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上世紀30年代,北京這座做了幾百年都城的城市,已不是中國的首都。1927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把首都遷往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此時,脫去政治“外套”的北平,一下子冷清下來,但它獨有的文化氣度和閒適的生活,卻凸顯出來。今天我為您呈現的這段視頻就是1930年代北平的一段風情畫……

作為教育與藝術中心,北平不但匯聚了北大、清華、燕京等一批頂尖學府,還聚集著國立研究院、圖書館等一批文化機構。生活在古都的文化人,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典故。在馬敘倫的指導下,長美軒飯館的大廚做出了享譽全城的“馬先生湯”;愛好古籍的錢玄同,一有空就往廠甸跑,次次滿載而歸,一度被戲稱為“廠甸巡閱使”;洋派的林語堂沒事兒就泡在琉璃廠跟書店老闆聊天,不為買書,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古文修養;林徽因的“太太客廳”更是北平頂級的文化沙龍,沈從文、蕭乾、徐志摩等文化名流都是座上客。三十年代的北平,雖然冷清,但是更顯出它獨特的文藝氣質和文化內涵。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內城角樓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八達嶺長城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頤和園寶雲閣銅殿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頤和園佛香閣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天壇圜丘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玉泉山塔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內城城樓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天安門

1933年底,時任北平市長袁良主持制訂了自1935年1月至1937年12月的“市政三年建設計劃”,希望通過修建道路、疏浚河道、修復古建築、改善公共娛樂場所等措施,發展北平的旅遊業。這一時期,城裡的皇家園林已次第開闢成公園,郊區的長城、明陵、湯山溫泉等旅遊資源也漸漸開發出來。

當時,北平的旅遊業發展得風生水起。北平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旅遊文化名城。直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乃至全中國的發展之路被粗暴地打斷了。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1930年代的皇穹宇丹壁。赫達·莫里遜攝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1930年代的皇穹宇配殿。赫達·莫里遜攝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1930年代的皇穹宇內藻井。赫達·莫里遜攝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1930年代的圜丘欞星門。赫達·莫里遜攝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國子監辟雍。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正陽門城樓。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金鰲牌樓。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一家當鋪的招幌。

好書推薦

這才是老舍筆下的活的北京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五部分:《揚子風景》《北京美觀》《中國風景畫》《中國南與北》,以及《中國庭院中的女人》一書中的插圖。

《揚子風景》初版於1926年,收錄了50張長江三峽風景照,包括12張手工上色照片。堪稱中國攝影藝術的精品,作者因此被提名入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北京美觀》初版於1920年,收錄了66張北洋時期北京的照片,記錄下了風雲變幻時期北京最後的輝煌。

《中國風景畫》與《中國南與北》均初版於20世紀20年代,各收錄30張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寧波等地的風景民俗照片。

《中國庭院中的女人》初版於1914年,收錄了12張反映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照片。

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 1876-1944):著名風光攝影大師,1920-1940年間中國沿海地區*影響力的外國商人之一。1876年出生於英格蘭,1891年開始在藥店做學徒。19世紀末來到北京工作,後前往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董事經理。義和團運動期間,他加入了公共租界的準軍事組織——上海義勇隊。從1903年起,他多次在上海業餘攝影協會舉辦的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攝影經驗,先後出版了《北京美觀》(1920)、《揚子風景》(1926)等攝影集。1943年3月,被日軍關入上海龍華集中營。集中營內惡劣的條件導致他的健康狀況極度惡化,不幸於1944年1月病逝。

趙省偉:《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主編。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自2011年起專注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

彭金枝:北京外國語大學翻譯學碩士,國際勞工組織外聘譯員。

欒曉敏: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碩士,中外影視譯製與傳播國際合作倡議論壇譯員,翻譯有央視系列紀錄片《鑄夢》等影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