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成为作家背后的秘密,可能让还在刷手机的你啪啪打脸

村上春树成为作家背后的秘密,可能让还在刷手机的你啪啪打脸

村上春树

文 | 叶伟民

在当上作家前,村上春树有一个神启的瞬间。那是1978年4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村上去神宫球场看“养乐多燕子队”比赛,他是其多年的球迷。这个未来作家半躺在一块草地上,喝着啤酒,心旷神怡。

当球员希尔顿将球击到左场外,形成二垒打,整个球场回响着他清脆响亮的一击。本该欢呼的村上却毫无征兆地冒出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多年以后,作家这样形容当年的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它何以机缘凑巧落到我的掌心里,我对此一无所知。当时就不甚明白,如今仍莫名所以。理由暂且不论,总之它就这么发生了。”

回去后,村上在他家厨房破旧阴暗的桌子上写下了《且听风吟》。自此,世界上少了一个酒吧老板,多了一个作家。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一是我相信写作归根结底是灵魂的差使,二是没有那么容易怀才不遇。村上最难得的地方就是他在白天有了念头,晚上就行动了。

他至今仍是作家中的劳模,每天雷打不动写10页纸,每页400字。无论状态好坏,绝不少写一字,也不多写一字。

村上春树是天才,在他决定写作的时候他依然很困难,经营着一家不怎么样的酒吧。他有很多现实理由不碰这些未知之事,但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开始了。

所以,我一直相信,在所有怀才不遇的案例里,10%是时运不济,10%是生不逢时,80%是只想不干。

反过来,发现天赋,极力浇灌也未必就能结出善花。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神童迷思”即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中科大“少年班”,宁铂、谢彦波、干政等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最后,宁出家为僧,谢和导师闹翻、干政患上了精神疾病。

村上春树成为作家背后的秘密,可能让还在刷手机的你啪啪打脸

中科大少年班第一届部分学生的合影

当然,其中也有过犹不及的地方,例如教育界、媒体的过度吹捧。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天赋当然很重要,但我们显然把“天赋”狭隘理解为智力或某种单一能力的天然优越,没有把“成功”视作极其复杂的多条件协同的结果。

如果把一个人的成败简单归结为单一影响,而定义为“被埋没”,这个结论肯定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