车后运往了北京。

云南边陲澜沧县,有位“财神”叫朱院士

澜沧冬马铃薯首发北京仪式

培训班学员的考试就是检查所种冬马铃薯的产量。亩产2吨的算及格,2.5吨的是良好,达到3吨的是优秀。这些冬末春初上市的新鲜马铃薯,价格很好,每公斤3元。也就是说,达到优秀的学员一亩地产量卖了9千块。就是刚及格的学员,也有6千元进账。

学员种出的一个最大的土豆1.35公斤。朱有勇自掏1万元奖励了这个学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今年,冬马铃薯培训班又招了120人。朱有勇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对学员没有年龄限制,从10多岁至50多岁都有,也没有学历要求,只有一个招收标准:想劳动致富。

种植中药材“三七”帮农民致富

除了马铃薯,朱有勇团队还给澜沧农民带来了种植中药材“三七”的技术。

这是朱有勇和团队经过10多年试验研发的一种有机种植技术,既不施化肥,也不打农药。他们把这项技术无偿地奉献给了澜沧人民。

三七属名贵药材,经济价值极高,特别是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三七药材,更是珍贵。

记者在竹塘乡大塘子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看到,山坡的思茅松林下,成片的塑料遮雨棚按照垄畦有规律地排列着,下面种植着三七。

云南边陲澜沧县,有位“财神”叫朱院士

塑料遮雨棚庇护着三七

“在澜沧对试种的三七测产,亩产能收获50-70公斤,每公斤至少能卖到6千元。这样一亩地就能有30万元的收入。这还不算三七花和三七叶的销售收入。”朱有勇对澜沧的脱贫有信心,对农民的致富同样也有信心。

种三七需要较高成本,还需要大量的人工管理。朱有勇团队开拓了一条“企业+农户+科研人员”的扶贫模式。就是让承包了松林的农户出租林下土地,引进企业种植三七,朱有勇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每亩60元,给企业打工,包括每亩的播种务工1000元,田间管理每人每月1500元,此外还有和企业的三七售后分红(10-5%)。

去年朱有勇办了一个60人的三七栽培技术培训班。今年办的10个培训班中又有2个是三七技术培训班。朱有勇的招生标准依然是:想要劳动致富。

扶贫要扶智

中国工程院组织朱有勇团队在澜沧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4月,云南省的科技扶贫现场会在这个紧邻中缅国界的贫困县举行。云南省领导肯定了澜沧扶贫模式。

记者问朱有勇澜沧的扶贫工作有哪些经验?他说,与工程院在澜沧县挂职干部的具体推动有很大关系,“做扶贫工作,光有技术还不行,一定要借助行政力量推广。”2016年10月,工程院干部张文韬到澜沧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抓脱贫攻坚。

澜沧的少数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受教育程度低,许多人不愿意出外打工,因为他们难以适应外部世界的竞争和快节奏生活,对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像冬闲时种植冬马铃薯,一点都不影响农民的其他生产,只要付出劳动就增加收入。开始时农民并不接受。

于是在县领导的推动下,在竹塘乡云山村先给农民做起了1百亩冬马铃薯的种植示范。一斤冬马铃薯的价格是原来当地人种的马铃薯价格的5倍多,试种农户一个冬闲就增加几千元的收入。第二年,还是在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冬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一下子就增加到了1千亩。

没有县领导的推动,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效。

“扶贫要先扶志。”脱贫培训班挑选学员的标准就是想劳动致富,这要求贫困户得有志。但澜沧百姓的受教育程度平均也就6.3年。全县每年初中毕业5千人左右,只有1500多人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县职业高级中学每年也就能招收一二百名学生。

“扶贫还要扶智。”在朱有勇和挂职副县长张文韬等的推动下,在中国工程院和云南省的支持下,能容纳全日制在校学生8000人的普洱市职业教育分中心被批准在澜沧县建设,并解决了职业教育所需的4.9亿元经费。

“扶贫工作是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合作。”张文韬说,有了朱有勇团队的帮助,澜沧的扶贫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